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金华市科技系统以“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为引领,聚焦落实三个“一号工程”,深入推进“336”科技创新体系攻坚行动,高质量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推动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突破,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在第一季度晾晒比拼中被评为6 个优秀市直部门之一,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
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召开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发布《浙中科创走廊发展白皮书(2022 年)》,完成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一周年主题展专场活动。定期召开指挥长办公会,审议差异化考核办法、年度工作要点,围绕“166”产业工作体系建立、39 个标志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研究重点任务、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39 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62 亿元,完成年度任务数88.6%。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攻坚突破。聚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累计引进团队20 个、研究人员148 人,引进孵化企业18 家。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完成大仪平台基建工程,确定“金华产业光源”建设地块并完成微振动测试,引进各类人才73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金华线站正式开工建设,申报国家海外优青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各1 项、“尖兵”计划1 项。
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市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通过496 家,推荐上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93 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31 家;加强双创载体梯度化建设培育,新备案市级研发中心超750 家,完成年度任务数的68.2%;会同市孵化器协会开展孵化器大调研大服务,入库培育国家级孵化器2 家、省级孵化器3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2 家。
科技开放合作开启全新篇章。推动金华工科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大会聚焦生命健康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举办开幕式暨主论坛和“智造+健康”产业国际开放创新合作论坛等5 个专场活动,与会中外嘉宾超过400 人,来自14 个国家的90 余名外宾与企业界开展面对面交流,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86 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6 项,总金额超32 亿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1 家中央媒体和《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等10 家省级媒体对大会进行跟踪报道,共刊发、播出49 篇新闻报道,总阅读量超过500 万。
科技服务深入创新一线。市科技局负责人高度重视“三个年”活动,多次组成调研组带队深入企业开展助企服务。如,8 月30 日在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组实地参观了研究院样板工厂实验室、智能化生产线,对研究院人才招引、产学研项目合作、行业共性技术攻关等情况作了详细了解。在浙江焱木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组深入企业车间、了解企业创新产品,对企业研发创新历程、核心产品的创新性作了详细了解,并开展了精准服务。科技部门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展从“0 到1”的创新,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科技部门的科研、技术、人才等方面资源,进一步用好“百博入企”、科技特派团等科技品牌,积极将企业的创新意识转变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婺城区科技局以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引领,积极落实“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部署,提升创新实力,优化科技服务,激活发展动能,为高能级现代化都市核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党建引领,实践知行合一。与省计量院、市质科院共建党建品牌,启动“红心助企 科技赋能”联建活动,联合举办2023 年浙江省汽车制造质量与计量技术研讨交流会,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坚持党建与业务相融合,今年来开展科技讲堂7 次,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学习交流12 次,依托导师传帮带、业务轮训、部门联学联建等形式培养多面手,全方位提升科技干部综合能力。
扩面提质,加快平台建设。以未来科创中心建设为核心,全力谋划基础设施、科研院所、科创产业三大类产业项目10 个。截至8 月,累计完成投资14.77 亿元。深化校地协作,总用地287 亩、总投资25 亿元的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医学院、教育培训中心、青年人才公寓三大项目集中开工。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光电精密测量与应用实验室投入使用,引进聘用全、兼职科技人才75 人,成功获批市重点实验室、省博士后工作站。
升级服务,激发发展动能。常态化开展创新人才活动,联合举办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智能制造成果对接会等,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牵线搭桥,达成智能视觉导航(AGV)搬运车设计开发等横向科技合作项目28 项,合同金额约1000 万元。立足导向明确、扶持精准,围绕鼓励企业研发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等七方面出台政策25 条,其中新增投资进度奖等政策9 条,有效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金东区科技局积极响应“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号召,以学提能、以干为先,打造新区科创发展新高地。
提能科创平台,精抓细干促产学研融合。积极加强与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高校合作对接,多种形式开展成果推介,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项目对接会5 场,促成校企科技合作项目11 项。邀请高校院所专家讲授企业研发自主立项、省级科技项目申报、省科技进步奖申报等培训3 场,推动大院大所高价值科技成果向本区转移转化。
引导企业研发,埋头苦干加速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攻坚行动,挖掘优势资源,补短板、强弱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截至目前,金东区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23 家,设置率达70.3%,居全市前列。累计指导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9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1 家。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 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 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 家、市重点实验室3 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合作项目2 家、“国际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项目1 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 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2 项。
