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并不容易。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兼职担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总习惯于传递、灌输知识,让学生识记概念、符号。但显然,道德品质的形成、法治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提炼、感悟、践行。因此,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就要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中心,让儿童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在生活体验中增加自己的经验,以及他人经验与儿童经验的对流互動。
一、科学把握教材特点,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我们要摒弃传统背景下教材是“知识载体”的这一定位。道德本身并不是知识,将道德教育变成道德知识的传授与记忆,将符号灌输给儿童的做法,是荒谬的。根据杜威的观点,经验是“做”和“受”统一的过程。“经”就是“做”,包括所见、所想、所闻、所行;“验”就是“受”。一个小小的生活事例,就可能唤醒、激活儿童沉睡的经验。
执教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入题,让孩子感知诚实的可贵。然后,我以“我认为,诚实就是____”为主题,让学生围绕学习、生活中的经历,谈自己在做作业、考试、参与活动、捡拾到东西时的想法与行为,将“诚实”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当孩子们畅谈“实话实说是诚实,知错就改是诚实,拾金不昧是诚实,不贪便宜是诚实……”时,“诚实”的可贵也就显现出来。作为教师,只有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才能将儿童经验融入教材,使课堂成为唤醒、滋养、表达和建构儿童经验的重要渠道。
二、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个性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并不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而是着眼于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精心挑选他人经验,继而激活使用教材的儿童的自我经验。我们不能单纯“教教材”,而要积极尝试“用教材教”。
(一)要看见教材留白
教师要看见教材中设置的一个个“?”,借由孩子的发问形成留白,启发思考,形成新的对话。比如:《同学相伴》中有个游戏《蒙眼画脸谱》,小组体验后有问题“你还与同学玩过哪些多人游戏呢”;游戏《海岛逃生》后有问题“分享一下你的经验,不让任何成员落水的秘诀是什么呢”。儿童自我经验被唤醒后,教师要给他们表达经验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是对经验的条理化处理。课堂上,教师不要急着赶进度、完任务,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语言、图画、模拟表演等让学生的经验表达多样化,这正是学生扩展自我经验、理解社会经验和人类经验的彩排。
(二)要结合时事热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从小关注国家大事、要事。在执教《“不同”让生活更精彩》时,我播放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片段,要求学生“找不同”。学生围绕不同国家的国旗、运动员肤色、羽绒服等展开热烈讨论。我适时反问:“假如运动员出场时的旗帜、服饰、肤色和音乐都一样,会是怎样的效果?”“没看头儿。”“不惊喜。”“猜不出下一个出场的会是哪个国家。”学生纷纷发言,对“不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教师把时事资源合理引入课堂,让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兴趣,如此,孩子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三、尝试课堂多元对话,链接教材与儿童心理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多是以对话式、活动式的内容为核心建构的。生活事件是教材的原材料,课例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进行剖析、再加工,最后回归于生活。所以,我们的课堂应以对话者和学生同龄人的姿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陪伴、引导和探究。
活动化的德育教材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执教《我很诚实》时,我分享了身边发生的新闻故事《捡到1万元现金交给警察,济源这名中学生真棒》。学生有了对话的兴趣,并试着从学生、家长、失主等不同角色出发体验“诚实”。在执教《我是独特的》时,我发现带的三个班都有双胞胎姐妹,就先行组织其他学生“明辨姐妹”,接着采访双胞胎姐妹在兴趣、性格、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点,最后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我来设计圆”活动。当欣赏到双胞胎姐妹截然不同的创意时,学生惊叹出声。三场不同角度的对话层层推进,学生对“我是独特的”产生了更为深切的感悟。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机会去体验、了解、判断、思考、交流、领悟。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四、建构学科“大课堂”观,延展时间和空间轴
真正的课堂并不全在三尺讲台上的40分钟,而是延展到校园、家庭、社区及公共场所。儿童从“经验”到“体验”的过程必不可少、不可替代。“体”是身体力行,是亲身做,这样才能获得意义、升华情感。而教材中的“活动园”往往是阶梯性设计,有活动前的情境创设、意图明示,活动后的回味性提示、后果感悟式提示、代入式提示等,这就是“体验”的“验”。在执教《我们的学校》时,我要求学生考察学校的功能室、采访教师、绘制学校的示意图。历经两周时间,各小组形成采访稿,教师择优将示意图向全班展示,并推荐给校级领导。在执教《家庭的记忆》时,我鼓励学生采访家中长辈,搜集家庭祖父辈们的故事,了解家规家训,并进行“好家风”的展示和评选。这些课是要在“大课堂”完成的,教师执教时要让教材中的“活动园”动起来,组织好小组活动、群体活动和个人活动,在“体”的基础上生成“验”。
执教该学科5年来,我真切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材越来越贴近儿童生活。那么,教师作为使用教材的人,也应秉持道法自然理念,真正做儿童成长的指导者,让教育真实而美好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