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0-07 19:07陈娅汤炜炜田欢吴雪双张咏梅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目标导向育人模式导师制

陈娅 汤炜炜 田欢 吴雪双 张咏梅

摘  要:脱贫家庭学生(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导师制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遵循脱贫家庭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将导师制应用于脱贫家庭学生的培养中,围绕“强明度”“增深度”“拓广度”“加力度”“保效度”展开,确立“增智、提能、立志”三大目标,构建“五位一体”的指导内容,打通“三路合一”的指导路径,组建“全员化、多主体”的导师队伍,完善“三维合一”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与实践基于目标导向的高校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育人模式。

关键词:目标导向;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064-05

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身份由此转变为脱贫家庭学生。但由于大量资助政策、资金向贫困学生无偿投入,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脱贫家庭学生的“等、靠、要”思想,降低了贫困学生主动脱贫意愿。内生动力不足、缺志少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难[1]。当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教育扶贫的主阵地,应聚焦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难,将如何激发脱贫家庭学生内生动力,全面提升脱贫家庭学生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被誉为“皇冠上的宝石”。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在浙江大学首开本科生导师制之先河,随后,国内其他高校相继仿效,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及推动学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2-3]。近年来,随着对本科教育质量关注度的提升,本科生导师制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为全面提升脱贫家庭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遵循脱贫家庭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将导师制应用于脱贫家庭学生的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本研究以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为例,探索实施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介绍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践的有效做法,为拓宽脱贫家庭学生的培养路径提供借鉴,发挥教育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实施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脱贫家庭学生指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是脱贫攻坚时期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也是高校重点教育帮扶的特殊群体。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全面启动,脱贫家庭学生的帮扶内涵也发生改变。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帮扶的新方式,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境遇下,有必要把握好其实施的必要性,为其实施提供理性认识。

(一)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需要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了5年过渡期,到2025年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然而,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在5年过渡期内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任务相当艰巨。脱贫家庭学生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服务对象,其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实现。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应深刻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提升脱贫家庭学生培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导师制作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5],为在读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进行个性化、精细化指导,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导师制在脱贫家庭学生培养中的应用,将能够全面提升脱贫家庭学生的培养质量,把脱贫家庭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从根本上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实现。

(二)拓展脱贫家庭学生帮扶路径的需要

在脱贫攻坚期间,高校对农村贫困学生采取了诸多帮扶措施,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经济奖助体系和就业帮扶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学生摆脱了经济困境,实现了顺利就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帮轻育”的现象,不能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内涵的不断丰富,高校对脱贫家庭学生的帮扶也应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优化和创新脱贫家庭学生的帮扶方式,既要保持经济帮扶的总体稳定,更要从“增智、提能、立志”上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以激活和释放其内在的教育推动力和培养的拉动力。

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强调导师在学生大学期间对其学业进展、人生规划、思想品德、生活等进行全方位指导,更好地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最优质的“导”与“学”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导师制的内生优势,解决“少智低能缺志”的问题,提升脱贫家庭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高校优化和创新脱贫家庭学生帮扶方式的一种新式选择,拓展了脱贫家庭学生帮扶的路径。

(三)促进脱贫家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脱贫家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偏远地区,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减少了他们接受各类全面素质教育的机会,贫困学生大部分呈现出综合素质较差、社会资源较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等特点。高校对脱贫家庭学生的帮扶更應聚焦脱贫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导师制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在入校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人或多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职业发展和人生困惑等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指导,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发展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6],进而逐渐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导师制的实质就是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相对固定的“导学”关系,导师既重视学生的学业成长,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师制应用于脱贫家庭学生的培养中,可以实现脱贫家庭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发展、科学研究、就业规划、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将“精准帮扶”和“育人育才”结合起来,对促进脱贫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模式构建

以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为例,学院高度重视脱贫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2019年,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帮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实施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导师制。2021年,随着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身份的转变,改名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并从脱贫家庭学生的特殊性出发,对导师制的指导目标、指导内容、指导途径、导师队伍、考核评价进行了完善和优化。经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基于目标导向的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育人模式(见图1)。

