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实践机制及路径

2023-10-08 21:08郝儒杰
西部学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成都城乡公园

郝儒杰

(1.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2;2.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成都 610017)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基本逻辑,是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解决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保目标的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1]这个论述是清晰认识成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推进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生动实践的精准指南,这也是本文整体观察和研究的学理框架。

一、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概念及政策基础

(一)概念提出

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是公园城市理论的生动实践。 从2018 年“公园城市”概念在成都首次提出,到2023 年成都市先后被赋予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的重任。 “公园城市”的理念,经历了首次提出、顶层设计、中层推动、基层探索,完成了从蓝图到制定规划再到实施规划,实现了由“公园城市的理论设想”到“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生动实践。 公园城市突出生态价值特征,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新发展理念,将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生态空间与经济社会人文发展在公园城市建设形态上有机融合起来,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立足成都市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传统,整体建设原则体现为“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商则商、宜学则学”等,是集生态、社会、人文、经济、宜居、康养、教育等多种价值功能为一体的复杂性系统工程。

(二)配套政策

政策支撑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保障。2018 年6 月,四川省委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2]。 同年7 月,成都市委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3]。 《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4]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同年12 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确定成都西部片区等全国11个区域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5]。 2020 年,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5]。 同年9 月,《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发布,成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同年10 月16 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 年2 月,《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和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获批。 同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同年12 月,重庆市委、四川省委、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联合印发了《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 2022年2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同年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2022〕332 号),提出“到2025 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5 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6]的发展目标。 同年4 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7]。 同年5月,成都市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 年)》。 这些配套政策为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内涵特征

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将城市与乡村的人口、产业、政策、资源、平台等要素融合起来,将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生态需要的良好优美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高层次的收入标准、绿色休闲的娱乐设施、高质量的生态服务等多样化需求的城市功能,整体系统地统一起来,突出城乡融合的生态性、人文性、共享性。

第一,生态性。 生态性是主体需求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生存、生态方面对公园城市建设的美好向往。 成都利用当地独特的平原、水利、气候等条件,打造彭州市蔬菜基地、郫都区三道堰灌区、崇州市川西林盘以及包括大邑县、邛崃市、浦江县等在内区域的天府粮仓,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和增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二,人文性。 人文是城乡融合的灵魂,是城乡发展的文脉,是时代精神的沃土。 成都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视角出发,将本土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融入城市建筑设计理念、城市风景规划、城市街区空间布局、城市场景塑造等过程,形成“人与城市交通文化、人与城市公园文化、人与城市产业文化、人与城市景观文化”等和谐共生的复合循环系统,彰显城市形态、城市精神、城乡融合的时代变迁。

第三,共享性。 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实践的主体和成果,乃至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全程都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价值。 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本质上是一个涉及人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以及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复杂的生活过程,涉及人们城乡生活的多个复杂多边的活动主体,其运行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与规则,经过这些制度或者条文等的约束,城乡生活秩序、交通医疗教育文化都有了较好的改善和提高。

二、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具体实践

(一)生活价值实践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最终价值。 成都围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科学完善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生活基本功能,推进城市生活环境整体提挡升级,增加医疗、教育、就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世界。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生态绿脉,构建医疗医药医养医美等大健康产业,增加主体公园数量,优化野生鸟类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特色园区,筑牢人民群众在公园城市美好生活的宜居宜业根基。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网络生活热词,“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文化价值实践

文化价值是评判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质量的重要依据。 2023 年成都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赛事,围绕体育文化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从各个角度、各个媒介向社会各界展示成都独特的公园城市文化。 成都对原有的小区长期形成的文化进行专业性、艺术性以及创新性的加工,让原有的文化形态或者文化符号通过现在的科技手段、创新形式,更好地将成都的大熊猫、三国文化、川菜文化、火锅、川剧、历史名人等特色文化反映出来,使其传承发展更有温度、更有时代气息。

(三)经济价值实践

经济价值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物质体现。成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绿色物流、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绿色金融、城市静脉、森林康养等9 大产业形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增长和量的合理增长。 据《2022 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 817.5 亿元,比上年增长2.8%。 成都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夯实现代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成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石,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全面助力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四)生态价值实践

