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有军,缪 丹,殷梦云
(仪征市中医院,江苏 仪征 21140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由接触过敏原引起的由免疫球蛋白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1]。临床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外科治疗,但存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复发、患者依从性不高等缺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鼻内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显著[2-4]。仪征市中医院常年运用益气通窍方对变应性鼻炎证属肺气虚寒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近年来将鼻内针刺与益气通窍方联合运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现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鼻内针刺联合益气通窍方对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对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在仪征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92 例变应性鼻炎证属肺气虚寒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鼻内针刺联合益气通窍方组(简称针药组,46 例)及常规西药组(简称常规组,46 例)。常规组:男性22 例、女性24 例,年龄(37.3±10.8)岁,病程1 ~15 年,平均(5.6±3.3)年。针药组:男性23 例、女性23 例,年龄(39.3±11.2)岁,病程1 ~15 年,平均(4.4±2.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1 西医诊断 根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5]将以下表现作为诊断依据:症状表现为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等,可伴眼痒、流泪;鼻黏膜苍白、水肿、有鼻腔水样分泌物;血清IgE 呈阳性。
1.2.2 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疾病诊疗指南》[6]中鼻渊辨证属肺气虚寒型的标准将以下表现作为诊断依据:鼻涕浑浊,鼻塞,遇风寒加重,嗅觉减退;伴气短乏力,面白,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1)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2)病程大于1 年;(3)年龄18 ~60 岁;(4)近2 周内未采取其他治疗。
(1)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或精神疾病;(2)处于妊娠期、哺乳期;(3)鼻腔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4)接受治疗的时间不满2 周的患者;(5)对试验药物过敏者。
针药组及常规组均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手段,针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鼻内针刺联合益气通窍方进行治疗。
用药:氯雷他定片(商品名:开瑞坦,10 mg×6片/ 盒);用量用法:每日1 次,每次1 片,共服用2 周。
鼻内针刺:患者取端坐位,稍仰头,喷适量呋麻滴鼻液及盐酸丁卡因,以收缩及麻醉鼻腔黏膜。在零度内窥镜直视下,将一次性针灸针(华佗牌,0.30 mm×60 mm)分别刺入两侧内迎香(在鼻孔内,鼻翼软骨和鼻甲交界的黏膜处)[7]和两侧鼻丘(在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段)[8],进针深度约5 mm,有针感后留针15 min,结束治疗起针后嘱患者捏紧双侧鼻翼3 ~5 min 防止出血。每周治疗3 次,持续治疗2 周。
益气通窍方:黄芪10 g,防风10 g,炒白术10 g,麻黄6 g,桂枝10 g,细辛3 g,炒苍耳子10 g,辛夷花10 g,白芷10 g,炒白芍10 g,徐长卿10 g,醋乌梅10 g,蝉衣6 g,甘草3 g。院内水煎,每日1 剂,早晚分服(每次200 mL)。
主要包括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的主客观评分及安全性指标。
3.1.1 鼻 症 状 总 分 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评分 包含鼻塞、鼻痒、流涕和打喷嚏4 个症状,每个症状从轻到重记为0 ~3 分[5]。
3.1.2 鼻 部 总 症 状 视 觉 模 拟 量 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 鼻部症状严重程度被分为0 ~10刻度,从0 开始依次排列;0 分:无症状,10 分:症状最重。
改良Lund-Kennedy(MLK)评分:主要依据鼻内窥镜检查所见评分,包括鼻息肉、分泌物、黏膜水肿三项,每项从轻到重记为0 ~2 分,每侧0 ~6 分,总分0 ~12 分[9]。
通过患者治疗前后的TNSS 评分来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显效:疗效指数 >70% ;有效:25% ≤疗效指数 ≤70%;无效:疗效指数 <2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书面记录受试者出现的不良事件。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的形式描述,符合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运用Mann-Whitney U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及构成比(%)描述,选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为95%(双侧P值),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各项TNS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TNSS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的TNSS 总评分及鼻塞项目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SS 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SS 评分的比较(分,± s )
