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珊
视唱练耳训练与教学的目的是训练音乐学习者的识谱与听辨能力,培养其音乐感知力,激发其音乐表现力,最终帮助学习者强化音乐综合素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唱名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实用性、符号性与文化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既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识谱、读谱能力的快速提升,又帮助学习者在此基础上建立内心的音响记忆与音乐感知能力,为其音乐创造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同时,还能使学习者对音乐的认识更加理性,培养其音乐感性思维与音乐创作思维。
唱名法可以追溯到11 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僧侣规多·阿雷蒂努斯为了对唱诗班进行歌唱训练,创立了“六声音阶唱名法”,即规多法。这套唱名体系是以当时意大利主流的六声音阶为主导,以《圣·约翰受洗赞美诗》中前六句开头的第一个音节,即“ut、re、mi、fa、sol、la”为要素创立的唱名法。具体来说,规多法通过提出“全—全—半—全—全”这一音程关系,将音阶的构成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六声音阶,(分别是自然六声音阶、本位六声音阶和降B 六声音阶),由于这三种音阶均匀分布在三个八度的音域之中,因此,规多法实质上是一种转调后的首调唱名法。规多法是与当时的自然音体系和时代音乐特征相适应的唱名法,这种唱名法一直沿用到16 世纪,不仅有助于视唱练耳的训练与教学,还为后期唱名法理论的流传、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
1.固定唱名法的形成
从11 世纪到15 世纪,六声音阶理论在音乐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第七级音只能进行本位或降半音的变化,不能在音乐中出现其他变音。因此,在近五百年间,唱名法的发展十分缓慢,并未脱离规多法的范畴。随着14 世纪到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渐兴起,音乐领域也逐渐出现了多样的新音乐形态,新的唱名法也随之而来。
16 世纪初,比利时音乐家维尔兰特第一次对规多法进行了改革,在规多法的六声音阶后增添了第七级音阶“si”,提出了7 个音阶为一个八度的说法,并创造了一种以“bo、ce、di、ga、lo、ma、ni”为基本音的名为“波切蒂唱名法”的新唱名法。16 世纪后期,法国的音乐家们开始考虑演奏独立器乐时对读谱、识谱的需要,因此,又将规多法进行了进一步改良,这种改良在传入意大利之后,得到了意大利音乐家的普遍认可,加之他们认为规多法中的“ut”并不十分适用于歌唱,于是便改用了较方便发音的“do”对“ut”进行了替代,从而完成了从规多唱名法向固定法的历史性转变。简而言之,所谓固定唱名法,就是以绝对音高的概念为依据,以“do、re、mi、fa、sol、la、si”为基本音的唱名体系。在固定唱名法中,7 个唱名分别对应着音乐体系中“C、D、E、F、G、A、B”这7 个基本音级,每一个音名的唱名都不会随着调式与调性而发生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确定性和规范性。
2.贝比唱名法与达梅尼唱名法的出现
17 世纪初,德国音乐家丹尼尔受到维尔兰特的波切蒂唱名法的启发,沿用了其将元音和辅音进行规律性组合来体现自然音与变化音之间关系的做法,使用了“a、e、i”三个元音对基本音级与升降音级进行区别,共设计出了13 个唱名。这种单元音的发音方式除了能将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进行有效的区分,还是对原有的波切蒂唱名法单一自然半音标记方式的突破。其对变化半音同辅音的音节标记方式的创造和应用,为视唱练耳唱名法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到了18 世纪中期,德国音乐家格劳特创立了达梅尼唱名法,以“da、me、ni、po、tu、la、be、da”为7 个基本音级,并在此基础上为升、降号种类的音级提供了唱名。
1.首调唱名法的诞生
19 世纪初,英国牧师约翰·柯尔文在女教师萨拉·安娜·格洛弗创建的“Norwich sol-fa”唱名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套对传统固定唱名法进行改善的唱名系统,最终确立了“Thonic sol-fa”唱名法,即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用一种文字简谱作为记谱方式,自然大调式音阶中7 个基本音级以“d、r、m、f、s、l、t” 代 表“do、re、mi、fa、sol、la、ti”(为避免与第五级音“sol”的简写字母“s”重复,原第七级音“si”变为“ti”,其文字简谱也由“s”变为“t”),并用数字在字母上做了标记,即高一个八度就在音的右上角标记一个阿拉伯数字1,低一个八度则在音的右下角标记一个阿拉伯数字1。不仅如此,柯尔文还发明了“柯尔文手势”,后由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将其推向世界。
2.其他唱名法的出现
19 世纪至今,不少更为新颖、丰富的唱名法逐渐出现。例如,19 世纪德国音乐家艾茨设计的唐瓦特唱名法,就是以德语的元音和音节来标识音高的,配合当时逐渐繁荣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体系,使音阶中所有的自然半音都有了一定的标记,与全音的关系也更为清晰。此后,德国音乐学家查德·穆尼西对唐瓦特唱名法进行了借鉴,研究出了雅勒唱名法,这一唱名法同样采用了单元音与辅音字母相结合的方式,不过,雅勒对唱名音节做了简化处理,将与本位唱名音节同辅音的音节设定方式应用于升、降号类的唱名音节,使唱名更为直观,更易被应用到实际的视唱练耳中。此外,在20 世纪后期,罗马尼亚的音乐家唐·布吉阿努开创了布吉阿努唱名法,分别借鉴了首调唱名法与艾茨唱名法的辅音字母与原音排布规律,在设立的“da、re、mi、fi、go、lu、sa”的基本唱名基础上,对升种唱名、降种唱名、重升唱名和重降唱名进行了详细的设定,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唱名法体系。
总之,从上述视唱练耳的唱名法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唱名法整体向着规范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唱名法理论通常会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一起使用,使音乐的理论与概念更为直观、易懂。如今,虽然不少音乐家仍然在探索新的唱名体系,但音乐界依旧多以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为主要的唱名理论,二者共同存在,相互发展,又各具独立性。
