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平市新新幼儿园 赵丹丹
幼儿的一百种语言,需要教师的一百零一次看见。幼儿的绘画作为一种有意义的语言,是幼儿思维的重要载体和想象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读懂幼儿的关键。教师通过解读幼儿的绘画,可以捕捉幼儿的兴趣,发现幼儿的问题,读懂幼儿的思维,看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具有讲述性、故事性的绘画叙事是儿童精神生活的记录和表达。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可以更好地释放幼儿的内心感受,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叙事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小班幼儿绘画处于涂鸦期向象征期过渡的阶段,而我班的一名幼儿在入园时便与众不同。因此,对于她的观察便开始了……
我的观察:
小班入园后,嘉嘉很少去美工区绘画,第一次她选择了一支黑色笔和纸,看了看周围的小朋友,开始写数字。第二次她选择了几支彩笔,写了不一样颜色的数字。第三次去时,几个小朋友拿了刮画纸鞋垫,嘉嘉把手里的白纸放了回去,也拿了刮画纸鞋垫,她用小木棍在鞋垫上画了大大小小的很多数字。
我的反思:
幼儿刚入园时所展现的绘画特点,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通过与幼儿家长沟通,我了解到嘉嘉妈妈是小学数学教师,很小就教嘉嘉认识数字和写数字,所以嘉嘉会写很多数字。但是我在观察中发现,嘉嘉的握笔姿势是错误的拳头型。这表明在嘉嘉的家庭教育中,重点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被忽略了。而过早的“小学化”教育,不仅违背了幼儿成长和教育规律,使幼儿缺乏对数字的现实意义的理解,而且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思维,阻碍了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支持策略:
1.画中有数,数中有画
我问嘉嘉:“我可以画几笔吗?”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我把数字变成了数字画,让数字变得生动形象,希望嘉嘉能将抽象的数字在头脑中转化为更为具体形象可感知的画面和思维。画完后,嘉嘉拿起来反复看,说:“老师,真好看。”
2.重分享,勤肯定
注重幼儿绘画后的故事分享,无论幼儿的绘画形式、绘画内容、绘画技巧是怎样的,只要幼儿敢于用线条、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幼儿提供充足、自由的心理空间,释放其天性。同时,通过分享,幼儿也能看到多元、多层次、多变化的绘画内容,同伴之间会互相借鉴、相互影响。
3.良性沟通,家园一致
考虑到幼儿家长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用心理学的著名研究“格赛尔爬梯实验”举例,并结合幼儿实际进行沟通,幼儿家长很快就理解了单纯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短视的。嘉嘉妈妈说道:“以前总担心孩子上小学时跟不上,就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以后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还是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我的观察:
嘉嘉参与绘画的次数越来越多,在分享时她常常会说:“这个是小车,这个是太阳,这个是大米……”然后再问教师:“我画得好不好?奶奶说我画得好,画得像。”有时我问她:“今天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可以把它画出来。”嘉嘉低着头说:“老师,我玩了滑梯,可我不知道怎么画。”
我的反思:
嘉嘉虽然摆脱了数字的限制,但是绘画时依然有重“物”轻“事”的倾向。虽然部分幼儿在进行绘画表征时,也是以物体为主,但表征的大多是游戏中存在的物体,而嘉嘉的表征则与游戏毫无关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嘉嘉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会不会画。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的支持策略也从集体入手。
支持策略:
1.开展亲子活动“记忆盒子”
