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背景下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以波罗的海三国、捷克和波兰为例

2023-10-08 07:29薛振威孙云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陶宛中东欧捷克

薛振威 孙云

(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台湾问题与俄乌冲突是有本质区别的。然而,由于美国等外部因素的介入,俄乌冲突产生的外溢效应使台海局势面临的安全风险扩大已成客观事实。两者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来自美国及其盟国对所谓“中国威胁”的炒作。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多次通过外交新闻场合发言要求中国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且不断将台湾问题与俄乌冲突进行关联和类比。2022 年8 月3 日,G7 集团外长举行会议讨论俄乌冲突与中国“威胁”时发表的联合声明称“没有任何理由利用访问作为在台湾海峡进行‘侵略性’军事活动的借口,警告中国大陆不要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分歧”[1]。2022 年12 月7 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和英国国防参谋长托尼·拉达金讨论俄乌冲突时,宣称“俄罗斯在外交上被孤立,在经济上受到重创,其在战争中无能的表现将对中国大陆‘攻击台湾的企图’起到威慑作用”[2]。

俄乌冲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中东欧国家也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而备受关注。随着俄乌冲突引发的传统安全问题在中东欧持续发酵,波兰、立陶宛、捷克等中东欧国家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反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为了加强“以台制华”,利用俄乌冲突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不断煽动中东欧国家改变对台政策,追随美国搅局台海。2022 年12 月15 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会见立陶宛国防部长阿努绍斯卡斯时“对立陶宛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的侵略表示支持和感谢”。他还称:“我要感谢立陶宛在印太地区发挥的原则性领导作用以及立陶宛在该地区倡导民主价值观,敦促中国大陆不要对台湾地区采取进一步‘破坏稳定’的行动。立陶宛还帮助其他盟国和伙伴关注这些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找不到比立陶宛更好的盟友和朋友了。”[3]在美国及其盟国的影响下,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明显倒退,对台政策发生改变,“挺台”行为愈发露骨,成为新的影响台海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

学界关于俄乌冲突与台湾问题二者关系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中美关系和地缘安全。王健探讨了美国及其盟国日本利用俄乌冲突危机外溢加大介入台海局势的动机与表现,认为美国正在试图将俄乌冲突模式复制到台海地区,以便将中国拖入发展“陷阱”[4]。薛振威和孙云主要从地区安全的角度考察了俄乌冲突爆发后影响台海安全的外部因素,认为美国借俄乌冲突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同时,也加紧捆绑北约盟国,利用安全问题将北约与日本等亚太盟国联合起来推行其“印太战略”。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美国趁机在台海局势上制造安全危机,在国际舆论上诋毁中国,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5]。赵明昊分析了俄乌冲突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认为美国将利用这一冲突加快构建盟伴体系,包括增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军事上的进攻性能力,进一步强化美台实质性关系,提升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军事、经贸、科技等联系,使其在对台政策上的所谓“战略清晰”动向更趋显著[6]。在中美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中东欧国家并非美国的传统盟友,然而对华态度却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比许多西欧国家更为消极,出现了更多的“挺台”言论和行为,这种现象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目前很少有学者将中东欧国家作为研究的主体来分析俄乌冲突对台海局势的影响。鉴于部分中东欧国家借俄乌冲突介入台海的倾向日趋严重,不仅影响了中欧关系的稳定,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客观上增加了台湾问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本文以俄乌冲突背景下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改变的原因及影响。

一、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的变化

在欧盟内部,一些中东欧国家长期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威胁”。俄乌冲突爆发后,俄欧安全矛盾迅速升级,中东欧国家的这种观点似乎在欧盟内部取得了“共识”。部分中东欧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而长期存在的“反俄反共情结”,也因俄乌冲突的刺激大量涌现并在欧盟内部发酵。由于中东欧国家曾深受苏联影响,对苏式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负面认知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强烈认同,是这些国家大幅调整对外战略,推动“脱俄入美(欧)”政策的内在动因[7]。部分中东欧国家正是借所谓“相同价值观”或“民主的伙伴”为由,企图发展与台湾当局的实质性关系,甚至挑战一中原则。

