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对科研评价改革政策的知晓度超过90%,对科技评价导向的认可度达到95.6%,对破“四唯”等举措的认可度也达到80%……9月10 日,在2023 浦江创新论坛“创新体系与科技评价”主题论坛上,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用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国科技评价改革取得的成效,“我们连续5 年对科技评价改革进行跟踪监测,随着科技评价改革及其推进举措的不断落实,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取得广泛共识,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研评价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人才评价伴随着我国科技改革的历程不断发展,且不同阶段对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举例说,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我国的人才评价是定性评价,出现了标准不明确也不够客观等问题,当时科研人员希望以定量化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20 世纪90 年代后,我国科技界引进国际定量的评价方法,其中耳熟能详的是,将SCI 论文指标作为评价学者科研成果的定量标准,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后来,便出现了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普遍使用SCI 论文的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科研奖励、学位授予乃至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
进入新时代,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我国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2018 年以来,一系列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鲜明指向的人才评价改革新政密集出台。2018 年,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这份被称为“三评”改革的文件,拉开了新时代全面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序幕。
潘教峰说:“2018 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先后颁发多项政策,特别是‘三评’文件和清理‘四唯’专项,科技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问题接踵而至,破了“四唯”之后,新标如何立得住又推得开?
供图/视觉中国
“我们在强调破‘四唯’的同时,又出现了四个不到位的问题。”潘教峰坦言,即破“四唯”后立新标不到位、评价方式创新不到位、资源配置改革评价不到位、用人单位评价制度建设不到位。
在此背景下,2022 年11 月,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这个方案很有特点,强调问题导向和实用导向。把人才进行分类,以解决问题、确定目标为导向推进改革,是一次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尝试。”潘教峰表示,我国人才评价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如今,我国科技评价对象覆盖了政策、计划、项目、成果等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活动的全链条,多层次、多元化评价力量初步形成,评价结果也在不断强化,评价能力持续提升。
不过,贺德方也提醒大家,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科技评价还面临很多挑战,既有长期没能有效解决的“硬骨头”,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比如,科技评价体系统筹不够、联动性不足,对科技评价破立并举的要求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政府评机构、机构评人才的传递导向尚未完全健全,科技评价结果的异化使用现象仍然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制度文件层面虽然破了“四唯”,但操作过程中未能完全落实到位,新标确立的工作还需加强。
供图/视觉中国
“实际上,新标尚未系统确立也增加了彻底破除‘四唯’的难度。”贺德方直言,以使命绩效为导向的科研单位的评价体系尚待建立,不少科研单位机构仍存在围绕排名转、跟着项目跑的问题,影响了科研人员的价值导向,科研单位对人才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还需持续深化。同时,“帽子”异化问题仍然存在,对科研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潘教峰提到,科技评价破“四唯”,不能只破不立,还需要从人才评价的导向、标准、方法等方面,系统分析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与人才成长规律错位的情况,解码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科技评价是科技治理的重要工具,世界主要创新国家都将科技评价列为最主要的政策工具。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重大部署,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还需持续发力。”贺德方强调,科技评价要全面嵌入科技活动及科技管理的链条,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活动的全链条评价,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科技管理工作自身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完善重大科技政策的评估机制。
贺德方认为,要进一步明确评价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坚持“不干不评”的原则,国家层面的评价要与承接国家重大任务直接挂钩,建立“政府评机构、机构评团队、团队评人才”的评价导向机制。此外,要加快推进科技评价立新标的探索,压实评价的主体责任,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根据国家需求建立符合自身体系的评价内控制度等。
“我国亟需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基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五大价值导向,引导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在潘教峰看来,对于基础研究类人才应以科学价值为主进行评价,重视同行评议与代表作制度。对于应用开发类人才,应重点考虑以技术价值为导向,成果包括重大技术的突破等。
潘教峰建议,要改进人才分类评价的标准体系,创新人才评价的方式方法,完善人才评价的体制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建立回归科学价值本原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