基础的视唱练耳训练和教学包括视唱教学与练耳教学两个方面,其对唱名法的应用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在实际的视唱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视唱教学划分为无升无降调、一个升号调、一个降号调、二个升号调、二个降号调、三个升号调、三个降号调这七种调式体系的内容教学,而在每一个调式体系中,又包含着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民族调式等多种不同的视唱内容。教师通常会在对简单的视唱内容进行教学后,再进行无调性视唱和转调视唱的教学。这种视唱教学的方式具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与固定唱名法的特性不谋而合。在视唱训练环节导入固定唱名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打下坚实的识谱、读谱基础,将教学重点放在不同调中、调内变化音的音高上,能使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收获对调性视唱中变化音级与调式特征音的理解,丰富其知识体系,并为后期进入无调性视唱和转调视唱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在练耳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通常是围绕单音、音组、音程、和弦、旋律等内容进行训练的,不仅涉及自然音级,还涉及变化音级的听觉训练,因此,更具确定性的固定唱名法对培养学习者对音乐的听觉敏感度更有利。具体来说,练耳教学中的听辨训练环节是以标准音为判断依据的,在听辨音乐教学素材中的变化音时,由于固定唱名法中的每一个音都有固定的唱名,且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也不存在随意变换的情况,因此,固定唱名法对于练耳的实际教学有着一定的优势。此外,学习者在进行旋律听辨时,其对调性的判断是以主和弦所在位置为基础的,这样一来,确定主和弦则只能依赖固定唱名法。当然,首调唱名法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对旋律中的大跳较容易判断等。但在练耳教学中对唱名的应用一般都是以固定唱名法为主的,只有利用固定唱名法对固定调进行基础的判断,整个听辨才能更加完整、全面,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首调唱名法,帮助学习者对和弦性质与旋律进行听辨。
总之,教师在进行基础的视唱练耳训练时,可以采用以固定唱名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首调唱名法的知识,将其作为固定唱名法的辅助性补充。
1.声乐教学中唱名法的选择
在声乐专业的教学中,针对声乐学习者基础不够扎实、学习时间较短、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不够丰富的问题以及在视唱练耳练习、识谱听音过程中反应不够迅速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增加对首调唱名法的应用,帮助学习者培养对音高、调性与音级的感觉。与固定唱名法相比,首调唱名法的主音感较强,虽然由于其音调在五线谱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唱名会随着调性发生改变,导致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时学生识谱难度较大,同时,升降号的丰富性也增加了唱名法的难度,但首调唱名法在简谱的声乐教学和视唱练耳训练中还是更为有利,不会受到调性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看,固定唱名法缺少了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升降号较多的曲目中,使用固定唱名法往往会出现模唱效果不理想、旋律不易把握、学习者难以快速、高效地掌握固定音高的现象。因此,首调唱名法更适用于声乐专业的教学,唱法更为简单。
2.器乐教学中唱名法的选择
在器乐演奏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对唱名法的选取应跟随器乐的种类和特点灵活运用。从钢琴、提琴、木管、铜管等西洋乐器演奏的教学上看,采用固定唱名法的方式更为合适,因为西洋乐器的演奏通常对五线谱的识谱能力要求较高,固定唱名法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最具基础性的唱名体系,学习者需要培养固定唱名的思维,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固定唱名法的教学与训练。从中国民乐演奏的教学上看,这类乐器一般使用简谱,对五线谱的使用频率不高,因此,教师应当以首调唱名法为主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简谱。当然,唱名法在器乐演奏专业教学中的选用并不是绝对的,西洋乐器演奏虽然离不开固定唱名法,但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融入首调唱名法,以便使学习者对群众性的音乐有所了解,更好地衔接毕业后在社会中的择业、就业活动。而民乐专业的学习者也不能局限于首调唱名法的学习,他们应在发展与提高自己首调唱名识谱能力的同时,适度增加一些对固定唱名法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对音程、和弦听辨的敏感度和构唱变化音的技能。
3.业余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教学中唱名法的选择
对个人自学、参加业余音乐兴趣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者而言,首调唱名法较为合适。一般来说,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音乐学习者,在音乐专业知识等方面有所欠缺,基础较为薄弱,首调唱名法较容易上手,方便其快速掌握,不容易打击学习者的学习信心,有助于为其奠定良好的音乐学习基础。而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者而言,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还要对自身的示范教学能力进行提升,这一专业更考验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者而言,首调唱名法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总的来说,固定唱名法更为基础,更具稳定性和确定性,更适用于无调性学习与器乐演奏的学习;首调唱名法则更为灵活,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鉴赏力,二者各有优劣。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与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科专业谱子、对音乐学习的深度和专业程度,以及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基础水平等出发,综合考虑采取哪种唱名法进行视唱练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