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讨
——基于疫情常态化

2023-10-09 01:42何楚红代西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学

■ 何楚红,代西良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公共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之一,面向所有专业开设且授课时间一般长达两年,其受众范围广、授课时间长、影响力大,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良好基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正不断变化,由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演变为“线上+线下”的教学。如何挖掘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结合疫情常态化时期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值得每位英语教学工作者深思[1]。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教学改革及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传统教育就是把传道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认为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是传授学生道理,育才须先育人。而在新时代,我国也反复强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传统的英语教学“重教轻育”,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价值塑造,这违背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应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精神,提升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教育成效,发挥英语课程的思政作用[2]。

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关乎国家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学生才能利用其专业能力报效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思政理论课程,这样的学习形式效率低下且不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抵触心理较强,认为其枯燥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应开拓思路,深入挖掘全学科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英语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仍然较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疫情常态化下国内外舆情形势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新时代学生的价值观愈加多元化且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日益加深。防止境外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不断的渗透,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采取行动。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是学生了解国外文化,与国际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加强英语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坚定理念,免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国内外的疫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也不例外,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了沉重打击。然而在国外反华势力的引导下,国际社会将新冠疫情的爆发归咎于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2021年以来,西方国家逐步放开全面管控,任由疫情扩散,感染人数屡创新高。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在国内引导舆情,质疑我国防控政策,试图破坏我国人民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学生群体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极易动摇信念,被外界偏离实际的舆论裹挟,造成思想的迷茫。高职院校要通过公共英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舆情的能力,对舆情进行有效引导。同时,英语也是中国声音传向国际社会的重要渠道。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抗疫英雄,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人民优秀品质的代表。通过英语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英语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抗疫精神,使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摈弃对中国的刻板印象[3]。

(三)适应疫情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战场,确保了高校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学生的学习成长不受疫情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学生已经大规模返校,线下课堂恢复,偶尔局部爆发的疫情仍是高校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极大威胁。可以预见,“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将是未来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线上教学遭遇了一些困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升英语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线下教学的模式,在采用新模式之后,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缺乏对学生的监管。由于缺乏教师的制约,学生在学习时无法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投入学习之中。加强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线上教学效果。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途径

(一)挖掘英语课程中的中国故事

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进行课程思政,可以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切身体会到中国故事中的中国情怀。高职院校要挖掘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中国故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

自疫情爆发以来,为了防止新冠疫情的持续扩散,我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收获了控制疫情的宝贵经验。2020年6月,我国正式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的英文版也同步在全球发布。该书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艰辛历程,与国际社会分享了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做法,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大国担当。在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可以使用该书的英文版Fighting covid-19 China in action作为教材,使高职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感受我国抗疫工作的艰辛,从而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同时,我国无私向国际社会传授抗疫经验的事迹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担当的人才[4]。

(二)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汉语元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中华儿女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职学生通过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并彰显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与西方社会的交流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文明的影响已传播至欧洲,在英语中也留下了很多汉语元素。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英语中汉语元素的挖掘,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比如,“tea”一词,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拼写和发音都来自闽南话的“te”。通过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彰显文化自信[5]。

(三)挖掘英语课程中的科技元素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技水平日新月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坚定不移地发展科技,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很多领域的尖端科技仍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这需要新一代中华儿女继续为之奋斗。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公共英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挖掘英语中关于科技的元素,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传统教学内容多为日常生活用语,缺乏与科技相关的内容,可以适当引入专业英语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以“vaccine bottle”一词为例,其意为疫苗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装疫苗的玻璃瓶的产量比疫苗还困难”。这是因为为了避免疫苗与承载容器发生化学反应,必须使用中硼硅玻璃瓶。而在疫情爆发之初,美国、日本等公司占据了中硼硅玻璃瓶产量的90%,我国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疫苗瓶的技术条件。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国在过去几年不断加大投资,重视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可以自主生产中硼硅玻璃瓶的企业,为疫情防控提供物资保障。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强化其创新意识。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开展策略

(一)提升教师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有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使命。教师的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关乎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效果。这一点在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上尤为明显。

英语教师应在思想上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育人先育己,提升自身思政建设意识。英语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有着显著的不同,出于工作需求,对西方社会的语言文化有深入了解,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更深。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保持自身政治定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工作,理性看待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同价值观,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学校也应该积极针对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的学习研讨,通过讨论分享,总结文件精神,在学习中强化英语教师思政建设意识,督促英语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政教学。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依托学校及社会各界的资源,切实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学校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方式,对如何进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培训,使英语教师具备在教学内容中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对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推进[6]。

(二)加强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课程思政应融入现有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针对英语教学工作的各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思政教学方案。

在英语教学前,学校应建立由党委领导牵头、教务部门负责、英语教师参与的教学方案制定小组,落实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确保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课程思政的前期准备工作。传统的英语教学缺乏思政元素,这是由源头造成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时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学资源的收集,在课程上便无法进行思政教学。高职院校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大纲修订和教案课件编写,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英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机结合[7]。以“China”一词为例,作为英语对中国的称呼,来源于中国瓷器。中国瓷器传播至欧洲后,受到了欧洲贵族的追捧。精美绝伦的瓷器使欧洲人认识到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文明。瑞典国家艺术博物馆现存的一件元代影青釉高浮雕瓷瓶,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早期。这也证明了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瓷器、茶叶等中国文化符号的强大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彰显文化自信。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聆听为主,课堂模式僵硬。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造成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难以推进。因此,英语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入小组讨论、辩论等新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互动性更强的新形式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思政教学目的的达成。

在教学结束后,学校应建立高效合理的师生沟通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首先,传统的呆板师生关系导致了师生之间的疏离,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也不愿意接近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教育,师生疏离的情况使得课程思政建设事倍功半。教师应积极主动寻求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例如,疫情防控期间可以通过微信群等工具,就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加深师生情谊。其次,思政教学成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进行考核。通过对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检查来考核其思政建设意识,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其思政建设能力进行考核,制定奖惩制度。根据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奖惩,促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二是针对学生的考核,以“过程+结果”的考核模式为主,过程中对学生参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程度进行打分,在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来确定学习成果,并在学生期末成绩中做出体现。

(三)丰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载体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教学模式由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载体。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科技工具,制定种类多、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新时代的学生普遍喜爱短视频这样的表现形式,英语教师可以制作有趣的英语思政元素短视频在授课间隙播放,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思政教育,确保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线上教学也是对英语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延伸,英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其特点,将部分教学内容转移至课外,延长教学时间。教学载体的丰富,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政教学目标快速达成[8]。

四、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特殊时期,高职院校应确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共英语课程因自身特性,满足了新时代教学改革及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求,且有利于改变目前国内外复杂的舆论形式,其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势在必行。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提升英语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加强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丰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载体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英语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