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主题学批评方法
——从加斯东·巴什拉尔到让-皮埃尔·里夏尔

2023-10-07 09:41吴梦蕾
艺术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拉尔意象想象

□吴梦蕾

法国主题学批评方法是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上的一种批评方法,也被称为“客体意象批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法国主题学批评的两位代表人物加斯东·巴什拉尔和让-皮埃尔·里夏尔的批评理论,对法国主题学批评方法进行阐述,进而探究法国主题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差异。巴什拉尔与里夏尔的主题学批评方法在关注重点和批评步骤上较一致,但在批评语言和批评题材上有所差异。此外,与传统批评方法相比,法国主题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侧重于探究作者的想象世界。

20 世纪,法国文学批评界思潮迭起,学派林立,新思维与新批评方法不断涌现。20 世纪的法国文学批评方法不同于关注作者、历史及社会的朗松式博学批评,而是从外部批评转向了内部批评,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学语言本身,立足于对作品内部结构的探索。而这些批评方法又存在两大趋势,其一是关注文本形式的批评方法,如结构主义、叙事学和符号学等批评方法;其二则是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探讨的批评方法,而其中又以主题学批评方法独树一帜。本文将从加斯东·巴什拉尔与让-皮埃尔·里夏尔这两位主题学批评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批评实践出发,一窥法国主题学批评方法的面貌。

一、法国主题学批评概述

法国主题学批评(la critique thématique)产生于20 世纪30 至40 年代,也被称为“客体意象批评”。法国主题学的批评方法建立在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现象学的出发点是“一切意识都具有意向性”,并且现象学认为,主体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内外结合体。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主体确认客体,客体造就主体。文学作品的作者及其作品构成了主客体的关系。基于这一理论,法国主题学批评确立了“作家写就作品,作品塑造作家”的批评基础。

主题学批评方法认为,每部作品都存在一个隐藏于作品深层的属于作者的感觉和意象的世界,作品是作者个体创作意识的体现。主题学批评的任务则在于通过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进行积极的阅读与联想,研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重组成一个“萦绕在作品中的有机的网络”,从而寻找作品的深层结构与隐意,揭示作者的创作意识与想象世界。

二、从意象到意识:法国主题学批评代表人物及理论

(一)加斯东·巴什拉尔——开创者

加斯东·巴什拉尔开创了法国主题学批评方法。他发表的《火的心理分析》(1938)、《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1941)、《空间的诗学》(1957)、《梦想的诗学》(1960)等著作为主题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巴什拉尔将主题的意象引入批评,致力于研究物质的想象力。他在文学作品中抽象出了水、火、土、气四大基本元素,并将想象与它们联系在一起,构筑起了以四大元素为框架的意象学体系。这与中医从繁复的病理中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大基本要素,并将它们串联为人体基本病机的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巴什拉尔的四大元素并不是生活中的元素,而是作品中的元素,即意象。在巴什拉尔的想象世界中,每个意象都有其独特性并且充满活力,但这些幻想的意象稍纵即逝,批评家需要使用适当的物质元素来指称它们,让它们归属各自的物质时,才有可能考虑人的想象的完整理论。

巴什拉尔认为,诗人与作者的创作和想象世界源于人类对某类物质元素的基本心理倾向。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探究并揭示了物质的想象在作者创作时的表现。但由于巴什拉尔的哲学家身份,他的主题学批评往往太过抽象,所使用的批评语言也较飘逸且诗化,所以文学批评界对他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介绍与实际应用并不太多。

(二)让-皮埃尔·里夏尔——继承与发展

让-皮埃尔·里夏尔是巴什拉尔首屈一指的弟子,他的主题学批评的理论糅合了两种思想理论:其一为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他的“主体间性”理论;其二则是巴什拉尔的“将题材的意象引入批评”的批评方法。

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里夏尔提出了自己的主题批评理论。他认为,文学批评就是一个主体(批评家)经由客体(作品)达到另一个主体(作家)的过程。里夏尔指出,文学批评就是批评家和作家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而这一互动是借由对作家作品表层“意象”的研究才得以展开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意象在作者的想象世界与写作中经历了“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这些意象也因而染上了作者的个人意识色彩,所以批评家才可以通过文本中的意象了解作家的意识世界。

里夏尔对巴什拉尔批评方法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他对巴什拉尔“意象的现象学”批评方法的借鉴上。在《梦想的诗学》中,巴什拉尔对其“意象的现象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对于诗的形象的要求很简单”,即“强调它们的开源功能,把握它们的独创性存在,并因此而从神奇的心理产力,即想象的生产力中获益”。里夏尔从中借用了“意象”的概念与研究方法,把对意象的阐释当作工具,将研究重心放在作品个体与创作主体上,使自己投入文本,努力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同化。里夏尔的主题学批评理论延续了巴什拉尔提出的批评原则,强调发掘作家的感觉和想象世界,从作品意象变化的根源入手进行研究,努力从最微小的变化中探究全部意识,把握意象在作者作品中的创造性的想象过程。

