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三峡移民后代归属感调查研究
陆艳娟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浩浩大大的三峡跨省移民工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当年随父母离开家乡,迁入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的一群孩子,如今长大成人,而这部分群体在这十多年里,受到迁入地风俗文化的熏陶,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父辈相比,是否有明显不同。笔者通过访谈,针对三峡移民后代的归属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此调查作出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峡移民后代;归属感;建议
当年三峡移民工程可谓浩浩荡荡,这部分群体背井离乡,被迫迁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继续生存,在新的环境里,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方面的障碍等问题,造成很多三峡移民即使在迁入地生活了十多年,他们依然无法融入到当地生活中,从而影响其归属感。据了解,目前很多三峡移民选择了回迁,而且在很多三峡移民迁入地,这部分群体只跟自己的同乡人接触,与当地居民接触甚少,但是这部分群体的下一代,即三峡移民后代,因为当时年龄尚小,还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阶段,故在文化、语言等的学习与接受方面,与父辈相比较容易些,那他们的归属感程度又是如何,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都值得去探讨。
对于三峡工程移民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有研究,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在如下两个方面:一、三峡工程中移民的心理压力问题,二、三峡移民对库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相对来说,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而国内相对来说较多,研究方面也多元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移民安置研究,由于迁入地不同,安置效果也存在区域差异,包括生产,生活,社会适应状况都存在区域差异。段跃芳、戴尚安在《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移民的经济实力承受不起日益上涨的建房支出。二、三峡移民迁入地适应性研究,在此类文章中,总结出三峡移民在迁入地经过一段时间的继续社会化,一部分人已经适应了当地生活,但另一部分人始终无法适应,从而导致回迁。三、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入研究,由于跨省移民,在语言,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的差异,移民在刚迁入时,无法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小群体的出现,为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四、移民的后期扶持问题研究,研究发现,为了移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贯彻“前期补偿补助,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方针,但是由于后期扶持中扶持方式单一、扶持范围有漏项、扶持力度不够等,都造成后期扶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对于三峡移民这类人群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全面的,从其安置、心理、适应性,社会融入、扶持都有涉及,但是如今移民工程已经过去十五年,对于他们的下一代(子女),即移民的后代研究还是很少的,他们当时年龄尚小,随父辈迁入一个新地方,周围接触的人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习惯都和自己家人有差距,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他们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他们的归属感又是如何,他们对于移民的感受与父辈是否存在巨大差异都值得去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三峡工程移民后代的迁入地归属感研究这个课题,期望能够深入探讨三峡移民问题,为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这一群体带去人文关怀,为政府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对十五名三峡移民后代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提取有价值的部分,同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描述。
由于笔者的家乡正是三峡移民迁入地之一,同时有一名初中同学正是三峡移民后代,通过熟人关系接触到其他十四名三峡移民后代,向他们表达了我的目的,由于年龄相当,故在接触时相对比较容易,访谈时,访谈对象没有较强的防备心,所以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
(一)三峡移民后代迁入地归属感程度
关于三峡移民后代迁入地归属感程度高低的判断,笔者主要通过两个指标,会不会回迁和会不会再迁。通过与他们的访谈,这十五个人中有十人表示不会回迁,另外五人由于工作需要,长期定居在上海和南京两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迁入地归属感还是比较强的。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他们能够流利地用当地方言与笔者交流,并且对于当地的各项风俗习惯都是相当了解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将迁入地看成是自己的故乡,而且在访谈中还得出这样一个信息,相当多的这部分群体对于自己的家乡,即三峡的印象都已经模糊了,有些甚至都没有印象了。
访谈结果表明:三峡移民后代相对于他们父辈,在迁入地归属感程度较高,而且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等都已经融入到当地,他们身上只是顶着“三峡移民”这个标签。
(二)影响归属感的因素
在汪雁和风笑天教授的《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一文中提出,影响三峡外迁移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中,“移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为最,其次是“移民政策落实情况”,这篇论文中指出这是移民理性思维的结果。但是,这两个因素并非是三峡移民后代的迁入地归属感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因素对他们本身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由于他们当时年龄尚小,正处于文化思想的形成阶段,同时小孩子的适应性较强,故他们能够更快的接受一个新的文化和环境,同时在他们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当地人,在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最简单的语言开始,逐渐学会了当地语言,并能够非常熟练得与人沟通,同时由于路途遥远,有些人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童年的记忆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迁入地的文化,风俗习惯。
同时由于三峡是属于山地,经济交通与迁入地相比,有一定差异,从而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就比较明显了,故这部分群体在迁入地能够得到更好地教育,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满足感,对于迁入地的归属感就更强。
另外迁入地居民热情,朴实的民风,大大降低了他们对迁入地的陌生感,从而归属感得到再一次提升。
三峡移民后代在迁入地的归属感程度与他们父辈相比,相对较高,但是也不排除有部分这一群体依然有回迁,叶落归根的想法,作为政府,在三峡移民工程结束的今天,对于这部分群体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在相关政策的制定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部分群体的利益。
陆艳娟,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研究生,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