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 以“教科产城”模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10-08 14:10王晓丽
今日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海宁市海宁浙江大学

■王晓丽

鹃湖国际科技城

以入选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为契机,海宁将重点聚焦教育、科创、产业、城市四个板块,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有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海宁市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嘉兴市关于“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等工作部署,立足海宁发展实际,深化改革创新举措,在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基础上,探索以“教科产城”模式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的新路径,加快破解县域城市能级不足导致人才留下难、资源集聚难、成果转化难问题,有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功列入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主题的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教科产城”一体化发展新范本

制定贯彻“一套”方案。2019 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2022 年,科技部等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样板区建设方案;2023 年,浙江省科技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样板区三年建设方案,将扩大国际优质科教资源供给、创新构建高能级科创枢纽、推进科教产联动发展、建设校城融合国际化城市作为重点任务,海宁市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任务与之共同推进。

组建设立“专门”机构。组建“一办一司”,即海宁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公室、海宁市人才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宁国际合作教育办负责统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推动落实海宁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支持配合校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校方共建新型科创平台,集聚人才科教资源,促进科创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人才科创集团通过市场化模式承担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的投融资、项目建设、人才招引等重大任务,形成与国际合作教育办的互补,转变科技平台支持模式和人才项目投入方式,落实“以投代奖”“以投代补”,加快“人才链”“技术链”需求侧、供给侧两端数据库建设进程,以国有资本合力推进人才科技工作。

建设推进“四个”板块。建立教育、科创、产业、城市四个板块,聚焦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创新合作载体、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园区和长三角国际化品质潮城等建设,着力构建“高校院所—创新载体—服务平台—孵化园区—产业园区”闭环式“教科产城”一体化推进县域试点模式,打造创新品牌,着力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入驻,集聚更多优势科教资源向全市重点领域、平台辐射延伸。目前,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拥有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等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 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验室、平台等14个(其中国家级5 个),全市拥有嘉兴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 家、众创空间8 家。

加强资源集聚,探索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发展新路径

构筑创新平台体系。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一批“浙大系”“中国科学院系”“清华系”平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宁国际创新中心落地揭牌,浙江大学李德纮院士领衔的光数-悦享未来出行技术研究院、海宁市高新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海宁)电力系统弹性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相继签约,累计建有高端科技合作载体9 个。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在嘉兴市首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资源库,有效破解科技资源碎片化、孤岛化等问题,目前共享库在库设备214 台,设备原值超2 亿元,覆盖半导体、特种装备、生命健康等多个产业领域,推动5 个科研院所的116 台大型设备录入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累计230多家企业共享使用近1000次,使用价值达5344 万元,企业只需支付747 万元使用费,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发挥天祥集团浙江公司、TUV 南德意志检测中心、浙江知识产权交易(海宁)国际中心等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加快成果转化落地。贯通“基础研究+科研转化+成果应用”创新全链条,加快合作载体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浙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研究院(鹃湖实验室)通过建设3 个“浙大系”研究中心,累计引进孵化企业22 家。植入省级试点“技转之家”应用场景功能,建强技术经纪人力量,充分利用“淘科技”、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让技术经纪人有更大的施展舞台,打通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平台已入驻121 人,累计发布、委托技术需求216 项,发布科技成果212 项,今年全市产学研技术交易项目24 项,签约金额1204 万元。

深化机制改革,打好招才引智支撑创新发展“组合拳”

成立潮城英才之家,优服务引高端人才。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一件事”改革,集合政务端力量和市场端资源,设置外国人来华“一件事”服务专窗,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同步受理、先后审批、统一出件,为外籍人才及家属提供生活、工作、学习等便利服务。今年累计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审批事项超650 笔,组织推荐85 人申报省级以上高端人才,新增博士后工作站4 家(其中国家级1 家)。

设立产业人才学院,优体系育技能人才。立足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由高校负责前期基础理论教学,由企业负责后期专业教学、技能实训,实现毕业就上岗、上岗即熟练操作和稳定就业。已成立集成电路、新材料产业等8 个产教融合联盟,吸引浙江大学等40 余所院校,聘请10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联盟顾问,半导体产业学院成功获批嘉兴市首批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今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287 人。

实施多元资金赋能,强支撑加快项目落地。打造“鹃湖天使”投资品牌,已设立10 亿元规模的鹃湖梦想母基金,拟投6 个项目2 亿元,预计2023 年底基金总规模超30 亿元;实施鹃湖梦想“第一桶金”计划,已吸引浙江大学10 个优质项目参加首场路演。成立“海宁鹃湖科技板”,该试点为海宁市与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共同发起建设的科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培育板块,以帮助挂牌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以股权融资和上市培育为重点,为海宁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赋能,目前已甄选100 家左右挂牌企业专板培育。

猜你喜欢
海宁市海宁浙江大学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天下奇观海宁潮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浙江省海宁市举办少儿现场书法大赛
海宁声音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海宁市优质茧收购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