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幸然,粟 芳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在不断攀升。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凸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养老问题。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第一支柱为主,而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因此各地方政府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养老压力。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会持续对财政产生较大支出压力,挑战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1]。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都在寻求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其中,生育政策是重要对策之一。伴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确实鼓励了一部分夫妻生育二孩甚至三孩。人口出生率也从计划生育以来的稳步下跌到开始出现零星增长。但生育政策的总体效果不如预期,人口出生率总体表现仍为震荡下跌的趋势。此外,新生儿成长为有效劳动力,还需较长的一段时间。通过生育政策的改革来改善人口结构的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 无法在短期内缓解养老金缺口。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就将吸引外来人口作为改善地方人口结构、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新思路。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养老金收入带来巨大贡献。相关测算显示,跨省流动者在2010年为迁入地创造了525.6亿元的养老金收入[2]。同时,人口老龄化是限制区域经济增长及造成地方政府财务负担的重要因素。年轻人的跨区流动有助于缓解迁入地的老龄化程度,减轻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3],可以让快速增加的养老金债务规模变得平稳,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平稳地度过人口老龄化的冲击[4]。然而,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劳动力会选择从经济较落后地区迁移到经济较发达地区[5],并大多又会选择“回迁养老”[6]。因此,经济较落后地区不仅承受了劳动力外流的影响,还承担了更重的养老给付压力。这会进一步造成各地区养老金收支的不平衡[7,8]。此外,人口迁移对城镇劳动者的收入都存在一定的负效应[9],因此,虽然养老金的缴纳人群增加了,但养老金缴纳基数会因工资水平而下降。随着养老保险可携带性的改进,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的养老金收益损失降低,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10],而在劳动力“回迁养老”过程中,城镇则将面临养老金的流失。倘若按现行制度继续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金会出现较大缺口[11]。
那么,人口迁移对各地区养老金收支状况究竟具有什么影响?是否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养老金缺口?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意见,从而引导地方政府合理“抢人”,避免误入歧途而导致养老金收支不平衡。
构建基于现收现付制的三部门世代交叠模型,考察人口净迁移率对于养老金收支状况的影响机制[12]。
假设在一个封闭的国家中有两个地区i=1,2,两个地区有不同的个体工资水平wi。工资水平是基于相同生活成本的相对工资。个体可根据个人预期效用在两地间迁移,当个体在两地的预期效用相同时,对两地的偏好一致。假设迁移均发生在第一期初。在此后的生命周期内,个体将不会再次迁移。两个地区都同时存在人口迁入和迁出,选取净迁移率μi来衡量人口迁移,表示i地区的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假设在同一地区中个体工资水平相同,当个体从一个地区迁出时,工资就会转变成迁入地的工资。考虑到诸多因素,如不同个体的劳动效率不同,实际工资会变为eiwi。对于本地居民ei=1,对于外来居民ei=ε。
根据模型假设,某地区t期处于工作状态的人口表示为Ti,t=Ni,t(1+μi,t),其中Ni,t为本地居民。人口变化表示为Ni,t=Ni,t-1(1+μi,t)(1+gi,t),gi,t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此外,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的劳动效率不同。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Li,t=Ni,t(1+μi,tε)为有效劳动力。
1.个体部门。个体一生分为成年期和老年期,时长均为1。不考虑代际传承和子女抚养,生前会消费完所有财富。个体在成年期全程工作,ci,t和si,t分别为成年期的消费和储蓄。τ=τ1+τ2,τ1为工资税率,τ2为养老保险缴费率。个体在老年期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处于退休状态。成年期和老年期个体的预算约束为式(1)和式(2)。
ci,t+si,t=wi,tei(1-τ)
(1)
(2)
2.厂商部门。假设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所有企业都同质。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对企业产出有正向溢出效应。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越完善,越有利于厂商的生产活动,生产边际回报率也越高。故将政府投入的财政经济建设支出纳入生产函数[13,14]。生产函数为式(3):
(3)
(4)
(5)
