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坚
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落实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抢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机遇,以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一号工程“创新策源工程”为抓手,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动能。
2022 年,余杭区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创新指数位居全省第二,R&D 经费占GDP 比重达到4.51%,位居全省第三,创历史新高。连续荣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再次获评全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23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是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年。余杭区科技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全面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奋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引领区,力争成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区域样板。
落实“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战略人才力量集聚提质行动”,实现创新策源能力新突破。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持之江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践样板。瞄准“国字号”实验室,推动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创建临港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争取生命科技协同创新与转化研究院(广州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落地,打造国家实验室基地群。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强基领域的8 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额53.5 亿元。高质量推进“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江实验室“数字反应堆”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提供强大的基础条件支撑。加快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3+2”深时数字地球创新研究和产业化高地。高质量建设省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4 家省实验室高质量建设,确保天目山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建成投用。支持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高端研发机构之间的交叉、互补、协同,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上掌握发展主动权。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创新合作,助力冲刺创新策源工程“1125”战略目标。作为区招才局重要成员单位和“创新策源工程”牵头单位之一,依托“鲲鹏行动”“西湖明珠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加强高端人才自主培育,精准招引各类优秀人才,开展顶尖人才后备梯队建设。放大科技人才周等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与区内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重点人才企业的协作,形成人才牵引强大合力。力争招引顶尖人才20 名、领军人才200 名,人才总量达到40 万名以上。
落实“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45”行动中打头阵,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扩大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围绕杭州建设五大产业生态圈目标,支持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2023 年,力争入选“双尖双领”等省级以上研发攻关计划项目25 项。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能级,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50 家以上。支持构建由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3 家,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支持申昊科技、迅蚁网络等科技企业发挥亚运会智能应用项目作用,全力做好亚运赛事期间的科技支撑。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力支持保障“浙江创新馆”“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运营和发展,鼓励并推动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打造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持续发挥“亲科办”“亲橙办”等专班作用,高效服务科研重器和龙头企业成果转化。支持发展成果转化相关科技服务业,集聚一批具有成功运营经验的技术转移机构、一批具有成功投资案例的投融资机构,引育一批专业技术经纪人才。凝聚成果转化市场力量。加快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63.2亿元。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持续迭代省级“企业培育”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改革高质量推进科技企业培育,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科创园区协会、概念验证中心发展联盟等载体,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形成高价值专利、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举办“百名专家、千项成果对接万家企业”等成果转移转化品牌活动,积极争取、常态化举办各类国家级科技成果路演及展示活动,不断打响首选地核心区品牌。
OPPO 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效果图
落实“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开放创新生态深化打造行动”,实现科创环境优化新突破。提升中心区域创新能级。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将未来科技城省级高新区创建作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重要抓手,聚焦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以及新能源互联网“5+1”产业生态圈,打造科技源头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区、新兴产业培育区、创新型人才聚集区和创新资本密集区,形成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战略高地。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引导。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优化升级产业基金运作模式,加大对创业期企业支持力度,提高产业基金直接投资的市场化程度,全方位促进全区产业生态培育,争取全年出资各类产业基金项目20 亿元以上。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争取科技贷款全年新增超30亿元。营造浓厚开放创新生态。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资金保障,全年预算超35 亿元。建设有产业方向、有专业运营、有投资基金、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四有”孵化载体,全年新增孵化物理空间160 万平方米、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 个以上。组织举办创新创业“大会、大赛、大展”,办好全球开放科学大会、世界生命科技大会、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重要科技活动,全年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超过110 场,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