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个学科教学过程,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以身作则,以爱激发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温馨的情感交流,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强调,学好英语,不但要学会语言知识,还要学习中外文化中的精华;不但要说地道的英语,还要有意识地、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可以试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但会说,而且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要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3这一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让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
三、合作互助,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中,我几乎每节课都要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和小组活动,一些学生比较积极,然而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敢积极参与。这时我就要求积极性较强的学生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时,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
四、抓住时机,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和情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的真正统一。新课标在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健康的人格培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抓住时机,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语言技能,又能提升道德品质。
五、树立典范,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持,而且还需要平时的训练和引导。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天赋和智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信心较足,学习兴趣较浓,并能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