3.政府部门。基于现收现付制,政府从成年期个体中收取养老保险保费,再发放给同期处于退休状态的个体。个体可以领取的养老金分为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个部分。统筹账户部分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有关,也与个体的缴费年限有关;个人账户部分与个人的工资水平有关。因此,个体从统筹账户领取的养老金表示为式(6):
(6)
(7)
τ1wi,tLi,t+τ2wi,tLi,t=τwi,tLi,t=
(8)
令t期养老保险支出的比重为γt(0<γt<1),即
(9)
Fi,t=(1-γt)τwi,tLi,t
(10)
(γtτ-τ2)wi,tLi,t
(11)
4.宏观均衡。将上述个体、厂商和政府的决策相结合,定义为宏观均衡。给定初始资本K0和初始成年个体N0,宏观均衡要求个体决策变量{ci,t,ci,t+1,si,t}、总量资本和劳动力{Ki,t,Li,t}、生产要素价格{wi,t,ri,t}和政府政策变量{τ1,τ2,γt}满足:(1)给定生产要素价格和政策变量,个体通过选择消费和储蓄,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2)给定生产要素价格,厂商通过配置资本和劳动力,实现利润最大化;(3)政府部门的收支平衡;(4)劳动力市场出清,个体部门的劳动力供给等于厂商部门的劳动力需求;(5)资本市场出清,厂商部门的资本全部来自个体部门上一期的储蓄。根据资本市场出清条件可得资本的动态积累方程Ki,t+1=si,tTi,t。
通过模型求解,可以得到式(12)和式(13)两个动态方程:
(12)
(13)
(14)
1.养老金支出。基于模型可以计算出个体领取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政府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为式(15):
(15)
推论1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外来居民增加了政府发放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额。净迁移率越高,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总额越高。
(16)
推论2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外来居民会增加政府收取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保费总额。净迁移率越高,政府收取的养老金保费总额会越高。
(17)
推论3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当工资水平达到均衡时,净迁移率越大,该地区面临的养老金缺口越大。
4.养老金缺口(短期)。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人口迁移会影响地区的均衡工资水平。而在短期内,ki还未来得及调整常数。也就是说,虽然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人口流入还未影响工资水平。那么养老金缺口可以表示为:
gapi=(γτ-τ2)Niwi(1+μiε)
(18)
推论4短期内,当迁移还未影响市场均衡工资时,净迁移率越高,则该地区的养老金缺口越小。
综上所述,在短期内,人口净流入是可以改善迁入地的养老金收支状况的。当更多的劳动力进入某个地区时,一方面可以增加劳动力缴纳的养老保险保费总额,劳动力越多,缴纳的养老金也就越多。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地区的人口结构,更多的年轻人进入,降低了老年人口抚养比例,一个老年个体的养老金由更多的劳动力来承担,由此减小了养老金缺口,改善了养老金的收支状况。
但是在长期内,当经济收敛于稳态时,人口净流入会影响迁入地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该地区的均衡工资水平。当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迁入地的劳动市场时,迁入地的平均工资水平会有所下降,个体缴纳的养老金也会相对减少。与此同时,人口迁移会增加迁入地的总人口数量,缴纳养老金和领取养老金的个体数量都在增加,但政府养老金收入增加的规模不足以覆盖支出增加的规模,最终使得养老金缺口进一步扩大。
由此可知,人口净流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改善迁入地的养老金收支状况,但在长期内,反而会扩大养老金缺口,使得迁入地的养老金收支状况更加恶化。
为了印证理论模型所得出的各个推论,根据现行政策,基于实际数据模拟不同净迁移率下养老金收支状况。中国基本养老制度中区分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迁移大多体现为城乡迁移,故选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研究对象,考察净迁移率变化及不同时间跨度下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支的影响。
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六普和七普)数据,预测至2060年的分年龄分性别的自然人口规模,以便正确估计城乡人口净迁移率及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收支。预测人口时,使用六普的数据预测2020年的自然人口。再利用七普的数据判断预测的准确性并校准参数。除此之外,由于估算的是城乡人口迁移,需对普查数据中的城市和乡镇数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加以合并。
(19)
(20)
然后,采用上述方法预测2020年农村地区的分年龄分性别的自然人口数,并与七普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体来说,大部分年龄段的预测数据都高于普查的实际数据,其中20~50岁尤为明显。这说明,存在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现象,并且迁移群体以适龄劳动力为主。
由此,可以基于预测数据和普查数据之间的差值,估算出分年龄分性别的城乡人口净迁移率。令估算出的2020年的城乡人口净迁移率为初始净迁移率。为比较不同净迁移率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支的影响,设置了四种不同的净迁移率(见表1)。根据不同的净迁移率,估算到2060年的城镇人口规模。
表1 净迁移率的分类表