(一)确立“增智、提能、立志”目标,增强导师制指导的明度

立目标是实施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前提。目标决定导向,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明判“往哪里导”的问题。对此,护理学院立足脱贫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脱贫家庭学生长远的成长成才出发,确立了“增智、提能、立志”三大目标,以增强导师制指导的明度。增智即脱贫家庭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操作技能;提能即使脱贫家庭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策划、团队合作等未来发展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立志即脱贫家庭学生拥有摆脱困境的斗志、勇气、信心以及自立自强的品质,拥有远大理想和志向,具有较强的奉献、感恩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大目标,立志是核心,缺乏斗志的脱贫家庭学生即便找到工作,也可能会再度失业;增智是关键,如不增智,脱贫家庭学生就会变得专业知识匮乏、身无长处,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能是要点,如不提能,脱贫家庭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会减弱,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智、能、志”三者并进,脱贫家庭学生的内生动力才能被激活,才能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在学生心中的贫穷土壤。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指导内容,增加导师制指导的深度

指导内容是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施的基础。指导内容缺失,育人目的就难以实现。脱贫家庭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指导内容应具体、全面、特别,不能局限于“导学”或“导研”某一方面。对此,护理学院从脱贫家庭学生的特殊性出发,构建了思想引导、职业规划、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五位一体”的导师制育人内容,以增加导师指导脱贫家庭学生的深度。

思想引导,即引导脱贫家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重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规划,即帮助脱贫家庭学生认知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方向,增强专业认同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生活指导即了解脱贫家庭学生的经济状况,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鼓励其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自食其力;心理疏导即帮助脱贫家庭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和顽强毅力,减少精神困扰;学业辅导即帮助脱贫家庭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动力,破解专业知识难题,提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在脱贫家庭学生四年的本科生活中,导师将从思想引导、职业规划、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程指导。

(三)打通“三路合一”的指导路径,拓宽导师制指导的广度

路径是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施的重点。对脱贫家庭学生而言,传统的谈话不但不利于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反而会降低导师制的实施效果[7]。对此,护理学院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导学、导心、导向”为主导的“三路合一”育人路径。走进课堂,即导师通过开展“学长导航、助我成长”经验交流会、“举引航之灯、照成才之路”专题座谈会,举办“‘研路前行、砥砺奋进”考研专题培训,开展“在‘强国有我中绽放青春精彩”专题讲座,讲授“突破小我,成就大我”思政课,从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业辅导的角度帮助脱贫家庭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形成以职业规划、学业辅导为主的走进课堂导学路。开展活动,即导师通过开展“与心相约、与爱同行”5·25心理健康节、ACP生死教育书画作品比赛、“感党恩 筑成才 励成才”诚信主题教育、勤工助学等活动,引导脱贫家庭学生打开心扉,积极参与,使其各方面得到锻炼的同时,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形成以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为主导的开展活动导心路。带队实践,即导师带领脱贫家庭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我为同学办件事”、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临床实习、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引导脱贫家庭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培育奉献、感恩和责任担当意识,帮助脱贫家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以思想引导为主的带队实践导向路。

“三路合一”的导师指导路径,各条路径的功能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其指向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提升学生通用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满足了导师对脱贫家庭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指导内容的需要,极大拓宽了导师指导脱贫家庭学生的广度,推进了“增值、提能、立志”三大目标的实现。

(四)构建“全员化、多主体”导师队伍,保障导师制指导的力度

导师队伍是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施的关键。导师的数量和导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导师制的师生比越大越有利于导师开展个性指导、因材施教,导师的综合素质越强越有利于导师指导学生成长成才[8]。护理学院在导师队伍的组建上,破除单纯的专业限制,以校内校外聘任为抓手,突出师生双向选择的作用,着力打造全员化、多主体的导师队伍,组建了由学院书记、院长、临床科室人员、专任教师、部门行政人员、校外人士、高年级本科生构成的导师团队,形成全方位“多对一”的新型“导师天团”,以保障导师制指导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滿足脱贫家庭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

