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惠
脑瘫是从孕期开始到婴儿阶段,存在的一种非进行性脑部受损和发育缺陷造成的综合征,患儿的常见临床特征为运动和姿势障碍,是当前造成小儿神经系统残疾的一种主要病症[1],属于中医学“痿痹、痿病”范畴。目前临床中脑瘫多包含易变性痉挛、肌张力低下(Hypotoni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和痉挛型等。此类脑瘫患儿因持续性的肢体痉挛,引发关节畸形和姿势异常,严重危害患儿生活质量,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这也是当前儿童康复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物理疗法是调节和恢复患儿运动功能的基础,辅助干预、按摩、针灸等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目的[2]。而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差强人意,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更新和深入,循经贴敷法的应用效果引人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分析中药循经贴敷法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模式应用于脑瘫患儿中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为本次研究时间,择取在这一时间段就诊于睢县妇幼保健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6岁,平均(3.42±0.21)岁;体质量10~20 kg,平均(15.43±2.33)kg;其中自然分娩31例,剖宫产19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6岁,平均(3.61±0.25)岁;体质量10~20 kg,平均(15.53±2.28)kg;其中自然分娩33例,剖宫产17例。2组基本数据比较,P>0.05。本研究通过伦理审批(批号:2022-01A)。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依据《关于小儿脑瘫定义及分类的建议》[3]中的标准确诊;②年龄≥12个月;③患儿的智力发育在正常状态,能够根据相应提示完成动作;④患儿家属对此次研究了解,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视力障碍;②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其他系统的疾病。
1.3 方法对照组:行综合康复训练,采用Bobath偏瘫治疗法,开展物理治疗,每次0.5 h,每天2次;作业治疗每次0.5 h,每天1次;引导式干预每次0.5 h,每天2次;按摩和针灸每次0.5 h,每天1次。每周共计5 d,休息2 d,持续治疗3个月。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行中药循经贴敷法,具体流程为:选取当归、白术、白芍、木瓜、川芎、丁香各15 g,丝瓜络20 g,马钱子3 g。将以上药物碾碎制作成粉末后,将羊毛脂放置在锅中加热后,融化为液体,加热180 s,和粉碎完成的粉末融合,搅拌为泥状,静置120 min,制作成药贴。选取肝俞、脾俞、三阴交、血海、阳陵泉穴;同时交叉步选择肝经循行的阴包—足五里穴区域;屈膝时选取膀胱经循行的委中—殷门穴区域,尖足选取膀胱经循行的委中—承山穴区域。将规格为2 cm×2 cm型号贴敷于主穴,使用规格为4 cm×8 cm型号贴敷于经络循行部位,药贴贴敷4~6 h,每日1贴,连续贴敷6 d,暂停贴敷1 d,以30 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敷贴3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患儿的运动、肌肉张力等在正常状态;好转:患儿的运动肌张力等有所改善;无效:无任何好转。②应用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4],统计2组患儿的肌肉痉挛程度,总计有5级,级别越高判定为肌肉痉挛程度越高。③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5]记录患儿的发育情况,最高分18分,最低分1分,分数越高判定为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越差。④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3000 r/min,总计10 min,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记录白细胞介素6 (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⑤统计Barthel指数,评定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此量表总分100分,其中0~20分判定为十分依赖,25~45分判定为依赖,50~70分判定为较为依赖,75~95分判定为轻度依赖,100分判定为能够正常生活。
2.1 治疗效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肌肉痉挛和运动发育指数试验组干预后Ashworth分级以及Peabody运动发育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肌肉痉挛和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例,
2.3 血清水平试验组干预后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余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血清水平比较 (例,
2.4 Barthel指数试验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Barthel指数比较 (分,
脑瘫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且有数据报道,临床中痉挛型脑瘫是此类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主要因素在于受到损伤的脑部,所支配的部位肌肉紧张性提升,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6-8]。另外,因痉挛型脑瘫患儿长时间在肢体痉挛的状态下,容易造成关节畸形,因此患儿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导致社会负担加重。近年来关于脑瘫患儿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进展,临床中方案也相对较多,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出现一种相对统一以及效果明显的方式。所以,本研究通过中药循经贴敷法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为临床科学治疗痉挛型脑瘫提供一种合理的方法。
中药贴敷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主要是将研磨成粉末的中药加入调和剂调和处理后,将其放置在贴剂上,覆盖在治疗位置,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临床简单可操作,应用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中药贴敷疗法,主要是结合中药和贴敷疗法2方面内容,药物本身通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发挥药物的效果;而敷贴治疗的局部,因属于密封的环境下,局部皮肤上升,血液循环加速,湿度增加,药物吸收速率增快。当归、白芍、木瓜、马钱子均归属肝、脾经。当归属于活血补血药物,和白芍以及白术等共用可疏解肝气,配合木瓜舒筋活络,其中马钱子能够通络止痛,舒筋活络[9,10]。其中丁香、冰片、白术均归脾经。丁香辛,温,功效温中降逆。
在贴敷治疗阶段,辨证择取肝俞、脾俞、三阴交、血海、阳陵泉。其中肝俞、脾俞分别属于肝脏和脾胃的背俞穴,背俞穴在临床中治疗脏腑的肢体疾病。本研究结果证实:干预后试验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BDNF、NGF、GDN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DNF以及NGF在神经元的生长、生存以及分化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能够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其中GDNF具有神经营养效果,有利于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同时血清IL-6水平还会在痉挛型脑瘫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也为临床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同时本研究数据证实:干预前2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通过2种联合方法的应用,患儿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综合以上结论,中药循经贴敷法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调节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