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政工作创新研究

2023-10-07 01:47任朝瑞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网络舆情创新研究

任朝瑞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最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真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高校网络舆情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要素、特点类型、发展阶段,以及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找出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政工作创新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政工作;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73-04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成长的重要工具和重要场所。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度、讨论度、参与度较高。高校网络舆情最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真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真实的兴趣爱好、情绪变化、思想动态。因此,研究、分析、利用好高校网络舆情,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地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对于更好地实现网络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主体、客体、载体等基本要素[1]。

1.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

主体即参与网络舆情活动的大学生。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所关注的领域基本可以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文化观念也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在舆情观念表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

客体即社会热点事件、关乎大学生自身利益的高校热点事件,这些客体有些与大学校园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食堂饭菜、宿舍环境、校园门禁管理、考试安排、学分制度、奖学金评选、就业形势、考研政策等信息,也有些是社會上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新闻。

3. 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

载体即包括校园网络在内整个互联网,主要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百度贴吧、知乎、今日头条、QQ等网络平台,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舆情载体可以快速地推动舆情发展。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类型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的主要特点[2]。1. 直接性,是指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在各类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地发表意见,并上传到网络上,被大家所看到。2. 突发性,是指大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经常使用的APP相对集中,网络舆情的形成十分迅速,热点事件加上情绪化的表达很容易成为点燃舆情的“导火索”。3. 偏差性,是指大学生普遍阅历尚浅、认知不高、情绪易波动,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交际问题,容易形成片面认识,并在网络上进行放大,形成一些过激言论。

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建议型、请愿型、发泄型。1. 建议型,主要是对社会或学校的治理管理、教育服务提出的具体建议和改进措施,比如建议增加学校食堂档口、增强图书馆座位、增开晚自习教室等,这些舆情的特点是建设性强、指向性强,较为客观。2. 请愿型,主要是对社会或学校的治理管理、教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表达不满情绪,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形成“一边倒”的舆情态势,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就会使学校工作陷入被动局面。3. 泄愤型,这类舆情往往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没有特定的指向,情绪化色彩比较浓烈,受网络“大V”影响的情况较多,言语比较刻薄,有时还会脱离道德约束,形成谩骂和侮辱。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

高校网络舆情从传播机制上看主要包括生成、塑造、发酵、消减几个阶段,具体可分为个人意见阶段、观点塑造阶段、舆情形成阶段和热度衰退阶段[3]。

1. 个人意见阶段,对于一些校园事件或者社会事件,大学生或网友由于个人经历、专业等方面的不同,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各抒己见、各说各话,立场和诉求也各不相同。2. 观点塑造阶段,个人意见形成之后,会出现一些“意见领袖”,这些人可能是学生干部,也可能专业达人,他们具有很强的分析梳理能力和交际表达能力,通过整合观点、提出见解,从而影响他人、寻求共鸣,得到支持,偶然或必然地形成“高赞”观点。这样,先前分散的个人意见逐步被凝聚塑造为共同意见,形成集体观点。3. 舆情形成阶段,共同观点不断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网友附和、补充、反对,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热门话题,不断蔓延,网络的各种舆情圈也相互叠加融合,促使校园网络舆情的最终形成。4. 热度衰退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舆情的相关问题得到引导处置,网络上出现关注度较高的新舆情,原有的舆情热度会逐步减退,直至沉寂。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政工作的价值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政工作的积极价值

第一,提供了新素材。高校网络舆情包含了大学生的情感、思想、学术和人生体会,对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和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观点建议。高校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素材,高校应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第二,开辟了新途径。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以最便捷的方式接收和查看教师和学校的信息,并开展反馈、互动、参与。研究和利用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衰减规律,可以在最合适的时机对网络和现实中的舆情事件进行干预、引导,取得最佳的思政工作效果。

第三,倒逼高校思政工作改革。高校网络舆情因其突发性、高热度和影响大的特点,对高校教育管理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危机,处理得当不但会“转危为安”,还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倒逼作用,促进高校网络育人、全员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政工作的主要挑战

第一,思政工作的时效性有了新挑战。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处置,会成为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这要求高校在人员、机制上形成专门的力量,常态化地关注舆情发展,展开深入研究,当舆情出现时能第一时间介入,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教育引导,用鲜活的事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思政工作者有了新挑战。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学网、懂网、用网的意识较低,存在不同程度的回避、盲从心理,不会运用多媒体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上的问题,特别是对舆情工作的重视不够、学习不够、本领不够,还不能较好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在引导处置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4]。

第三,思政工作的协同力有了新挑战。利用高校网络舆情强化思政工作,需要多方参与,也需要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既要有专门的监测分析研究团队,还要有专门的应急处置团队。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制度,从人员、经费、场地、设备上提供支持,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利用高校网络舆情加强思政工作的主要思路