(三)巴什拉尔与里夏尔批评理论异同对比

巴什拉尔与里夏尔的理论在关注重点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关注作品的文本本身。这与主题学批评的本质有关,主题学批评家们感兴趣的不是作品作者的见闻,也不希望以作者的经历为抓手来解读文学作品,更不是要从作品入手重构作者的生平。主题学批评家们希望研究的是“写作主体的、感觉着的、幻想着的、创作着的作者”。

巴什拉尔与里夏尔的理论在批评步骤上也是相似的,他们都遵循由表层到深层的路径进行文学批评。为了找到进入作者感觉与想象世界的途径,巴什拉尔在文学作品中抽象出了指代不同意象的四大元素,并由此探究物质的想象在作者创作时的表现。而里夏尔认为,分析作品,应先从表面的“子题”出发,寻找潜藏在“子题”中的“主题”,再根据“主题”的分布情况理清文章的逻辑,最后再根据这一内在网络的逻辑重构文本潜在意义。他的分析通常分为两步:第一是简约,即依靠直观感受发现在作品表层反复出现的子题,按子题的含义进行分类汇编,找出相近子题共同义素,由此来整理出文本中包含的主题;第二是重组,也就是对主题与子题、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并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构建一个紧密相连的主题网。

巴什拉尔与里夏尔的主题学批评最大的区别在于批评语言。作为哲学家,巴什拉尔的批评语言是飘逸而诗化的,但里夏尔认为“交流”是其批评话语的特征,因而里夏尔没有像其他的文学批评家一样选择使用生僻的批评词汇进行文本分析,而是像一位向导,以讲故事的模式引导读者领略文本作者的想象世界,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批评之美。

另外,与巴什拉尔相比,里夏尔的主题学批评更注重研究意象更小的题材。里夏尔提出了“风貌”这一概念。他认为作品的内部存在着独特的感觉和想象场,也就是“风貌”,而主题学批评就是在描绘这个场景的整体性和特殊性。文学作品中的各个较小的意象的总和就可以视为一个风貌,这一风貌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象征题材的系统,反映了作家的写作风格。

三、文学批评的“向内转”:由传统批评到主题学批评

主题学批评的研究目标是从作品中寻找暗示的意义、词的言外之意和文本的内涵。主题学研究的步骤通常是从文本表面的子题入手,通过分析子题找到主题,再从主题的分布网寻找文本内在的逻辑。事实上,开始主题学研究,即觉察文本中的子题并不难,主题学研究的真正困难之处在于如何从繁复的子题中找寻到一个或多个重复出现的主题。因而,为了更好地捕捉文本中的子题且厘清子题与主题、主题与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学批评首先要求批评者全神贯注地融入文本,积极地进行联想,要如同作者一样在想象世界中遨游,即“同情”地阅读。只有通过这样的体验,文本内容才能被批评者真正领会。

由于主题学批评的现象学哲学基础,主题学批评确实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无论巴什拉尔还是里夏尔,都认为艺术作品不是源于现实世界,而是源自作家的主体意识或想象世界。这也是主题学批评方法与传统批评的不同之处:传统批评在对作品内容进行阐释时,更多倚靠的是现实生活中所找寻到的渊源,侧重于揭示作品说了什么,或是为什么;而主题学批评认为,我们应全神贯注于诗人提供给我们的崭新形象中,也无须关心诗人的情结,无须搜寻他的生活历史。因此,主题学批评不是一种诠释的批评,而是一种描写。所以,作为一种基于想象的批评方法,主题学批评除了要求批评者在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敏锐性,更需要批评者积极地参与写作过程。主题学批评过程的实质是批评者与作家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批评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重构作品深层关系网的过程。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阅读的艺术,批评者首先应当是一个阅读者,一个专注聆听的读者,一个受了感动的读者,只有全情参与投入阅读,才有可能打开文本的世界。

综上所述,巴什拉尔开创了法国主题学批评,又由里夏尔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巴什拉尔从文学作品中抽象出了四大基本元素,构建了意象学体系,借由此体系来探究物质的想象在作者创作时的表现;里夏尔继承了巴什拉尔的批评原则,并致力于从最微小的变化的根源中探究作家的全部意识。他们的理论在关注重点和批评步骤上趋同,但又在批评语言与批评题材上有所差异。主题学批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与注重现实的传统批评相比,更侧重于作者的想象世界。

但主题学批评也有它的局限性。虽然主题学批评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但文学作品包罗万象,没有任何一种批评方法能够穷尽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主题学批评发展后期批评家们开始借鉴并吸收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的原因。总之,主题学批评家们用充满热情且自由细腻的文笔,为革新、丰富文学批评方法和途径提供了有益经验。

猜你喜欢
拉尔意象想象
抚远意象等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身高不足80厘米的奇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