优化更新政策,真抓实干提升服务质量。每周3次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精准开展助企纾困服务。累计深入企业服务超230 家(次),征集、解答问题需求30 余项,发放科技补助资金2700 余万元。全市首创“智慧+”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台简化审批程序,办理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备案261个,兑现奖补资金近1000 万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科技系统“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要求,兰溪市科技局全面搭建强化学习、细化行动、深化服务三个着力点,深层次拓宽科技创新发展链条,实现主体提质量、平台提能级、体系提档位的科创目标。
重视多主体学习。加强科创业务学习,采取“头雁领学、群雁齐学”、机关会议深入学、手机平台自主学等方式,提升科技干部知识储备,强化科创工作业务能力。了解企业发展需求,通过科技创新业务培训、政策宣传、科创平台信息公布等形式,帮助企业及时掌握科技政策动态。
强调多方位落实。围绕省“315”、金华“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科技局不断完善科技机制体制建设,制定工作要点,起草行动清单。促进科创主体增量提质,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有提升。推动科创平台融合提级,立足兰溪市当地特色,持续推进光学膜、棉纺织等平台建设,加快杨梅等农业科技园创建。协同科创体系优化提档,通过“揭榜挂帅”、座谈交流会等积极推动科技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成果高质量转化。
实现多角度支持。加大项目培育力度。关注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对其政策支持、研发投入补贴等的力度,定期收集企业难题清单,全覆盖式走访乡镇街道、开发区,面对面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和研发经费归集辅导。加强部门协同服务。协同发改、统计、经信等部门,实时关注项目招引,准确对接项目备案,跟踪项目进展,为项目的落地提供必要的支撑要素和发展通道。实现人才推动科技发展。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做好“地标富农”科技工作。
义乌市科技局紧扣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334”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重点打好“四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全省科技系统“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落地见效。1 至7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8.01 亿元,同比增长140%,增幅名列全省17 强县(市、区)第一、全省第二。
构建科技政策新体系。迭代升级科技政策,出台《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6 个配套实施细则,涉及创新主体培育、科技研发投入等8 个方面30 条政策。积极向上争取“8+4”政策资金,今年以来,已向上争取省科技发展资金912.5 万元。同时加快兑现科技扶持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已兑现科技与人才专项资金5196.5 万元。
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义乌科技城和光电创新城“两城”建设,新引进上海交通大学义乌雷达技术联合实验室及科研产业基地。制定《义乌市推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动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先进涂层材料与装备”实验室、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科研实验室等项目建成投用,成立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遗传医学中心。推动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省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做优做强科创平台。
畅通科创助企服务网。组建科技助企党群服务队、专家服务团,深入开展“四大双千”活动,助企纾困解难,今年以来,已走访服务企业900余家次,帮助解决企业需求85 个。建立科研单位和高校科技联盟,有机整合产学研资源,发挥6 个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等活动,打造“校企直通车”品牌。截至目前,已促成技术交易额44.3 亿元,同比增长57.1%。
东阳市科技局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求,第一时间研究制定可操作、能落实、见实效的工作方案,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为目的,推动“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在东阳落地生根。
以“大学习”增强“大本领”。定期开展局党组集中研学,对国家、省科技创新各项决策部署做到“第一时间传达”“第一时间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为学习载体,创新开展全体干部轮流领学,打造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专业化队伍。以“大行动”实现“大突破”。东阳市在2023 年初对“科技政策”进行迭代完善,新修订的科技政策共15 方面41 条,在内容上更丰富、扶持方向更精准,让企业充分利用和享受科技新政实施的红利。以“大服务”助推“大解题”。市科技局负责人多次带队实地走访企业开展“一对一”政策宣讲活动,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载体,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同时,联合镇乡街道主动靠前服务,并邀请专家为企业专题宣讲辅导,力争老高企不掉队,新报高企顺利认定。
截至目前,东阳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0.07 亿元,同比增速18%,位居金华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60 亿元,同比增速5%,位居金华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8.82%,位居金华第一。
下一步,东阳市科技局将以开展“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为契机,以实干为笔、信念为墨,谋聚力破题之策、行创新破壁之举、扬乘风破浪之势,为东阳“打造新时代强市名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力争在全省“315”科创体系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永康市科技局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推动“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落实落地见行见效,着力固根基、优生态、扬优势、补短板,实现科技创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上半年,“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获5 星评定,系金华市唯一。
建强共享协作平台,凝聚科技创新合力。聚焦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产业链和生态圈,着力构建以长三角五金研究院、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为枢纽、国家质检中心、科创飞地(杭州)等16 家科创平台为基底的“一带多节点”科技网络枢纽,加速释放以永康为核心的永武缙五金科技集群辐射效应。今年以来,各级科创平台已服务省内外企业3 万余家次,促成企业完成各项技术交易达17.32 亿元,同比增长117%。