(一)议员窜访台湾地区频率和规模显著增加

2022—2023 年包括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和议会议员参与的窜访共有21 次,其中立陶宛与台湾当局的会晤和交流达11 次之多[8]。包括立陶宛国会议长尼尔森、经济与创新部副部长内利乌普西内、农业部副部长吉尔卓帝斯、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瓦伊丘克维丘特等高级官员都曾率团窜访台湾地区或者接待台湾当局人员。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捷克窜台议员的数量也明显增加。2023 年3 月捷克众议长艾达莫娃率领的窜台团队规模达到160 人,不仅是捷克也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窜台团队,甚至艾达莫娃还获得台湾当局赠送的“一等荣誉奖章”,以表彰其所谓“将捷克1968 年‘布拉格之春’、1989 年丝绒革命那般不畏强权、引领变革的捷克精神亲自带到台湾”[9]。与立陶宛和捷克议员大量高频窜台不同,波兰官员窜台始于俄乌冲突爆发后。2022 年5 月16 日,波兰经济发展与技术部副部长葛泽高窜访台湾。2022 年12 月5 日,由“波兰—台湾议员小组”主席瓦尔德马尔率领的波兰议员代表团一行8 人窜访台湾,企图加强双边交流。蔡英文声称:“波兰和台湾地区在近代史上都经历了专制统治向民主的过渡,希望在加强与民主伙伴团结的同时,加强与包括波兰在内的欧盟成员国在各方面的合作。”[10]

(二)与台湾当局的勾连不断加深

历史上中东欧国家与台湾地区的交集主要集中在经济贸易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和医药业等,近年来双方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勾连也日益加深。2022 年9 月10 日,立陶宛经济与创新部副部长泽麦提斯率领28 人的立陶宛激光与生物技术产业代表团窜访台湾,会见了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和发展委员会负责人龚明鑫,讨论双方在科技关键领域的合作[11]。2022 年11 月7 日,“台湾驻维尔纽斯代表处”负责人黄少祺声称,将在立陶宛投资超过1 000 万欧元用于芯片生产,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也将与立陶宛的电子制造商加强合作。同日,台湾中东欧投资基金宣布向立陶宛的激光公司投资350 万欧元,以助力立陶宛正在着力扶持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黄少祺宣称“在面对中国大陆的‘胁迫’时,立陶宛表现出对民主价值观、台湾及其民主的强烈支持,台湾相信立陶宛将成为一个罕见而可靠的合作伙伴,台湾愿意分享50 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宝贵半导体专业知识”[12]。2022 年9月18 日,捷克参议院教育、科学、文化、人权及请愿委员会主席德拉霍什率领代表团窜台6 天,拜会了台湾当局蔡英文、苏贞昌、游锡堃和吴钊燮等人,双方签署了6 份谅解备忘录和一份意向书,以扩大在半导体技术、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13]。2022 年9 月27 日,“波兰驻台北办事处”和“台北驻波兰代表处”签署谅解备忘录,成立“台湾—波兰工作小组”,以促进半导体合作。该集团声称将支持半导体和微电子领域的联合活动,以及半导体行业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14]。

(三)怂恿台湾当局挑战一中原则

立陶宛是欧洲国家中近年来对华采取极不友好态度的“急先锋”。2021 年11 月18 日,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公然挑战一中原则,导致中立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俄乌冲突爆发后,立陶宛又多次发声“力挺”台湾当局,污蔑中国大陆“破坏地区稳定”。2023 年3 月6 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里斯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联合声明,重申美国和立陶宛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承诺将继续通过制裁对俄罗斯施加强大的经济代价,并追究那些应为俄罗斯发动战争负责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声明在谴责俄罗斯的同时,特别指出两国对中国最近和正在进行的对伙伴经济体的“经济胁迫”以及破坏台湾海峡现状的“挑衅行动”的强烈关注。兰茨贝里斯声称,面对“经济胁迫”,美国需要继续参与。布林肯则对立陶宛在抵制中国“无理的政治”和“经济胁迫”方面的决心“表示赞赏”;欢迎立陶宛和台湾地区在半导体、激光器和其他领域的联合项目的发展;寻求加强立陶宛与台湾地区强有力的经济伙伴关系,支持台湾地区有意义地参与国际论坛,并深化与台湾地区的联系[15]。

