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佳
在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属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视唱练耳是声乐技巧的基础,侧重培养学生的节奏听辨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内心感知能力。一位歌唱家,不管拥有多么美丽的嗓音与优秀的发音方式,倘若节奏不稳、音准起伏不定,都会让演唱丧失魅力。因此,良好的节奏及精准的高音观念等为学习歌唱的关键,也是唱好歌曲的基本准则。本文以视唱练耳对声乐技巧的重要影响为研究点,给音乐课堂质量的提升提出适当建议,以期为后续高质量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帮助。
声乐技巧是人类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声乐技巧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技巧练习不仅能够使演唱者的演唱能力有所提升,同时也能为听者带来有丰富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让听者从演唱者的歌声中获得愉悦感。视听练耳是音乐课程的基础部分,和器乐、声乐等音乐学科存在紧密联系,主要囊括音准、和声听觉能力等能力的练习。不论对于声乐学习还是对于舞台展示,精准科学地落实视唱练耳的内容,都能推动学生对声乐技巧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
视唱练耳萌芽于西方国家,之后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渗透和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得到快速发展。我们当下常用的唱名法、简谱及视唱练耳学科的基本框架都是由欧洲音乐体系的发展延伸而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宣传,视唱练耳学科逐渐在音乐院校中形成体系,且经过不断变更与革新,演变为适合本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方式。
视唱练耳主要包含视谱即唱训练及听觉训练两项内容,是视唱与练耳的总称。视唱指的是培养学习者按照乐谱的相关要求准确演唱出曲调的音高以及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强化学习者对节拍、音程以及调式等的认识。练耳指的是培养学习者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内心听觉感知能力。
视唱练耳课堂属于音乐专业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主要分成视谱即唱与听觉练习。视唱练耳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区分音的高低、音色及节拍等,强化自身的音乐记忆能力,锻炼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及读谱能力,让其汲取更丰富的音乐知识,养成良好的节奏感,在表演及演奏等实践过程中积极调动自身的听觉。
视唱练耳课程囊括了对音乐的感知、表达等综合性的训练,对此,视唱练耳课程一般和音乐理论知识、乐曲分析等科目相融合。由此可知,把视唱练耳课程学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1.教学指导观念
“讲授—接受”的教学方式属于教师系统性传授知识,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娴熟掌握知识及技能。此方式归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记忆板块,主要运用在系统音乐知识及技能的讲授及学习过程中。
2.教学准则
“讲授—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教师注重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授,注重引导作用,坚持精讲多练的教学准则。
1.教学指导观念
“引导—发现”的教学方式看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侧重创造性思维及解决能力问题的养成。教师可借助营造探索情境,引领学生感悟、分析未来发展状况,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2.教学遵守的准则
导入阶段需要给学生营造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期间,教师可借助实际案例进行查看、分析等,让学生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起到验证假想、稳固知识的作用。
在学校音乐课堂上,视唱练耳为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高效地让学生主动汲取音乐知识,是视唱练耳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视唱练耳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视唱练耳练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例如,在视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改变学生坐着视唱的常规上课方式,让学生站在曲谱台上,以现场表现的方式来呈现视唱,有效提升学生在音乐演唱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演唱成就感,让其更主动地进行音乐表演。
视唱练耳能使乐谱内容与音响功能相互转化,这属于从事音乐表演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学生想要拥有理想的视唱练耳能力,就需要有相应音乐知识的支持。在学习期间,学生倘若只是单纯为了识谱和辨音而进行视唱练耳练习,忽视对音乐知识及音乐风格的娴熟把握,则会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对音乐语言的感知与理解。机械形式的歌唱不能有效呈现乐谱的深意,反而使音乐表演更艰难。因此,明晰视唱曲目的谱子、旋律发展等问题,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十分关键。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关注教学的科学性与整体性的前提条件下,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着重培养学习者的良好音乐习惯与音乐记忆能力。学习者要想养成良好的视唱练耳习惯,需要强化自身对音乐的整体感悟。例如,在进行视唱的音准练习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习者加强对整个音乐作品视唱的协调性,再对其进行局部细微的音准纠正。在节奏教学方面,教师需要向学习者讲述整体速度感、主要节奏型等练习标准以及个别特殊节奏类型的练习要点,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完整的节奏框架中。
