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园校合作促进幼小衔接的策略分析

2023-10-07 07:47昆山市周庄龙亭幼儿园赵思航
山西教育·幼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幼小家园陪伴

■文/昆山市周庄龙亭幼儿园 赵思航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儿童为本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现实往往背道而驰,超前学习、超负荷学习现象仍屡见不鲜。为了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出台对科学幼小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

“双减”指出,要做好面向3 至6 岁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培训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本文从“双减”视角出发,谈谈家庭、幼儿园、小学及家园校一体如何促进科学幼小衔接。

一、“双减”背景下幼小要做好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的两端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主体,但回溯以往,我们总在幼小衔接时强调幼儿园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小学的衔接作用被削弱甚至被忽视,导致出现幼儿园单向衔接的现象。因此加强衔接意识,改变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双向衔接,幼小协同合作,才能为幼儿搭建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

(一)幼儿园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幼儿园教育对小学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向上的衔接,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其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不是一味地将小学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搬到幼儿园,进行超前学习,而是教师要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做好准备。比如参观同一学区的小学,站站讲台、摸摸课桌、逛逛食堂、跑跑操场,感受小学的氛围。邀请毕业的哥哥姐姐回幼儿园, 讲 讲 在小学学到的本领、发生的趣事,通过故事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积极的期待和向往。除了心理上的准备,良好的规则意识、学习习惯也要尽早培养起来,比如遵守活动纪律、安静倾听他人讲话、坚持完成任务等。以教学活动为例。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为45 分钟,且上课时间较为固定,相较于幼儿园的弹性时间,幼儿需要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在幼儿园就能持续专注地完成一件事,那么幼儿在适应小学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得心应手。

(二)小学要做好入学适应教育

小学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向下的衔接,是在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为其适应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当幼儿突然地、完全地脱离游戏进行学习,他们就会极度不适应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所以从大班过渡到一年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实施课程,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这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双减”政策也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减缓教学进度,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体会并适应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帮助幼儿融入新班级。

(三)幼小开展联合教研

教师是实施幼小衔接的关键,如果两个学段的教师缺少对另一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了解,那么必然会出现遗漏的“空白”。这个“空白”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小学的义务,对小学教师来说是幼儿园的责任,而对幼儿和家长来说则是不适与焦虑。正是幼小之间的不互通,导致越来越多的“空白”出现。这就要求幼小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加强幼小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同时深入幼小教学实践,让两个学段的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好经验,分享好方法。

二、“双减”背景下家长要更注重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愈发关注,家长的幼小衔接意识也越来越强,但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并非完全科学,许多家长把幼小衔接的关注重点放在“幼”对“小”的准备上。焦虑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小学学习的进度,在幼升小的暑假甚至是大班下学期就把孩子送去各种幼小衔接班、拼音班,想以这种方式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生活。但这是一种“伪幼小衔接”,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也低估了幼儿园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幼儿才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双减”明确规定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和线下学科类培训,这一政策的颁布,提醒家长要关注儿幼儿本身,应思考如何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帮助幼儿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一)科学认识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语言中枢的发展顺序决定着幼儿听说读写的先后顺序,而在学前阶段,由于语言中枢发育仍不完善,因此幼儿的听说能力优于读写能力,此时幼儿的读写能力是一种“前书写”和“前阅读”技能,幼儿无法进行完美地认字与习字,机械的练习只会消耗幼儿的兴趣。每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切忌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幼儿。只有科学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正视幼儿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做好科学幼小衔接。

(二)给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是指父母为创建健康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展开的行为,除了物质方面的支持,还需要行为和情感上的参与,科学的幼小衔接离不开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父母陪伴可以分为养育陪伴、学习陪伴、娱乐陪伴和情感陪伴。高质量的学习陪伴应该是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陪孩子共同制定学习目标,陪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而不是一味督促孩子学习,给孩子报拼音班,布置识字、写字、算术的任务。高质量的娱乐陪伴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比如为孩子规划适宜的体育活动,陪孩子一起晨跑、跳绳、游泳,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高质量的情感陪伴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果家长能时时与孩子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即使在幼升小时有强烈的不习惯与不适,家长的尊重、鼓励与支持也能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反之,如果家长过度指责、埋怨孩子,给孩子很大压力,则会适得其反。

三、“双减”背景下要完善家园校合作

“双减”政策下,科学的幼小衔接对学校、教师、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家长、幼儿园和小学联合起来,家园校协同合作,才能做好衔接工作。

(一)了解家长困惑,提供专业建议

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幼小衔接的了解有限,衔接意识难免会产生偏差,而“双减”政策的出台也可能让家长烦恼教育途径的缺失,从而增加对幼小衔接的焦虑。这时幼儿园和学校就要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例如可借助技术手段如网上问卷、在线文档等,了解家长的困惑与需求,在保证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方便教师汇总与筛选具有代表性且急迫的问题,提高家园、家校共育效率。同时推荐给家长专业、权威的公众号,宣传科学的理念和做法,了解过度强化知识准备和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

(二)整合多方资源,做好支持工作

家庭和学校对幼小衔接的作用各不相同。可以联合家长资源、幼儿园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合力帮助幼儿适应不同的环境。幼儿园、学校可以创设多样的幼小衔接的平台,家园校参与其中,关注好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每一步。

总之,“双减”政策对科学幼小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幼小衔接不需要超前学习,也不需要校外培训的增负。科学幼小衔接离不开家园校合力,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专注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方式与内容,充分发挥家园校三位一体的作用,帮助幼儿顺利过渡,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幼小家园陪伴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陪伴
寻找失落的家园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陪伴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