捷克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曾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然而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和俄乌冲突的刺激,捷克对华态度和对台政策都发生了变化。2023 年1 月28 日,捷克新任总统帕维尔在当选的第二天,不顾中方严厉警告,与蔡英文电话交谈,并表达了未来与蔡英文会面的意愿。他妄称台湾是一个“民主国家”,捷克与其共享价值观,并保留贸易关系,符合该国外交理念[16]。2 月3 日,捷克国防大学与台湾“国防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双方军事领域的“合作”,以应对来自中国大陆和俄罗斯的“威胁”[17]。在美国的拉拢和俄乌冲突的刺激下,如立陶宛、捷克这样的中东欧国家正通过“助美亲台”的方式以获得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的关注和支持。

二、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变化的原因

尽管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的变化并非突然发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俄乌冲突的影响,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对华态度开始变得消极,对台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结合中东欧国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俄乌冲突的现实影响,以波罗的海三国、捷克和波兰为例,可以发现中东欧国家改变对台政策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不仅与国家规模大小有关,也与其对外政策的侧重点有关。

(一)波罗的海三国:小国安全脆弱性的集中表现

立陶宛是近年来对华极不友好的“急先锋”,以其为代表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俄乌冲突后对华态度的转变集中体现了小国安全脆弱性对其对外政策的影响。在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由于规模的局限性和体系中的相对权力差距,小国不得不面临难以消除的安全脆弱性。这意味着小国很难通过安全自主的途径确保国家安全,也决定了小国对外政策具有明显的外部依赖性[7]21。波罗的海三国东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与白俄罗斯相邻,西南则毗邻波兰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三国总面积有17.4 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面积最大为6.52 万平方公里。三国人口均未超过500 万,从国家规模来看,三国都属于典型的欧洲小国。由于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波罗的海三国在二战爆发前夕相继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国。曾经被苏联并入的历史致使波罗的海三国具有很深的“反俄反共”情结。俄乌冲突导致这一历史记忆再度被激活,出于对自身国家安全深刻的担忧,波罗的海三国自俄乌冲突发生起便积极支持乌克兰和北约对抗俄罗斯。

波罗的海三国的国家安全完全依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其对外政策也表现出追随美国与北约的倾向。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多次通过外交新闻场合发言要求中国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但未能如愿,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谴责俄罗斯的同时也在不断曲解中俄关系,企图将中国包装成俄罗斯的“帮凶”。2023 年3 月21 日,中俄发表联合声明,视彼此为优先合作伙伴,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双方强调,巩固和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基于各自国情作出的战略选择,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不受外部影响[18]。在中俄两国元首会晤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污蔑中国“不仅没有谴责俄罗斯,反而为俄罗斯继续犯下这些严重罪行提供外交掩护”。

继立陶宛2021 年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后,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在2022 年8月也相继宣布退出。爱沙尼亚外交部长雷因萨鲁声称,“中国拒绝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一事,在爱沙尼亚决定退出该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诗丽娜声称:“尽管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力图展现中立,对部分中东欧国家而言,中国没有明确谴责俄罗斯,与俄罗斯‘上不封顶’的关系还是让它们感到失望。”[20]2023 年4 月5 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里斯接受采访时声称“不接受中国关于结束俄乌战争的建议”[21]。5 月9 日,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声称:“中国若在俄乌战争中保持‘中立’,就相当于站在侵略者一边。”[22]虽然中国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一贯保持尊重事实和公平公正的立场,但是在美国主导的西方舆论的影响下,普遍具有“反俄情结”的波罗的海三国不同程度地曲解了中俄关系。

