刘玉民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频发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即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缺血缺氧引发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现象,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导致局灶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普遍较高。此病好发于高龄群体,多因高龄群体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更容易继发此病。随着病情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逐渐出现脑血管狭窄闭塞症状,引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缺血坏死,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情况严重者还会引发脑水肿、脑疝等,危及患者生命[1]。故而,临床医师主张早诊断早治疗。临床治疗此病以改善脑部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为主要原则,临床常用阿司匹林治疗,该药作为临床上典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前列腺素环氧酶活性,抑制血栓素2合成和血小板通路激活,以此防止血栓生成。但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复杂,病情进展危重急迫,同时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许多抗生素作用无效,难以有效改善脑卒中症状。而中医在脑卒中治疗经验丰富,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病因主要在于脑动脉痹阻和痰浊瘀血等,为此本组研究中选择了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可充分发挥活血化瘀和通经活络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和脑部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结局[2]。为探究补阳还五汤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选取7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本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入组对象为安泽县医疗集团和川中心卫生院2020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7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分为2组,各36例。观察组年龄54~78岁;病程1~42 h。对照组年龄55~77岁;病程1~41 h。本次临床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2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数据对比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愿意参与研究。②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3]标准:西医诊断: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中医诊断:肢体偏枯不用,肢体无力,面色萎黄,舌淡紫或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等。③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48 h。④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③药物过敏或药物禁忌证;④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和脑卒中史;⑤近2周有严重外伤或大型外科手术。
1.3 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吸氧通气支持、心脏病变处理、体温监测、原发病处理、急症处理和静脉溶栓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Vital Gnibh,批准文号:HZ0050059,规格:100 mg),用量用法:1次100 mg,每天1次,坚持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用量用法:药方组成:红花6 g,桃仁、赤芍、地龙、当归各10 g,川芎12 g,黄芪30 g。常规水煎浓缩至300 ml,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坚持14 d。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效果。显效: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障碍程度降低90%以上;好转: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障碍程度降低50%~90%;无效:病残程度超过3级,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减轻低于50%。②康复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STEP评分简易上肢评分法,分数越高相应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恢复越好。③神经功能评分LOTCA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分数越高越好;MMSE评分简明精神量表,分数越低越好;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分数越低越好。④炎性水平。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放置试管中,保持室温静置1 h,放置于5000 r/min离心机实施10 min离心,分离血清,放置于-80 ℃环境下备用。采取美国贝尔公司的BIO-Rod450全自动酶标仪,以双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TNF-α、IL-2R、IL-6。⑤并发症。脑水肿、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
2.1 2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例,%)
2.2 2组患者康复评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康复评分都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康复评分对比 (分,
2.3 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LOTCA评分、MMSE评分明显改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分,
2.4 2组患者炎性水平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炎性水平对比 (例,
2.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受到饮食作息、社会压力、生活节奏和社会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目前已和恶性肿瘤并称为人类的生命杀手。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根据此病的病理机制,将其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此病的诱发因素多种多样,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情况严重者还可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4]。据临床研究表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患有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约有75%的患者最终丧失劳动能力,而有49%左右的患者严重致残[5]。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病程早期阶段,积极地展开对症治疗尤为关键。
临床治疗此病,除了给予以静脉溶栓为主的各类对症支持治疗,临床治疗此病常用阿司匹林,该药属于环氧化酶I抑制剂,可有效减弱环氧化酶的生物活性,抑制机体合成血栓素2,堵塞血小板被激活的通路,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以此实现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但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复杂多变,再加上老年患者普遍合并有各类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单独用药很难发挥显著效果,因此临床通过联合2种及以上的药物展开复合治疗[6]。随着中医的快速发展和兴起,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普遍良好的治疗反馈。为此,本组研究中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选用了中医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展开对症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各项康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NIHSS评分、LOTCA评分、MMSE评分明显改善。分析结果:中医将缺血性卒中归属为“中风”范畴,又称为卒中,根据梗死灶大小和部位差异,表现出局限性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常规治疗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为主要原则,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但无法改善已经受损的神经功能,随着病程进展,很有可能因为神经功能受损而遗留各类后遗症,对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影响极大[7]。中医在此病的治疗中有着丰富久远的辨证经验,虽然不同医家在不同时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认知各有差异,但基本都认可此病由本虚标实所致,此病主症以四肢痿废不用、口舌歪斜和面色苍白等为主。明代李中梓提出“闭证”和“脱证”的概念,而缺血性脑卒中属虚、属脱证,主因气虚无法助血前行,导致头面部腠理肌肉不得充养,由气机郁滞引发瘀血阻滞于脑络,导致言语不利,气虚不能达于四肢引发偏身不利而致中风[8]。故而治疗此病应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原则,为此本研究选择了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其中黄芪为君药,可益气行血、散瘀祛血和补充精气;当归为臣药,可活血通络;地龙为佐药,可通经活络;红花、桃仁、赤芍和川芎可散瘀通经、活血益气。诸药联合,共奏益气活血、通经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自理能力[9,10]。为验证本研究治疗效果,安泽县医疗集团和川中心卫生院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炎性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炎性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是卒中发生后首先出现在病灶区域的炎症因子,可激活和增强炎性反应,同时可加速组织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性因子生长,致使局部出血加重;而IL-2R是T细胞活化后的炎性因子,本身具有调节IL-2介导炎性水平和免疫功能的作用;IL-6会加重脑水肿、神经细胞受损和微循环紊乱,由此可见TNF-α、IL-2R和IL-6等炎性因子与缺血性卒中病情进展密切相关[11]。而经过补阳还五汤治疗后,上述炎症因子明显降低,究其原因在于补阳还五汤具有良好的活血益气功效,可有效疏通经络血瘀,调理经脉气息,抑制血小板聚集,以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症状,从而循序恢复神经功能,控制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可见补阳还五汤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补阳还五汤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不良并发症较少,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