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丽
摘要:智障学生虽然在身体或心理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们同样需要接受适合其群体身心特点的体育教育。为此,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更要尊重其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智障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基于此,本文从体育教育对智障学生的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智障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让智障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以更健康的身心来适应社会。
关键词:体育教学 智障学生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秉承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认真对《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行研究,根据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出更多能够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智障学生身体机能
智障学生由于某些因素,其身体协调性相对较弱,要想在体育学习中完成或掌握一套较为复杂的体育动作相对较难。在做操时,有的智障学生掌握了伸手动作,则不会做出踢腿动作。或者有的智障学生的左右手动作协作性较弱等等。这些问题是在智障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情况。所以,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选择智障学生所能适应的方式来矫正,让其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与教学环境中,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为智障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智障學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研究发现,智障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其体质并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体育教学时间,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残奥赛场的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智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活动,能够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培养其坚韧、乐观、顽强的精神。不仅可以激发智障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对智障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不足
在经过多年对智障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后我发现,当前智障学生体育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体育老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较大、欠缺系统性等不足。还有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针对性不强,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走步、跑步、跳绳等项目为主。
三、体育教学中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结合智障学生感知特点创设教学氛围
在此环节中,需要认真为智障学生布置好教学场地。并通过重新调整队形、教学内容等方式,激发智障学生对体育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情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实物情境、视频、音频等方式来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比如,可以利用饮料瓶,在其中填上小石子来作为体育活动的道具,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准备活动时,并非单一地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热身。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由练习或小组结伴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智障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起到热身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增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1]
(二)通过针对性示范为学生树立正确动作要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针对性运动示范。引导学生对老师的动作要求进行观察,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相应的记忆表象。在后续老师的组织安排下,能够让这种记忆表象进行“内化”,再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加工,能够让其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老师在进行示范时,需要根据学生学情,结合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步骤进行明确。比如:当学生在观看了体育比赛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及时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要求学生对整个动作进行观察,并对每一个动作细节形象、结构和过程进行了解。再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动作分解,通过慢速或常速的方式进行多次示范。耐心地为学生讲解每一个分解动作的要领,从而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与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师的正确示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从而让智障学生可以获得心理感受。自然其对学习体育技术动作会产生较强的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动作,一定要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从而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示范动作,并在教师的鼓舞下,产生尝试的心理,最终提升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兴趣。[2]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智障学生的体育教学较为特殊。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做好有效的引导,才能够激发其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展示下,学生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体育知识、以更健康的心理状况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智障学生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庄溪山.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20(5):12-13.
[2]张通南.在体育教学中激发智障学生的兴趣初探[J].中外交流,2017(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