注:1)与治疗前比较,P <0.05;2)与常规组比较,P <0.05。
组别 观察时间 打喷嚏 流涕 鼻痒 鼻塞 总评分针药组(n=46) 治疗前 2.17±0.71 2.00±0.67 1.98±0.72 1.74±0.61 7.89±2.41治疗后 0.65±0.601) 0.46±0.591) 0.59±0.651) 0.35±0.601)2) 2.04±2.051)2)常规组(n=46) 治疗前 2.24±0.74 2.04±0.73 1.91±0.78 1.74±0.65 7.93±2.56治疗后 0.83±0.681) 0.63±0.571) 0.65±0.601) 0.59±0.621) 2.76±1.851)
治疗前两组的VA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的VAS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
注:1) 与治疗前比较,P <0.05;2)与常规组比较,P <0.05。
组别 观察时间 VAS 评分针药组(n=46) 治疗前 5.00±1.93治疗后 1.41±1.381)2)常规组(n=46) 治疗前 5.35±2.31治疗后 2.20±1.281)
治疗前两组各项MLK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鼻息肉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MLK 总评分、分泌物及黏膜水肿项目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MLK 总评分、鼻息肉评分、分泌物及黏膜水肿项目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的鼻息肉项目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的MLK 总评分、分泌物及黏膜水肿项目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LK 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LK 评分的比较(分,± s )
注:1)与治疗前比较,P <0.05 ;2)与常规组比较,P <0.05。
鼻息肉 分泌物 黏膜水肿组别 观察时间 总评分针药组(n=46) 治疗前 0.67±0.82 2.98±0.86 2.74±0.95 6.39±2.23治疗后 0.59±0.831) 1.02±0.681)2) 0.70±0.761)2) 2.30±1.941)2)常规组(n=46) 治疗前 0.41±0.652 3.00±0.92 2.85±0.99 6.26±1.83治疗后 0.41±0.652 1.52±0.781) 1.22±0.701) 3.15±1.431)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疗效
针药组有18 例患者在鼻内针刺起针后有极少量出血。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研究干预有关的其他不良事件。
变应性鼻炎在中医理论中属“鼻鼽”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主要归责于肺、脾、肾三脏亏虚,外感邪气为诱因。鼻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鼻为肺之外侯,肺气亏虚,藩篱失职,邪气上壅于鼻,则鼻气不利。《内经》道:“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虚则化生不足,清阳不升,遂鼻窍失养。加之运化失常,水湿不化,上泛鼻窍,出现鼻塞、流涕;肾为气之根,主水,肺肾母子相通,肾虚固摄不利,水饮不得温化,易上泛鼻窍。由于患者体质、感邪性质及疾病发展阶段不同,临床可见肺气虚寒证、脾胃虚弱证、肾阳不足证及肺经伏热证四型[6]。结合既往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研究及笔者临床经验,发现变应性鼻炎患者中肺气虚寒型占多数[10-11],并多兼有水饮之邪。本院自拟益气通窍方由玉屏风散、小青龙汤、苍耳子散合方化裁而成。方中黄芪、防风、炒白术益气固表、健脾升清;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细辛温肺化饮;苍耳子、辛夷花、白芷均可散风寒通鼻窍,白芷兼有燥湿消肿之功;徐长卿祛风化湿止痒;白芍敛肺气,防过度发散;醋乌梅酸收止流,蝉衣祛风止痒,现代药理学证明两者具有抗过敏之效[12];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益、温散、通窍熔铸一炉,疗效显著。
内迎香属经外奇穴,位于鼻翼软骨和下鼻甲交界的黏膜处[7],与鼻外的迎香穴相对。《玉龙赋》提及“迎香攻鼻窒为最”,内迎香与迎香作用相近,也具有通利鼻窍之效,善治各种鼻病。内迎香周围分布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及筛前神经、鼻后下神经;鼻丘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外观呈丘状隆突,内含丰富的筛前神经和蝶腭神经末梢[8]。针刺上述二穴可有效治疗鼻炎。鼻炎的发生机制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3],现代研究表明,鼻内针刺直接作用于鼻黏膜,可调控神经兴奋性,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缓解鼻部症状。本次回顾性研究提示鼻内针刺联合益气通窍方在缓解鼻塞、鼻腔内分泌物和黏膜水肿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笔者在零度内窥镜辅助下针刺内迎香和鼻丘,针刺的准确性和针刺深度的可控性更为理想;同时,也有利于在针刺过程中观察鼻黏膜及分泌物。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回顾性研究中缺乏特异性观察指标,相关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