(二)捷克:价值观与经济利益诱导下的转变

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有着相似的历史记忆,“反俄反共情结”同样影响着捷克对于俄乌冲突的立场。俄乌冲突爆发后,捷克对华态度明显倒退,对台政策由恪守一中原则转变为公开“挺台”。2023 年1 月30 日,捷克总统当选人帕维尔与蔡英文通电话,称台湾为“可信赖的伙伴”,捷克支持台湾维持具有活力的“民主制度”,也将加强与台湾发展各面向的合作关系。他声称:“台湾和捷克共享自由、民主和人权价值观。”[23]2023 年3 月25 日,捷克众议院议长阿达莫娃率领由议员、商人和学术界代表组成的160 人代表团窜访台湾。艾达莫娃声称:“台湾和捷克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自由、民主和尊重人权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观。”[24]

尽管捷克政府一直借“价值观一致”的理由推动“挺台”政策,但是并不能掩盖其利用“挺台”来获取经济利益的真实目的。在美欧集体制裁俄罗斯以支持乌克兰的大背景下,捷克选择完全倒向美欧,不仅是因为支持“民主对抗专制”,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欧盟的财政援助。与波罗的海三国不同,捷克人口超过1 000 万,领土面积为7.72 万平方公里,不能简单将其划入欧洲小国的范畴。根据2021—2022 年欧盟给其成员国的“恢复发展”拨款数据,捷克在中东欧12 国中获得的拨款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21 年捷克获得的拨款为8.35 亿欧元,排在中东欧12 国中的第5 位。2022年因为疫情等多种因素,虽然欧盟下调了援助拨款总额,但捷克仍然获得了3.17 亿欧元,跃升至第1 位,成为中东欧12 国中获得援助拨款最多的国家(详见表1)。

表1 2021—2022 年中东欧-欧盟12 国拨款总额 (单位:百万欧元)

捷克的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非常依赖欧盟,欧盟内部贸易占捷克出口的80%(德国占33%,斯洛伐克占8%,波兰占6%)。在进口方面,73%的贸易来自欧盟成员国(德国占28%,波兰占9%,荷兰占7%);欧盟以外,11%来自中国,2%来自俄罗斯[25]。由于在经济利益上严重依赖欧盟,捷克的外交立场明显倒向欧美。在中美竞争加剧、中欧分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捷克开始站队欧洲“挺台”势力,追随美国“以台制华”。2023 年5 月2 日,捷克外长利帕夫斯基在与布林肯会晤后声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平台已“名存实亡”,“感谢美国在对华课题上的战略主导”[26]。

希望从台湾当局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是捷克政府改变对台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23 年3 月25日,捷克众议院议长艾达莫娃率领超过100 人、捷克史上最大规模的团队窜访台湾地区,包括50 余家企业代表,在ICT、半导体、文化、学术和网络安全领域达成了10 份谅解备忘录和意向书,以及关于“双边议会友谊”的声明,台湾当局还批准了对捷克虚拟现实公司的500 万美元投资[27]。对此,“捷克台湾商会”会长迪维斯声称,“我们看到了新的驱动力和绝佳机会”[28]。3 月27 日,欧洲安全政策价值观中心和“捷克台湾商会”在台湾设立了捷克中心,声称旨在促进双方之间更强大的经济关系[29]。7 月24 日,台湾当局发展委员会负责人龚明鑫率团前往捷克,意图加深台湾地区与捷克之间的半导体产业链[30]。

(三)波兰:反俄背后的“大国梦”

早在2014 年乌克兰危机爆发时,波兰就对俄罗斯的态度非常坚决,声称俄罗斯是乌克兰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威胁。为了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威胁,波兰借机增加军费开支,一再要求北约增加在东欧地区的驻军规模,并请求提升与美国的军事合作。2018 年9 月18 日,波兰和美国签署《波美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指出两国在安全领域更深入、更密切的伙伴关系在应对危机时将发挥关键作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成员中诸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不愿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尽管波兰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供应也非常依赖俄罗斯,但波兰宁可承受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也坚持对俄制裁的强硬态度。波兰将政治利益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体现出与其他中东欧国家在国际层面不同的目标和追求。