现行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因此基于现收现付制,构建综合考虑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收支模型来考察养老金的收支状况。
(21)
i=f,z=50
(22)
表2 城镇职工养老金收支模型参数设定表
3.净迁移率与养老金收支状况的模拟分析。
(1)养老金支出。基于养老金支出模型,预测分年龄分性别城乡人口规模,代入表2中的相关参数,并根据表1中设定的不同净迁移率,估算出不同净迁移率下,城镇职工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支出(见图1)。
图1为2020—2060年城镇职工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支出状况。可看到,两者相似。与无人口迁移相比,有人口迁移时,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更高且差别明显。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差别还在扩大。当净迁移率不断增加时,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也增加,但增加幅度甚微。推论1成立。
(2)养老金收入。同样地,根据养老金收入模型式(21)和式(22),估算出不同净迁移率下,城镇职工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收入状况(见图2)。
图2 城镇职工养老金收入状况
图2中,与无人口迁移相比,有人口迁移时,养老金的收入增加。无论是养老金统筹账户还是养老金个人账户,收入都明显增加。这是由于养老金账户的收入与参保人数直接相关。因此,当城镇人口表现为人口净流入时,城镇居民中的养老金参保人数也增加,从而增加了统筹养老金收入和个人养老金收入。同时,在有人口迁移时,净迁移率越高,养老金账户收入也越高。与养老金支出相同,不同净迁移率下养老金收入的区别也不明显,且无论养老金统筹账户还是养老金个人账户均不明显。推论2成立。
由此可见,虽然净迁移率会影响养老金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收入和支出,但不同净迁移率下的养老金账户的收入差别不大,支出差别也不大。中国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连续三年都在下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人口净迁移的规模也在不断缩小。因此,要想使城乡迁移率达到高迁移率并不容易。若地方政府寄希望于通过吸引劳动人口净流入,提高净迁移率,从而改变当地的养老金收支状况,将会收效甚微。
(3)养老金缺口。将各年度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减去养老金收入总额,则可以得出养老金缺口规模(见图3)。
图3 城镇职工养老金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职工的养老金缺口会先减少后增加。在短期内,养老金缺口为负;但在长期内,养老金缺口为正。养老金从盈余转变为赤字,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老年人口数量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基本养老保险的负担不断加重,从而出现养老金缺口。因此,在无人口迁移的情形下,单单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存在养老金缺口由负转正的现象。但是,人口迁移对养老金缺口还是存在明显的影响。与无人口迁移相比,在有人口迁移的情形下,短期内,表现为更大规模的养老金盈余,而且养老金盈余的时间更长;长期内,表现为更大规模的养老金赤字,而且赤字上升的速度明显更快。在有人口迁移的情形下,随着净迁移率从低到高,养老金缺口的变化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推论3和推论4成立。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老年人口比例接近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地方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养老负担,改善人口结构的需求迫在眉睫。研究发现:人口迁移确实能短时间内改善人口结构,也能一定程度地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反而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养老负担,使养老金缺口问题更加恶化。而且,倘若地方政府试图采用不断提高净迁入率从而延迟养老金缺口恶化的时间,这一想法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也不太可行。因此,地方政府想要通过吸引外来人口从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养老金缺口问题,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内是不可行的。
地方政府想要缓解养老金缺口还是需要从源头入手。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程度,是地方政府承担巨大养老负担的根本原因。改善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是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的根本方法。吸引外来人口在短时间内可以缩小养老金缺口,但是这种行为在长期内是不可取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间的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现象。与此同时,人口净流入所带来的长期效应会导致养老金缺口进一步扩大的恶果。因此,各届地方政府的眼光要长远,不能只看到采取人口迁入政策在自己任期内的表现和效果,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养老金变化和将来各届政府可能面临的困境。全面地看待和分析人口迁入对本地区养老金缺口的影响,才能用好这一政策。而且,养老金缺口的产生根源就是人口老龄化。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从根本上持续地改善和优化人口结构,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