聚焦人才引培留用,汇集科技创新智力。坚持以会为媒、以赛引才理念,高质量办好中国五金产品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中俄五金产业国际创新合作等系列活动,推动展赛国际化发展,助力靶向引进重点产业链“高精尖缺”人才。目前,已招引俄罗斯工程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维奇等8 名海外院士,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3 人、省级人才4 人,引进博士研究生35人、各类科技型人才超千人。
培育创新主体集群,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积极构建“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级培育体系,深入开展走访调研、种子育苗、金融助力、创新驱动四大行动,强化辅导培训、扶持奖补等“育种式”服务,推动创新主体增量提质。截至目前,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74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70 家,较2019 年分别增加221 家、564 家,实现数量翻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科技系统“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部署,浦江县科技局抓“三全”重实效创特色,着力营造狠抓学习、善抓落实、真抓服务的浓厚氛围。
全方位推动学习。全面实施“抓学习促提升”行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全县工业乡镇、开发区、水晶园区分管领导和工办主任进行科技业务培训及测试,并由县领导现场公布测试情况。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业务培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结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帮助企业及时掌握科技政策的新变化、新内涵。
全周期强化攻坚。紧扣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市“336”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攻坚行动方案,结合本县实际,分近期和远期,研究制定浦江县“2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3 年工作方案及五年实施计划。以清单化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将省、市16 项重点指标进行分析研判,量化细化责任至4 个牵头部门、16 个相关责任单位,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开发区、水晶园区,明确季度考核目标,每月召开科技攻坚工作例会,对标对表持续进行晾晒比拼和攻坚提升,高标准打造工作亮点。
全链条优化服务。完善科技政策,加大对高新产业培育、科技研发投入、科技项目攻坚、科技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奖补力度,提高财政奖补的绩效,保障财政科技投入年增长15%以上。完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在原有总规模5 亿元的科创基金基础上,联合社会资本再谋划设立规模为1 亿元的支持初创类企业的科创基金,集聚优势资本,实现科技、金融和产业共融共促。优化人才服务,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共同富裕帮扶团,实现派驻乡镇全覆盖。
武义县科技局落实落细全省科技系统“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要求,紧扣省“315”、市“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出台《武义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科创兴县”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创新深化推动实施科创平台提能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集聚提质。
科技局党组集中研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聚焦“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提升局班子做好创新深化工作的能力。举办武义县科技干部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提升乡镇(街道)科技特派员和全县工业乡镇、开发区科技工作骨干的工作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持续开展研发投入业务培训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会,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
紧扣省“315”和金华市“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研究制定武义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项重点指标,并具体细化责任到相关责任单位和乡镇(街道)、开发区,明确考核目标,高标准打造工作亮点。
完善出台2023 年科技政策,涉及创新主体培育、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共22 条政策措施,更好地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推动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助开发区完成省级高新区创建,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特派员派驻乡镇全覆盖,入选浙江省科技特派团试点县,推动科技特派员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拓展。
今年以来,磐安县科技局深入开展“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扎实推进科技企业培育、科创平台建设、高新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大学习增强大本领。委托浙江大学举办了为期5 天的全县科技赋能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每月开展开发区和乡镇(街道)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通报分析,扎实开展工业乡镇抓科技创新行动,提升基层干部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实行集中培训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组织了11 期研发投入、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政策等培训,共计500 余家(次)企业参加培训,实现所有规上企业轮训2 次以上。
以大行动实现大突破。扎实开展研发投入提升、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科技对接合作五大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技术交易额与GDP 之比、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居全市前茅,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连续三年省绩效评价优秀,新引进外国人才3 名,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实现了零的突破。
以大服务助推大解题。扎实开展“四大双千”行动,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行动,举行科技赋能促共富系列活动,精准破解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共为科技企业解决难题30 余个,兑现科技政策奖励资金1965.84万元,同比增长16.6%;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 余项,连续七次获评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4 家,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 家,均创历史最高,年度完成率均居全市第1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