(一)更新网络育人的工作理念

高校应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不仅要会用网络,更要用好网络。网络育人不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赋予互联网内容和技术以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体现交互共享、创新驱动、跨界融合。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紧密结合与深度融合,可以让数字信息技术优势“最大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随时在线”,夯实网络社会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校园基础。

(二)完善网络育人的工作机制

高校应充分整合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安全工作等领导小组中的网络育人职能,加强分工协作,逐步建立完善网络育人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系列制度文件,全面落实网络育人工作责任,强化网络育人“正能量”和“好声音”。还应划拨专项经费,优化政策保障,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将网络育人成果纳入科研统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调动教师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强网络育人的工作队伍

高校应构建成熟的舆情引导理论体系,通过吸纳高素质人才打造成熟的理论研究团队,招收高素质人员担任辅导员,以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实际需求,配备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站负责专员,跟踪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的言论,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具实效性。

(四)转换网络育人的方式方法

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重构教育者(教职员工)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话语结构,让二者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高校还可以依托智慧思政平台大数据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特征和个性化需求,设计形象代言人,适时运用网络流行语,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利用高校网络舆情加强思政工作的创新举措

(一)舆情前期,构建高校舆情监测分析平台

1.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应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指导、统筹协调,由党委宣传部或相关部门作为网络舆情管理及处置的综合协调负责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高校可设立校级层面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也可在二级学院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站,围绕自身定位和发展特色,建立网络舆情风险议题热词库,实时监测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焦点议题、重点议题被提及的频率和次数,增强危机预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重点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应聚焦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招生就业、民生保障等,易引发高校稳定安全事件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主要对重点媒体、网站、贴吧、知乎、论坛、微博等平台进行浏览和搜索,注重网络舆情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当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学校要对产生涉校舆情的媒体平台进行针对性浏览和搜索,及时全面地掌握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直至网络舆情平息,为学校正确决策、應对处置提供参考。

3. 增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能力

舆情监测工作队伍建设可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网络舆情工作能力培训,要不断加强对辅导员网络舆情发现、分析、引导的能力培养,及时科学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处置。还要积极凝聚合力,组建一支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专业教师等组成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面向学生开展理论宣传、热点解析、政策解读、答疑解惑等常规工作。

(二)爆发中期,及时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引导

1. 遵循“黄金时间”,及时准确发声

明确“第一时间”的回应时限,对于抢占舆论先机非常重要。新媒体时代要遵循“黄金两小时”法则。一旦爆发舆情事件,学校稳定办、宣传部等部门要在事件发生后的两小时内,通过学校权威媒体向校内外发布简要信息,快报事实。随后再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等,根据事件的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依法理性表达意见,形成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5]。

2. 设置“网络议程”,消解矛盾冲突

在舆情爆发阶段,高校要主动出击,科学设置“网络议程”,有效引导舆论走向。要主动策划相关活动,组织校内外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带领媒体实地考察等,用明确的信息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负面和不良的影响,通过校内外媒体的大量集中报道和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引导网络舆情向和谐稳定的方向靠拢。

3. 团结“意见领袖”,科学有效引导

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和现实意见领袖可能会有一定的重合性,高校要利用校内的学术名人、人气教师、优秀学生、网络红人的影响力,进行舆论引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要以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态度团结引导“意见领袖”,利用自媒体帮助其进行正面传播,尤其要注重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实事求是,才能不辜负公众的信任,否则必然适得其反,造成舆情反弹,甚至失控。

(三)衰退后期,因时因势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1. 在思政课中融入网络舆情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将高校网络舆情及时融入课堂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既要紧扣教材大纲,又要主动做到“舆情在线”,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客观剖析和深入讲解,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理性表达观点、理性处理问题。当前很多网络舆情热点,比如公权力使用、信息公开、公平公正、买药就医等主题,亟需思政课教师用科学辩证的思维加以教育引导。

2. 在方式方法上树牢互联网思维

积极建设网络在线交流与回复机制的互动平台,有效的回应机制可减小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力。高校可以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关注在线交流平台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汇总和分类,按照职责转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及时回复、答疑、处理。对一些大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可尝试在网络平台设置专栏,让大学生跟帖发表意见,实现与大学生的无障碍沟通和良好互动,及时疏导网上负面情绪,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6]。

3. 在价值观塑造上强化工作实效

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应通过个别谈话、召开主题班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塑造,引导其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的高度辨别网络反动言论和不良信息,规范网络言行。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宣传,培养其网络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发表不负责网络言论的严重后果,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宋香丽. 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6-28.

[2] 周蔚華,徐发波. 网络舆情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14.

[3] 张传新,崔海默.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19-26.

[4] 谭欢. 高校舆情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26-35.

[5] 曾胜泉. 网络舆论应对技巧[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98-134.

[6] 成燕,李金平. 基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校思政工作创新[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36.

(荐稿人:汪云,西安邮电大学党校办公室机要科科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网络舆情创新研究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政工作,提高人才素质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