生态价值是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现代化特质。成都通过调整有关规划和规则,以规范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形式,引导各主体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系统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以及“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组建“市—区(市、县)”生态环境局等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组织机构,加大生态环境改善力度,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突出绿色低碳,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等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将“双碳”目标纳入成都市辖的区(市、县)的年度目标考核问责,以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转化,探索推进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新路径,蒲江、温江、金堂等区(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县)。

三、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实践路径

(一)突出生态绿化

突出生态绿化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首要抓手。 在经济生活领域,体现为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转化等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雄厚物质基础的实践活动。 在政治生活领域,体现为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生态绿化建设行动等为公园城市建设加强制度法治保障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生活领域,体现为绿色医疗、绿色教育、绿色生活习惯、绿色社会治理等为公园城市建设凝聚社会环境合力的实践活动。 在文化生活领域,体现为绿色理念、以文润城、以文化人、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绿色机关、绿色知识普及、绿色人文、绿色教育等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支撑的实践活动。 在生态生活领域,体现为绿水青山、植树造林、低碳生活、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治理等为公园城市建设厚植良好生态底色和彰显美丽宜居特质的实践活动。

(二)营造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营造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内容。 成都充分利用现有的老旧小区、老城区、新城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科技园、新兴产业园、人才等资源,按照各资源要素特征,因地制宜、宜景则景、宜业则业、宜游则游、宜食则食、宜学则学、宜医则医、宜花则花、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息则息等方式,创造性营造生活消费场景、生活体验场景以及生活创作场景。 如成都市锦江区围绕公园城市生态、公园城市人文、公园城市治理、公园城市消费组成的新消费场景与新体验场景的九里沿岸公共空间。 同时,聚焦基层社区(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的实际,依托街区公共设施、广场、绿道、商圈、休闲场所等原有资源,优化场景设计,将更多的公园生态绿色元素引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成都市简阳市构建“党组织引领、社会化共创、社区化共营、邻里式共享”的公园城市场景建设共同体,提升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生活场景营造水平。

(三)推动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内容和必经之路。 成都重点突出美丽和宜居两大公园城市的功能性构建,促进乡村振兴与城市繁荣共同进步,旨在激活城乡发展动力,提升城乡生活品质,美化和绿化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生存环境,塑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公园城市文化形态。 如成都市新津区出台《推进公园城市创新发展实施产教融合“五大工程”的意见》,加强产教融合互动。 成都市新都区建成170 多公里绿道,有效连通毗河白鹭湾湿地、泥巴沱森林公园。 成都市大邑县系统性修复川西林盘,营造乡村聚落服务城乡融合的大美公园形态,建成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成都市简阳市打造丘林活力乡村,着眼宜业宜居宜山宜水,建成鳌山公园、天星公园,厚植沱江、绛溪河绿色生态底色,公园城市浅丘表达特色鲜明。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施“汽车+”“汽车×”战略,推进城乡创新链产业链生活链全链循环,培育城乡融合的产业新动能。

(四)凝聚多方合力

公园城市是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产物,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是在凝聚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的实践过程。 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参与和贡献,任何形态的公园城市建设都永远是一个蓝图。 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最为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问计于民、吸取民智、听取民意,将其贯穿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全过程。 为进一步提升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科学化时代化现代化水平,成都向全球专家发出邀请,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专门举办公园城市论坛,成立了公园城市建设局、公园城市研究院等专门机构,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

四、结语

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是在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破解“大城市病”等世界性难题,科学处理人口、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科技、教育、医疗为一体的城市问题,高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全新尝试。 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是公园城市理论的实践体现,将城市与乡村的人口、产业、政策、资源、平台等要素高质量地融合起来,将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生态需要的良好优美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高层次的收入标准、绿色休闲的娱乐设施、高质量的生态服务等多样化需求的城市功能,整体系统地统一起来。 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重视城市生态圈和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改善,加强城市场景构建的美学与人们生产生活的休闲功能、城市区域交通、城乡融合空间形态建设,将成都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化城市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因此,高水平推动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对于破解超大城市环境、产业活力、城乡规划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范式,是成都对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全新实践,是对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关系的全新阐释,是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的重要内容。 所以,成都既要在实践中创新,也要在理论上探索,还要在政策上完善,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猜你喜欢
成都城乡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成都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