相较于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的国家规模更大、对外政策相对独立,也有着较强的地区“大国雄心”。2015 年波兰与克罗地亚联合发起的“三海倡议”虽然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但也清晰地展现了其地缘政治抱负。俄乌冲突爆发后,波兰对法德等国制裁俄罗斯的力度不满,希望在北约和欧盟内部获得更多话语权。借俄乌冲突,波兰代表中东欧的新欧盟成员国站在反俄最前线,批评老欧盟成员国,痛斥德国在支持乌克兰方面做得不够[31]。2023 年2 月2 日,美国和波兰发表联合声明,承诺两国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以保卫彼此、支持人道主义救援、对抗俄罗斯的非法入侵;重申了美国和波兰之间强大、稳定和广泛的双边合作,在包括区域和集体安全、政治军事问题、能源安全、气候变化、核能合作、经济繁荣以及加强欧洲和欧亚大陆的“民主价值观”和制度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32]。

与捷克2022 年以来对华态度大幅倒退不同,波兰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的“挺台”行为相对克制。然而,对中俄关系发展和中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立场的不满,成为波兰转变对台政策的重要原因。2023 年4 月13 日,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在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表演讲时声称“之前在对俄课题上犯下错误,一些欧洲国家如今在对华课题上正尝试犯下相同的错误”,“乌克兰遭征服,第二天中国大陆可能会去攻台”。5 月19 日,波兰外交部副部长戈威尔会晤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时声称,波兰希望中国谴责俄罗斯的行为,并向俄罗斯施压要求俄方重新遵守国际法原则[33]。

台湾民进党当局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积极支持乌克兰、谴责俄罗斯,得到了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的“赞誉”。2022 年12 月5 日,“波兰—台湾议员小组”主席瓦尔德马尔·安采尔率领波兰议员代表团窜访台湾。对此,蔡英文声称“台湾和波兰在近代历史上都经历了专制统治和向民主的过渡”,并称波兰是“民主伙伴”[34]。2023 年2 月24 日,台湾民进党当局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非法入侵。其宣称:“台湾作为国际民主阵营负责任的‘成员’,坚定捍卫民主自由及法治人权的普世价值,反对任何恃强凌弱的武力行为。台湾将持续与美、欧及其他理念相近国家紧密合作,共同促成乌克兰早日远离战祸,回复往日的宁静与繁荣,以共同维护区域及全球的和平与稳定。”[35]

台湾民进党当局紧随美国等西方国家,借谴责俄罗斯来“博眼球”,不断强调与西方国家拥有所谓“共同的价值观”,污蔑中国大陆和俄罗斯都是“非民主”政权,妄图以此获得更多西方国家的“关注和同情”。中东欧国家相对西欧落后的经济水平与长久以来存在的“反俄反共情结”被台湾民进党当局利用。受到所谓“经济合作”与“共同的价值观”的诱导,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等东欧国家的议员在俄乌冲突后窜访台湾的次数明显增加,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对台政策随之发生变化,大有“搅局台海”的趋势。

三、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变化的影响

俄乌冲突爆发后,部分中东欧国家的“窜台”行为和“亲台”言论都属于外来干涉行径。尽管中东欧国家与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动机不同,但是同样会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外部环境,我国需要坚决抵制这种行径。

