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娟
摘 要: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重要议题,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财政数据和相关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教育财政投入对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性较强,教育财政投入能够显著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从城乡区别来看,农村贫困家庭教育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大于城市贫困家庭;从不同教育阶段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显著,高中教育阶段的减贫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一是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二是优化教育财政投入结构。
关键词:教育财政投入;多维贫困;代际传递;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03-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我国区域整体性贫困已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已全面消除。然而,绝对贫困的消除仅仅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在新的发展阶段,贫困人口不仅表现为收入低下,还表现为可行能力的匮乏,具体包括教育质量、生活水平、健康状况提升等多个维度。因此,当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可见,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因此,本文基于教育财政视角,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江西革命老区为例,研究教育财政投入对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以期为后扶贫时代江西省实现“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决策支持。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代际传递的强弱是衡量一个社会机会均等与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经典的代际传递理论指出,教育可通过提升子代的人力资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Becker&Tomes(1979)最早引入人力资本理论,构建均衡模型,探讨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对代际流动性的作用[1]。随后,众多学者利用各种计量模型测算了各国的代际流动性。如Harknettet采用对数回归(log-log)方法测算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和加拿大的收入代际流动性,结果显示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代际收入弹性最大[2]。
为提高社会的代际流动性,政府的介入尤其重要。现有研究认为教育财政投入对代际流动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如Solon将公共教育投入与私人教育投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着重分析教育财政投入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3]。Mayer&Lopoo利用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公共教育支出与代际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共教育支出对代际流动性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4]。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对代际传递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主要基于CFPS、CHNS等微观数据库,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的代际流动性进行了测算。研究视角主要分为两个:一是以代际收入流动性为研究视角;二是以教育的代际流动性为研究视角。
关于教育财政投入与代际流动性的关系研究成果颇丰,教育财政投入对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尤其值得深入研究。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探讨教育财政投入对我国家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较少有文献聚焦某一省份展开研究,深入探讨教育财政投入对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文献更是匮乏。第二,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文献大多从收入维度研究贫困问题,忽视了多维贫困已成为我国当前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多维贫困指标的测算与分析
(一)多维贫困的测算方法
(二)指标体系及权重
关于多维贫困指标,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文章借鉴郭熙保和周强的做法[5],结合江西省现实情况,构建了符合江西省实际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综合选取收入、教育、健康、医疗、生活水平5个维度共8个指标,采用国际通用的权重等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数据来源
由于CFPS、CHNS等微观数据库中江西省的样本数有限,因此笔者参考CFPS调查问卷,结合江西省现实情况,设置了针对江西省城乡居民的调查问卷,问卷中设置了父代和子代问卷,共有900对父代和子代参与该问卷调查。考虑到样本具有稳定的劳动能力,该问卷调查的年龄范围设置为18—65岁,对相关指标上有缺失和异常的样本采取直接删除的方法。经过处理,本文最终获取了11个地级市的873对父代与子代的有效样本数据。
(四)多维贫困测算结果
根据前文所述,k值会影响多维贫困发生率和贡献率的大小。目前理论界对k的取值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借鉴国内学者的已有做法,本研究将多维贫困临界值设定为0.4,测算出的江西省多维贫困发生率和贡献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父代和子代的贫困发生率差距最大的指标为教育,父代高达70.8%,子代下降至31.6%,下降了39.2个百分点。这也表明,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江西省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但到2020年,仍有31.6%家庭的子代仍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标准,说明江西省的人力资本水平仍然较低。尽管教育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在父代和子代之间有所下降,但其贫困贡献率在父代与子代中均超过30%,位列第一。由此可见,江西省陷入相对贫困的最主要因素是教育,改善教育可以有效缓解相对贫困状况。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与模型选择
本研究旨在实证检验教育财政投入对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效应,借鉴了李力行、周广肃(2014)等学者的做法[6],本文中加入教育财政投入与父代多维贫困交互项的模型设为基本回归模型,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 基准回归
教育财政投入对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效应如表3所示。列(1)(2)(3)分别是父代多维贫困、教育财政投入、教育财政投入×父代多维贫困交互项对子代多维贫困的简单估计结果,列(4)是加入所有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结果。
列(1)显示,父代多维贫困对子代多维贫困的影响显著为正,表示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性较强。而教育财政投入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如列(2)所示,表明教育财政投入可以显著地改善子代多维贫困状况。列(3)汇报了交互项对子代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系数为负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贫困家庭能够从教育财政投入中获益更多,主要原因是教育财政投入可以弥补私人教育支出不足,可以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列(4)多元回歸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2. 异质性检验
表4呈现了教育财政投入对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影响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城乡区域来看,教育财政投入对城乡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农村的回归系数为-0.7988,城市的回归系数为-0.3578,表明教育财政投入对农村家庭子代的减贫效应大于城市家庭。另一方面,分不同教育阶段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对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显著为负。高中教育阶段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减贫效果显著,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减贫效果不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多维贫困的代际传递较强,而教育财政投入能够显著地阻断贫困家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但是,教育的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从城乡区域来看,农村贫困家庭的减贫效应大于城市贫困家庭。从不同教育阶段来看,教育财政投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能够显著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而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其减贫效果并不显著,最终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规模。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教育维度对江西省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最大,且教育财政投入能够显著地阻断江西省多维贫困代际传递。因此,应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增加教育财政投入,不仅需要注意总体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而且还需要注意人均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
第二,优化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从城乡区域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教育财政投入对农村家庭的减贫效应大于城市家庭。因此,教育资源应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持续加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不同教育阶段来看,在义务教育阶段,江西省教育财政投入能非常显著地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但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减贫效果不显著。因此,江西省教育财政应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比例,优先保障贫困家庭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确保受教育的起点公平。
参考文献:
[1] Becker G S,Tomes N.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06):1153-1189.
[2] Harknett K,Garfinkel I,Bainbridge J. Do public expenditures improve child outcomes in the US?A comparison across fifty states[J]. Center for Research Child Wellbeing,Working Paper,2003,87(02):1143-1156.
[3] Solon G. A model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variation over time and place[J]. 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2004:38-47.
[4] Mayer S E,Lopoo L M.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intergennerational mobilit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8,92(01):139-158.
[5] 郭熙保,周强. 中国农村代际多维贫困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7(04):77-128.
[6] 李力行,周广肃. 家庭借贷约束、公共教育支出与社会流动性[J]. 经济学(季刊),2015,14(01):65-82.
(荐稿人:徐建斌,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