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创建路径探析

2023-10-07 08:31李俊畅李浩贤李盼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

李俊畅 李浩贤 李盼

摘  要:高校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创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对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结合校史、校训,深入研究运用互联网提升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阐述了学校可以从促进全面发展,营造校园特色人文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形象,加大学校精神文化宣传力度;深化教育内容,构建“互联网”校园特色文化等四个方面为主要抓手进行高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创建,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旨在助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特色文化;路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028-04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高校育人理念、价值追求、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1]。高校校园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媒体和受众的关系也逐渐由简单的单向灌输变成深度的双向参与,直至出现像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完全由用户提供内容的新媒体平台。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传播的核心受众群体,也是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时刻关注、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和需求,是一项长期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高校的校史、校训等特殊文化符号是学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演化而形成的,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随着互联网和高校教育事业的深度融合,为了使高校校园文化与校训、校史等高校特色元素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不断本土化、特色化,高校对校园特色文化管理工作也在进行着深度的改革和创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个高校在结合校史、校训,运用互联网提升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的路径上,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一直以来,学校以“明德自强、求实力行”为校训,经过长期的凝练总结,形成了以“弘农爱国、厚德质朴、求真创新、包容奋进”为主要内涵的“农大精神”。文章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深入解析互联网助力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创新和努力方向,传播校园文化,弘扬高校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创建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的机遇

(一)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展示校园新面貌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2]。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在特定领域内培育而成的,可以充分體现自身属性、具有明显本土化、地域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学分、教风等都属于校园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对校园特色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最终目标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校园文化。将互联网和校园特色文化有机融合,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展示校园新面貌,成为当前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传承校园特色文化血脉,打造文化新品牌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内涵。新时代,结合互联网特色和学校发展现状,着力传承、发展校园文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历史任务。随着国家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学校可以从历史发展中不断汲取智慧,总结前人经验教训,以务实求真的态度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校园特色文化应抓住时代机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打造文化新品牌,开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深化校园特色文化底蕴,扩大学校知名度

高校校园特色文化是高校充分挖掘、利用校园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不断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坚持以文育人,注重挖掘“农大精神”和学校深厚文化底蕴,传播“农大精神”,可以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在各个重大典礼、仪式等活动中,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传播校园文化,使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做到有机融合。校园特色文化是高校一张亮丽的名片,通过深化校园特色文化底蕴,不仅能让校园文化发光溢彩,而且有助于学校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的挑战

(一)传统课堂教育影响力遭到弱化,校园教学形式需要不断丰富

高校校园文化工作建设离不开传统课堂教学的配合和支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进步的关系[3]。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关系,校园文化才能在思政教育的支持下发光出彩。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限,教学内容也基本围绕课本教材展开,需要通过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即可达到预期目标。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日益广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因此受到了巨大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丰富校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才能使传统课堂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互联网文化传播乱象纷呈,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亟待净化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现象,校园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与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完全开放的现代文化形态,传播途径、内容错综复杂。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网络文化在进入校园后,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知和思想认知。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互联网受众,对网络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真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期,社会阅历和认知不足,经常会受到片面的、局部的外在社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从思政教育层面讲,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正面导向的网络文化将有助于校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存在脱节现象,校园特色文化内容有待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理应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但校园文化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很难赶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5]。

当前,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令人忧心。一是表现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因循守旧,难以创新,也不敢创新,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缺乏文化自信,难以做到推陈出新。二是表现为不重视校园网络文化与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融合,特别是作为高校二级或者三级宣传平台的各个学院、班级,学校并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导致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效率低,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网络文化在校园内滋生。这些因素都在限制着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促进全面发展,营造校园特色人文环境

1. 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需要更新软硬件配套设施。高校应该加强互联网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加快校园特色文化与互联网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解决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客观存在的外部问题。