(一)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36]。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和安全的周边环境,所以一个负责任、开放的大国形象是必要的。然而,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的转变和对台政策的变化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2021 年立陶宛因为改变对台政策与中国交恶,选择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立陶宛外长兰茨贝里斯还敦促其他欧洲国家一同退出“17+1”合作机制,攻击该机制对欧盟构成了“分裂”因素[37]。2022 年8 月,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退出了这一合作机制,自此波罗的海三国已全部退出[38]。中东欧国家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波罗的海三国的无端质疑和退出不仅破坏了合作机制的发展,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2023 年8 月6 日,波罗的海三国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访问团窜访台湾地区,不仅与蔡英文和吴钊燮会面,还借实地考察之名与台湾当局加深勾连。台湾当局借此宣称与波罗的海三国是所谓“共享民主、自由及人权等价值的伙伴,将共同应对威权体制的威胁,强化民主同盟和互惠关系”。波罗的海三国这样的东欧小国本质上是出于本国政客利益或外在因素而改变了对华政策,并不能证明它们对中国的恶意指责就是成立的。然而,小国的身份往往可以帮助其在国际上获得道义和舆论优势。在大小国家的互动中,国际社会往往会给大国提出更高要求、施加更大舆论压力,而对小国一方的行为则倾向于理解和同情。小国占据着国际道德的“高地”,因“小”而博得国际舆论、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关注及外来援助[7]71。事实上,中东欧小国正是利用这一现象将自身对华关系中的问题和台湾民进党当局所谓“被大陆欺压”的说辞联系起来,以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严重影响中欧关系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进行,中东欧国家的反俄立场越发强硬,不断敦促德法等欧盟主要成员国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中东欧国家不断增强的反俄情绪有可能产生“群聚效应”,持续影响欧盟其他成员国对俄罗斯的态度。立陶宛、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的变化也有可能产生“群聚效应”,不仅会影响更多的中东欧国家走“亲台反中”路线,还会严重影响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近年来,欧洲国家的议员窜访台湾的次数显著增加,与台湾当局带有官方性质的互动频率呈增长趋势。除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之外,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的议员都曾窜访台湾地区。

2022 年2 月13 日,法国贸易部长里斯特针对立陶宛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妄称“中国正在使用贸易和经济武器向我们施加政治压力”,表示欧盟会坚定支持立陶宛[39]。2022 年6 月7 日,欧洲议会全会通过《关于欧盟和印太安全挑战的报告》,妄称中国在印太地区对欧盟利益构成威胁,批评中国在乌克兰及涉台港澳、涉疆等问题上的立场,呼吁欧盟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40]。2022 年7 月19 日,欧洲议会副议长毕尔窜访台湾地区[41]。2023 年1 月12 日,立陶宛国会所谓“友台小组”副主席莎卡琳恩窜访台湾地区,以自己的家族被俄罗斯侵害为例,呼吁国际社会从历史学到教训。她妄称:“如果让中国持续为所欲为,不只是区域,整个世界都会受害。”[42]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在对台政策上的错误言论造成的消极影响很可能在欧盟内部不断发酵。由于欧洲亲台政客的不断炒作,“立陶宛模式”很可能造成非常恶劣的“示范效应”,严重损害中欧关系的发展。

(三)助长美国“以台制华”

拜登政府认为美国与其盟友的一致行动才是实现“两岸实力再平衡”的有效手段。美国认为,通过国际舆论拉拢煽动更多国家明确介入台海局势,为台湾当局“发声”,不仅可以分担美国威慑中国大陆的成本,还能在国际舆论上炒热台湾问题,给大陆造成舆论压力[43]。俄乌冲突爆发后,在巨大的安全压力下,中东欧国家对欧盟自主防务能力缺乏信心,倾向于美国及北约的庇护。在许多中东欧国家看来,选择加入北约,就等于是获得了美国的军事支持和北约的安全保障。因此,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不惜开罪于毗邻的俄罗斯而追随域外大国。

如今,美国已将中东欧视为中美角力的又一个重要区域。美国拉拢东欧国家站队,通过军事安全等杠杆要求东欧国家减少与中国的合作,美国的一些“承诺”对类似立陶宛这样的“新欧洲国家”具有强大的诱惑力[44]。2021 年11 月18 日,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多次劝阻,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45]。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然而,美国对此却颠倒黑白指责中国反应过激,并声援立陶宛。11 月22 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公开表示美国政府支持立陶宛,声称“这是扩大台湾有意义地参与国际空间的重要一步”[46]。2023 年3 月6 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晤立陶宛外长兰茨贝里斯时表示美国支持立陶宛和台湾地区加强联系,支持北约与其亚太伙伴之间更紧密合作的共同目标,还声称美国期待立陶宛制定一个“立陶宛版印太战略”[15]。除立陶宛外,捷克、斯洛伐克等其他中东欧国家表现出的“挺台”行为也都得到了美国的声援和支持。在美国看来,因俄乌冲突受到“刺激”的中东欧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甚至比许多传统盟友更容易被煽动和挑唆。