在导师队伍的选聘上,坚持“校内遴选、校外聘任”的原则。针对校内自愿申请的教师,选拔并优先任用中共党员、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责任感强、热爱学生工作、关心学生成长,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奉献精神的人员。校外导师,优选聘任先进模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导师的管理上,制订导师管理办法,明确“6个一”+“4个二”工作职责,重考核,严推优。目前,学院脱贫家庭学生86名,导师26名,校内导师24名,校外导师2名,师生比6:1,有效保障了导师指导学生的力度。在对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满意度调查中,98.21%的脱贫家庭学生认为导师态度热情,96%的脱贫家庭学生认为导师认真负责。

(五)完善“三维合一”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导师制指导的效度

考核评价是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施的保障。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确保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以往以导师的履职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重要依据的考核方式,更加凸显结果性考核评价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导师因片面追求过程而忽视了导师制目标的实现。对此,护理学院在延续过程性考核的基础上,以脱贫家庭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从“专业知识扎实、通用能力提升、思想积极向上”三个方面完善了“三维合一”的结果性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双轨同驱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确保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专业知识扎实主要以脱贫家庭学生的学业成绩、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成果、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等来体现;通用能力提升主要以脱贫家庭学生在文体竞赛、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参与和获奖情况来体现,思想积极向上主要以脱贫家庭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参与和个人评选先进情况来体现。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成立考核领导小组,拟定考核方案,制订考核情况说明,做到考核有组织、有计划、有依据、有程序。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了本科生导师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推进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取得实效。

三、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持续改进措施

经长期探索和实践,全院上下形成了重视脱贫家庭学生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脱贫家庭学生未出现“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持续稳定,社會参与意识同其他学生保持同等水平,切实提升了脱贫家庭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认可。但由于实施的时间较短,仍存在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继续健全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机制建设

长效机制的建设是导师制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成熟的指导、监督、考核机制。部分责任心强的导师达到了考核的既定目标,而部分导师由于指导时间得不到保障、指导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以及指导方式单一,未达到预期效果。对此,需加强导师制的宣传、管理、监督、指导,继续建立一套成熟的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制度,推进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施常态化。

(二)继续拓宽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指导对象

目前,受政策要求、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学院导师制的指导对象仅限于脱贫家庭学生。部分因家庭劳动力丧失、上学子女多、遭遇重大变故等原因致贫的学生尚未纳入导师制的指导范围。下一步,学院将扩充导师队伍,核算入库贫困生数量,将其他类别的贫困生纳入导师制的指导范围,切实发挥导师制在资助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三)继续评估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虽然从脱贫家庭学生的“问题”率、学习成绩、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情况评估了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但由于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9],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实施效果也需要历经时间的检验才得以完全呈现。下一步,学院将从脱贫家庭学生的在校表现、就业情况、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评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使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培养改革特色更加鲜明、成效更加显著。

四、结语

脱贫家庭学生导师制育人模式需立足学院办学实际和育人实践,不断探索和实践,并结合实践情况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使其成为独具学院特色的育人模式,切实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批复[J].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09):33.

[2] 马靖. 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变革初探——以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本土化为视角[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6.

[3] 侯明艳,王伟.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35-37.

[4] 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6):58-60.

[5] 李孝更. 基于“一会一坊一沙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2021(04):47-54.

[6] 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 中国大学教学,2017(01):66-69.

[7] 耿悦杰,陈建,张甜. “3+3”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6):645-651.

[8] 平琦,庞建勇,荣传新,等. 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思考[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4):77-81.

[9] 孟庆涛,齐媛,侯金芹,等. 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一[J]. 教育研究,2022,43(01):11-22.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遵义医科大学202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基于目标导向的高校贫困生导师制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Z-2022-23);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的‘124人才培养长效育人机制研究——以护理学为例”(项目编号:2021169);2017年遵义医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教育扶贫精准资助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ZYK007)。

作者简介:陈娅(1990 —),女,硕士,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汤炜炜(1993—),男,硕士,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田欢(1996—),女,硕士,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吴雪双(1992—),女,硕士,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咏梅(1965—),女,学士,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目标导向育人模式导师制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目标导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