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中考题中的渗透及其教学启示

2023-10-09 20:27张雨洁戴艺佳左浩德
数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考数学数学教育劳动教育

张雨洁 戴艺佳 左浩德

摘 要:为了探索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在教学中有效融合的途径,本文以2022年江苏中考试题为依托,将涉及劳动教育背景的题目归纳总结为三类,并就其具有的跨学科价值与教学启示进行案例研究.研究表明:融合道路上的困境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学、学生认知以及课程体系.相应地,促进融合的途径有挖掘数学学科中劳育的渗透点,完善课程体系以及提升教师教育技能.本研究为劳动教育融合数学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教学方案与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数学教育;中考数学

2022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接着,教育部于4月8日正式印发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在2022年秋季学期,各中小学专门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劳动课,并为不同学段制定了相应的劳动技术课程,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意识与实践精神[1.本文旨在研究2022年江苏省13个地市中考卷涉及劳动教育背景的题型,通过对比、分析以及拓展,提供一些数学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见.

1 涉及劳动教育的中考试题回顾

通过对各市以劳动为背景的题目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发现初中劳动教育多寄托于生产、销售、出行、数据统计、预测估计等现实案例,以此启发学生发现现实情境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技能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数学能力作用于数学金融、统计学、经济贸易、生产经营等专业学科中,创造学生多学科横向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这类“劳动教育”题型大致分为三类:概率题、统计题和应用题.

这三类题多数位于整张卷子的中间部分,难度适中,主要为解答类问题.此类题目践行了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原则,充分体现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标.劳育背景下的此类题目旨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匠人精神和劳动光荣思想,重视培养学生跨学科发展的意识,强化学生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劳动生产问题的能力.因此,劳动教育类题型的讲授是对教学技能的一大挑战,教育的重心也需要随之有所偏移.

2 以劳动教育为着重点赏析并延伸中考试题

2.1 赏析真题

例1 (2022·苏州第20题)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个白球,3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

(1) 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这个球是白球的概率为_______;

(2) 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颜色后放回,搅匀,再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求2次摸到的球恰好是1个白球和1个红球的概率.(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等方法说明理由)

解:(1) 摸出白球的概率为(1/1+3)=(1/4).

(2) 2次摸到的球恰好是1个白球和1个红球的概率为3/8.树状图如图1所示:

评析:在本题中,利用概率计算推出摸球结果的可能性,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引导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回馈于生活的意识.在这样的往复过程中,不仅能促使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也能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

当今社会,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发展,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这些都令概率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底层算法”,认识并运用概率将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裨益.此外,概率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概率思维”,即运用数学上的概率知识,来对事情进行分析及预判.众所周知,促使某件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仅仅是提高或降低最终获得某种结果的概率的要素之一,而概率思维的形成,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建立思考问题的全局观.理解概率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让我们在面对许多事情时更加自信和从容,也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概率理论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况.

2.2 由真题产生的教学延伸

例3 (2022·扬州第27题)如图2是一块铁皮余料,将其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底部边缘AB在x轴上,且AB=8 dm,外轮廓线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对称轴为y轴,高度OC=8 dm.现计划将此余料进行切割:

(1) 若切割成正方形,要求一邊在底部边缘AB上且面积最大,求此正方形的面积;

(2) 若切割成矩形,要求一边在底部边缘AB上且周长最大,求此矩形的周长;

(3) 若切割成圆,判断能否切得半径为3 dm的圆,请说明理由.

通解思路:根据题目中“抛物线”的提示,题干将现实情境中切割边角料的问题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下的函数问题.学生只需根据已经建立好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矩形大小,求解函数背景下的最值问题,最终得出结果.

针对这类以劳动生产为背景,融合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解直角三角形等基础数学知识的应用题,在教学中更要注重“破题”策略的培养,这里给出如图3的解题思路:

纵观这类应用题,可分为三大步:一是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具体现实情况中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例如函数模型、直角三角形等.二是运用函数最值、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进行严谨的计算来解决数学问题.此时可以得到相应的数据或者代数关系式,但应用题还需要考虑实际情况,需要将题干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即数与量的限制.三是将得到的数据和代数式翻译为现实情况下的文字解答.整个解答过程是实现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相互转译,这也是劳动背景的应用题的本质.

教学活动提示:

教师在讲授这类以生活劳作问题为依托,需要将其转化成数学模型的题目时,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地方是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这是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关键一步,能使学生思维产生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教师需要从题干本身出发,带领学生感受建模的“顺理成章”.以本题为例,考虑到铁皮边缘呈抛物线、所切割图形的轴对称性,不难联想到在直角坐标系中几何和代数的互化以及对称图形坐标对应的先天条件,从而将所求现实问题转成二次函数最值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相辅相成的本质,加深其将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互化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知与敏感度,锻炼其化归的思想,提升其综合运用与解题计算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问题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2輔助,让学生从宏观层面感受问题,体会取特殊点来探索问题最优解的过程,也便于学生理解题干和分析问题,从而转为从数学的微观层面研究问题,不断深化其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劳育融合意义:

不局限于习题课,在新授课中,教师在讲解新概念、推导方法时,尤其是几何类课程都可以融入现实情境来为课程引入,在新知识学习完毕后,再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引入时抛出的现实问题.这样以现实为切入点便于学生普遍接受,并由此过渡到理论,最后仍然落脚到现实问题.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关系的认识,向学生传递勤俭节约、控制成本与物资投入的劳动教育思想,为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3 对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助力的展望

3.1 融合发展道路上的困境

首先,许多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对劳动教育和数学教育融合发展的认知不够清晰,很多数学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很少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教学活动[3.面对前文有关劳动教育的数学题一些教师仅仅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不加以任何拓展.

同时,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也很弱,轻视劳动教育,因此在日常的劳动实践环节中无法做到手脑并用,以致出现了不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差等现象.许多同学都存在即使会解题,也无法通过自身行动解决题目中出现的现实事件的问题.

其次,目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其形式与内容相对匮乏.多环节和多类型的劳动实践场景难以实现.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部分地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脱节.同时,学生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未能有效地迁移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仅止于处理含有劳动教育的数学问题,而未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从而使得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劳动教育的核心意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建议是,必须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多元化、个性化和深度化的劳动实践场景,教师可以创设渗透点,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并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4,形成更具实践价值和实用性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部分学校在选聘数学专业教师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并不重视对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的选聘,这样的态度也衍生了缺乏鼓励性的激励机制,使得数学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够重视、精力不足、专注度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劳动教育目标.

3.2 二者融合助力发展的途径

一方面,学校应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有机融合,开设融合数学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本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思想,同时提高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数学解题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学校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借助所学知识对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其劳动能力,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劳动环境.最后,高校要主动培养既理解劳动教育理论又精通劳动教育实践的数学专业教师,鼓励数学教师参与专业劳动理论与实践培训以及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增强其劳动教育责任意识,逐渐开拓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新思路.

4 结束语

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熟悉学科理论知识,并了解学科理论知识的产生和内涵,更可以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将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合助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子做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同时是对国家“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让学生们在“减负”前行的路上能将精炼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付诸于行.

参考文献:

[1] 李政林.“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4):1317.

[2] 魏玉祥.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抽象能力培养[J].数学之友,2022,36(23):4951+54.

[3] 晋英,王爱玲.劳动教育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7):3035.

[4] 郭昭鹏.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数学之友,2022,36(6):78+12.

猜你喜欢
中考数学数学教育劳动教育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考数学高效复习的分析和探究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