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者听于无声 明者见于未形

2023-10-09 01:33东山
新安全 2023年8期
关键词:蔡桓公刘安扁鹊

东山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即听力很好的人,在声音还没有发出之前,便会事先察觉到;视力很好的人,在事物还没有出现之前,便会事先知晓。这句话最早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来,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中也曾引用这句话。实际上,这两部典籍的这句话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屈身礼贤,召集千百名博闻强识之士作为门客撰写《淮南子》,其中伍被以才学位列淮南王府“八公”之一,刘安时常与之商议事情。刘安日渐萌生反意,在谏阻刘安谋反时,伍被曾说:“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意在让刘安效法贤圣,在“诸序皆得其理,风俗纪纲未有所缺”的情况下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制定决策时做到预见风险,不可贸然行事误国害民。

大到国计民生,小到个人安危,道理浅显易懂,却是知易行难。据《韩非子·说老》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在见蔡桓公时,谈话间即诊断出蔡桓公有疾在身,症状虽然不显,却处在最佳治疗时机。然而蔡桓公非但认为“寡人无疾”,还以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打发了扁鹊。随着蔡桓公的傲慢与自行其是,疾病从“在腠理”到“在肌肤”再到“在肠胃”,终因缺乏“见于未形”与“治于无病”的居安思危意识,一步步走向回天乏术的“在骨髓”。

正如《淮南子·说山训》所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可见,常怀忧患意识,防范未知风险,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才能增强对矛盾风险挑战的预判和准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就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进京赶考”的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可以说,诞生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忧患意识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过程。

忧患意识不仅为我国“站起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还为我国“富起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更为我国“强起来”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支撑。走进新时代,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因而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把忧患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中做到“听于无声、见于未形”,开创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责任编辑:董常芳

猜你喜欢
蔡桓公刘安扁鹊
讳疾忌医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鸡犬升天
柔软的惩罚
蜡像女友
从“讳疾忌医”说起
扁鹊与牛黄
蜡像女友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