幼儿有意义的绘画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充满情感的创作。幼儿创作的一般路径是直接经验—认知建构—图画表征。为此,我们开展了亲子活动“记忆盒子”,请幼儿准备一个空盒子并随身携带,生活中发现任何值得记录的事情,都可以画一画放到盒子里,觉得重要的小物品(例如一片树叶)也同样放到盒子里。周日晚上打开盒子,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或者画一画盒子里的故事。通过盒子,幼儿积累了“叙事资本”,这些“资本”包括了幼儿经历的事件、获得的感悟和产生的联想等。家长与幼儿活动同路径,一对一倾听,既能帮助幼儿回忆经历,又能帮助家长切身了解幼儿的情感。活动后,幼儿在绘画内容、构图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绘画形式更加丰富了。
2.美术集体活动,重视动态表达
重视活动内容的选择,更关注幼儿的情感和动态表达。比如“我的心情”活动中,幼儿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心情,有的幼儿用颜色表达情绪,有的幼儿用线条幅度表达情绪的变化。嘉嘉用脸部五官来表达不同的心情,高兴时嘴角弯弯,伤心时流着眼泪。“妈妈抱我”活动中,幼儿说一说、画一画妈妈抱的样子和感受,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记录事情,画出的空间构图、大小比例、人物形象都各有特色,克服了模式化的“人物临摹”。
我的观察:
嘉嘉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高,每次活动后都会拿出表征纸画自己的故事,还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的反思:
在这个阶段的绘画中,嘉嘉乐意用线条勾画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现象的认知,主要记录的是事物外在的、整体性的特征。使用的颜色更加丰富,也不再以“像不像”“会不会”作为绘画表达的标准,而是更多地倾向于自身兴趣的表达。
支持策略:
1.向幼儿传达自己的倾听态度,鼓励幼儿表达
真正的倾听,不仅是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比如,嘉嘉有次表达时说:“沐沐最漂亮,她是我的好朋友,但梓柔不让沐沐和我玩,还欺负我,抢我的玩具,我要把她画丑。”听到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绘画故事时,我只是默默地听着,对她叙述中所隐含的情绪价值保持敏感。同时为保证她叙述的自由,我也没有立即对她进行人际交往的引导,而是随后开展了社会性教育活动“谁是我的好朋友”。
2.完全接纳幼儿的画,不提过多的问题
只有完全认可幼儿的故事,幼儿才会继续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比如,嘉嘉有次在绘画作品中画了蛋糕和爸爸、妈妈,但爸爸的脸涂成了黑色,几乎看不见五官。她说:“我过生日了,吃了生日蛋糕,我最喜欢生日蛋糕了。”我说:“那你一定很开心吧?”嘉嘉说:“嗯,我很开心,要是爸爸不在就更开心了。”我问:“为什么呢?”她说:“因为爸爸老是骂我,不骂姐姐。”颜色的使用,也能表达幼儿的情感。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质疑幼儿在经历中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随后我和家长进行了沟通,探讨了二孩家庭如何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嘉嘉爸爸也意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我的观察:
当路过大班的墙面时,嘉嘉看到了一名大班幼儿的表征内容,指着上面的数字说:“老师,你看,1、2、3、4,我也会写,我还能写的更多,5、6、7、8、9、10……”
我的反思:
绘画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只能反映事件的瞬间,没有时序性和动态性,而数字则有排列的特征。对于嘉嘉来说数字的书写已经很熟练,如何能引导其认识到数字这一符号的实际意义,同时保持嘉嘉对数字的兴趣及期待,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支持策略:
我把嘉嘉看到的那张表征画拿了下来,指着画上的数字问嘉嘉:“你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数字吗?”嘉嘉说:“画这儿好看。”我解释道:“这幅画里的数字代表了顺序,小朋友用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把这幅画分成了四个部分。那我们怎么看呢,就可以按照数字的顺序来看……”嘉嘉点点头说:“我以后可以这样画吗?”“当然可以了。”嘉嘉绘画叙事的进一步发展,便来源于此次的偶然遇见。
去年入园至今,我看到嘉嘉的绘画作品从单一的数字书写到情绪、情感、故事的呈现,叙事内容不断丰富,这是嘉嘉心理变化的每一步,也是成长的每一步。
绘画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成人了解幼儿、读懂幼儿的重要途径。当幼儿不感兴趣时,教师要“变”;当幼儿没有信心时,教师要“夸”;当幼儿有想法时,教师要“启”;当幼儿有创造意识时,教师要“推”。只有因材施教创造适合每位幼儿的教育之路,才能促进幼儿绽放个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