声乐通常为运用人声演唱的音乐方式,以人的声带为主要发声部位,联合口腔、鼻腔等部位,形成优美、有连续性、带节奏的声音。学习者在练习声乐技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对音乐知识及歌唱技能的熟悉度及想象力,依照音乐的基本元素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同时,其对节奏感及音乐感的感知能力及把控能力等都属于声乐技巧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因此,有效提升学习者声乐技巧中的感知能力对提高学习者的演唱水平有重要作用。
为了防止学生在演奏时出现混淆类似音乐结构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对相似的音乐进行划分,按照相似音乐的特点整理出不同音乐的框架结构,随后依照调号、音速等差异性来寻找到正确的标准音,借助此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音调的了解。课堂上的声乐教学与实际的现场演奏不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多数演奏人员都需要单声部的乐曲表演,但在教学时,教师会把和弦构成的声乐技巧作为教学的关键部分,解决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音乐知识学习不理想的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让其能更为深刻地形成立体音感。
在进行视唱练耳练习时,整个曲目都具有一定的训练意义,能有效加深学习者对作品的认识,强化其对作品娴熟掌握的能力。学习者娴熟掌握视唱练耳技巧还能有效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视唱练耳能够有效地将练习曲转变为实际的演奏曲目,在此过程中,利用声音传输介质的特点,把学习者的表演与创作融合为一体,进而增强学生对音乐感知的深度,拓展其音乐视野,提高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
视唱练耳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表演的学科,这就导致一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对视唱练耳课程的性质认识不够,简简单单地把它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教学。教师的授课形式、内容单一,技术与艺术相分离,理论与实践割裂,这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上课缺乏积极性,忽视了对此门课程的学习。让师生意识到视唱练耳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对提高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从而推动声乐技巧提升,更好地为姊妹艺术铺路有重要作用。
音乐是抒发情感的艺术。无论视唱还是声乐表演,都离不开唱。唱的目的就是真实地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我们在唱一首歌曲时,首先要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并从思想内容出发,选择与内容适应的演唱技巧。例如,利用声音上的高低、强弱、刚柔放收、连断等对比,语言上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及唱腔上的旋律节奏、调性等来表达和展示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想和精神境界。(1)呼吸: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在视唱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呼吸,以为只要把音准、节奏唱好就可以了,殊不知,呼吸对视唱同样重要。在呼吸方面应做到随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而变化。在音乐上,呼吸应按照音的长短和分句调节;在表现上,呼吸必须服从情绪变化的要求。此外,换气在视唱中也非常重要。(2)发声:发声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视唱练耳也是如此,每天坚持音阶、音程的训练,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地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学习者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学习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验证歌唱规律和状态。(3)声乐技巧教学:声乐技巧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声音概念抽象,针对性强,反复性大,不同学生对相同的授课内容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得到发挥,“因材施教”在声乐技巧教学中尤为重要。
选取相应的唱名法是声乐技巧教学的重要内容。虽然在古今中外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中,运用的唱名法众多,但在我国音乐教育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频率最高的是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完整的首调唱名法体系需要充分展现音层次上的首调和调层次上的固定;而完整的固定唱名法需要充分展现在音层次上的音级倾向性和调层次上的固定。对此,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哪种唱名体系更为适宜,关键在于能否对其娴熟掌握与运用。在运用首调唱名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音名和唱名对应关系的养成,而运用固定唱名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音名与音级对应关系的养成,旨在让学生能够感受与体验完整调性。
综上所述,声乐技巧与视唱练耳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属于展现音乐作品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唯有联合运用视唱练耳、声乐,才能有效展现及提高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发挥视唱练耳的作用,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够有效辅助学习者娴熟掌握相应的音乐技巧,提高音乐能力,增强乐感,培养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