(四)给台湾民进党当局释放错误信号

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的变化与欧洲议会长期“亲台”的传统有关。2021 年10 月21 日,欧洲议会出台议案加强欧盟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并与台湾地区“建立全面加强的伙伴关系”。欧洲议会敦促欧盟采取更多措施应对台海紧张局势,以“保护台湾的民主和岛屿作为欧盟重要伙伴的地位”[47]。2022 年11 月3 日,“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窜访台湾。荷兰众议院议员史卓玛声称:“我们选在中共二十大之后特别来到台湾,展示对台湾的支持,因为台湾不能够被孤立,我们不会被北京所‘威吓’,我们与台湾的关系与友谊,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蔡英文对此声称:这是IPAC 首次访台,成员来自七个欧洲国家及欧洲议会的议员,展现了对台湾的坚定支持,格外具有意义[48]。

2023 年1 月12 日,立陶宛国会所谓“友台小组”副主席莎卡琳恩窜访台湾地区,妄称“现在正处于历史的转捩点,若要追求和平,就必须做好面对战争的准备。”蔡英文对此声称:“面对威权主义持续扩张,台湾有能力也有意愿与民主‘盟友’分享经验,深化彼此的‘伙伴关系’,一起确保现有的生活方式。”[42]2023 年3 月28 日,捷克众议院议长艾达莫娃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发表演说。她宣称“捷克和台湾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发展自由和民主是我们的责任”,“我想向你们保证,我们现在与你们同在,我们将继续与你们同在,在任何情况下,与你们同舟共济”。游锡堃致词并赠其“一等荣誉奖章”[49]。应当看到,部分中东欧国家的议员窜访台湾地区时表达所谓“坚定支持”,其实是在给民进党当局“画饼”。然而,随着近年来台湾当局不断丢失所谓“邦交国”,中东欧国家不断增加的窜台行为和“亲台”言论,会释放出错误信号,在一定程度上鼓舞民进党当局和部分岛内“台独”分子,客观上加大两岸之间对抗的风险。

四、结语

俄乌冲突与台湾问题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在美国及其盟友别有用心的煽动下,部分中东欧国家在冲突爆发后企图干涉台海局势的倾向有所加强。除立陶宛公然挑战一中原则外,捷克对台湾当局的“声援”也表现得愈发露骨。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华态度有所倒退。因为历史原因,一些中东欧国家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有着更为敏感的神经。因此,对中俄关系的曲解是中东欧国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华产生疑虑的重要原因。这种疑虑在美国及其盟友的不断煽动下,造成了对华态度的倒退。同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对美国的安全依赖,部分中东欧国家有了利用台湾问题的内在动机,企图插手台海局势,以此博得美国及其盟友的关注和支持。另外,台湾民进党当局为了拓展所谓“国际空间”,以经济合作为名,利用“价值观一致”的论调,借俄乌冲突鼓吹“台湾地区受到大陆威胁”,诱导部分中东欧国家改变对台政策。

部分中东欧国家改变对台政策的内在逻辑并不相同,主要是与其国家规模大小和外交政策的侧重点相关。尽管立陶宛、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具体的“挺台”举动很难对台湾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种行为会造成非常负面的“示范效应”,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外部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国对于这些国家外交层面歪曲事实的炒作应及时准确地澄清,对于挑战一中原则的言行必须坚决予以回击。由于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台政策目的不尽相同,我国应对症下药,分化瓦解其可能形成的“群聚效应”,避免国际舆论对中国产生误解,为解决台湾问题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立陶宛中东欧捷克
捷克Helfštýn城堡重建
我的捷克朋友
Super Strong Beard 超级结实的大胡子
《红楼梦》年画在捷克
立陶宛街头图书馆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Lithuanian Sleep Medicine Society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