2. 成立社团专属工作室

高校社团是高校特色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但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高校社团的影响力正在逐渐降低,高校应该给予其充分的重视。比如为表现突出的优秀社团成立专属工作室,可以极大地提高社团成员对高校特色文化传播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将有效激励大学生相关群体充分地利用活动空间,合理安排時间,必将有助于校园特色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3. 打造校园文化新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更好促使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的食堂、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通过设置LED显示屏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举行绘画展、论文比赛、视频制作等各类网络文化活动,传播学校历史文化,使其与校训、校史等校园优秀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学校也可以考虑与其他高校或地方机构联动,进行网络直播和互动,共同建设校园特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

1. 吸引精英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保持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已有的校园文化中发掘有潜在价值的特色文化进行发展壮大,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紧跟互联网发展轨迹,与时俱进,不断地挖掘新的优秀文化。此外,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作支撑,学校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一批精英化人才服务学校发展。

2. 建设专业团队

抓好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的榜样性和示范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合体,专业的团队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主题。高校应建设一支专业化校园文化宣传队伍,在学校参与、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或赛事时,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以专业化水平有效引领校园特色文化的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3. 制订严格制度

要想搞好队伍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文化现状等条件制订一套成熟、有效的制度,以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至少应包含建设目标、工作内容、实施计划、工作方式等方面。也应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严格的制度执行可以为队伍建设加上一层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团队的发展方向,规范着团队成员的行为,最大化地发挥着团队能力,助力队伍建设,促进团队健康发展。

(三)提升学校形象,加大学校精神文化宣传力度

1. 以文化传承和创新助力校园特色文化发展

要坚持以“传承”和“创新”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基调,在“传承”中求“创新”,这是重塑新校园文化的必经过程。学校要走出“照搬照抄、拿来即用”的误区,真正做到把学校的优秀历史文化弄懂、吃透,结合学校现状,在互联网环境中合理应用,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拥有不竭的生命力,在激烈的高校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2. 以高水平理论研究深化校园特色文化内涵

学校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学校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战略定位,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在校园特色文化创新和实践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研究能力的专家或青年学者,丰富校园特色文化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做到在理论研究上有目标、有底气、有勇气,以“共享网络资源,共建校园文化”为口号,建设学校优秀历史文化的“智慧文库”,为校园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以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校园特色文化内涵。

3. 以国际化文化交流扩大校园特色文化影响

大力实施优秀校园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借助学校与国内外优秀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办学、学术交流、艺术交流、体育赛事等活动,着力推出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支持学校师生进行海外访问、交流,推动校园文化走向世界,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校交流访问,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交流国际教育品牌,扩大学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四)深化教育内容,构建“互联网”校园特色文化

1. 大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扩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覆盖范围

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校外资源,借助一些社会力量,比如地方政府、民办企业、知名校友等获取帮助,成立校地大学生联合实践基地、建立党建工作结对帮扶合作关系、设立优秀大学生奖励基金会等。也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同时,扩大网络宣传力度,使学校文化有效辐射周边,扩展校园网络文化覆盖范围。

2. 打造高认知度的文化品牌,突出文化特色以提高品牌辨识度

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既能彰显辨识度,又能深刻反映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因此,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工作。一个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一经推出,就可以鲜明有效地弘扬学校文化特色和内涵,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是其他学校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各学院可以创建党建工作“双创”标杆院系为契机,打造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助力校园文化在国内众多高校文化环境中脱颖而出,推动学校文化走向世界,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将更加广泛深远。

3. 创新互联网媒体融合形式,提高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应用水平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校园文化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有吸引大学生群体广泛参与其中,提高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应用水平,才会具有生气蓬勃的生命和活力。创新互联网媒体融合形式,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做到宣传平台与服务平台相通相融。农业院校可以举行一些具有农耕特色文化活动,既能提升学生对“三农”事业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乡村农业发展。学校应该在此类活动的创新建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校园文化真正做到服务群众。

参考文献:

[1] 王发强.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研究[J]. 文化产业,2021(34):118-120.

[2] 陈娟.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J]. 学校管理,2017(06):57.

[3] 聂玉波. 高校校園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搭建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9(22):64-67.

[4] 郑琴. 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 南昌高专学报,2008(01):101-103.

[5] 杨旸宇东. 互联网对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6(13):71-72.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获评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俊畅(1993—),男,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兼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作物学;李浩贤(1977—),男,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李盼(1991—),女,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正科级组织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