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创新

2023-10-06 16:25赵林度
供应链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因材施教

关键词:因材施教;场景创造;问题导向;虚实课堂;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3)09-0041-09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設人才支撑,并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展现了新征程赋予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材施教已经成为富有责任心的师者的期盼与梦想,希望能够依据不同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学生以积极的主动性因教而学、因材择学,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目标。面对科教兴国战略对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入探讨因材施教的研讨式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供应链创新发展等国家战略引导下,我国物流产业与物流专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物流人才培养培育产教融合、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截至2022年底,我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布点已达739个,其中物流管理专业520个、物流工程专业139个、采购管理专业6个、供应链管理专业74个。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能力与培养质量的提高,不仅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而且为我国加快推动复合型、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我国物流产业与物流专业形成的产教融合、和谐共生的内在动力,共同推动着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使高校教师更加关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成为因材施教的有益探索途径,师生可以在互动交流的沉浸式场景中创造知识传授的新渠道、新模式。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方式,一方面契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符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规律,以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融会贯通与终身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因材施教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新模式、新生态,以增强复合型、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能力,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重点在于如何借助课程教学,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结构化、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助力科学识材与精准施教,以实现物流人才的因材施教目标。本文在简要阐述因材施教与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基于问题导向型和基于虚实课堂型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新时代的科技能量助力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为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可行的路径。

二、因材施教与物流专业课程建设

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浪潮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之路,旨在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中坚力量[1]。面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滞后于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的现实环境,迫切需要高等院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持续探索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2]和新型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旨在从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视角探索提高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水平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新内涵

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进行教育教学,所谓“材”,主要指学生的个性差异[3]。由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容、方式、环境及教育目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因材施教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涵盖过程观、主体观、目的观与价值观[4]。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新一代教育对象,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地赋予因材施教新内涵。

1.差异性与主体性的新认知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提高个体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行为主体。“因材施教”是教师对学生差异性与主体性的不断体认、不断回应以及不断引起每个学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从而动态实现“教与学的对成”[5]。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增强了教师对学生差异性与主体性的认知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因材施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田建荣(2020)认为应切实尊重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规律和个性化要求,真正将选择权还给学生[6]。差异性与主体性的新认知也体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例如,通过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创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实现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教育、自觉教育能力[7],从而提高学生融入教育教学体系的意愿。

2.差异化与同质化的新抉择

因材施教更加强调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培养的要求,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差异化教学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Tomlinson(1999)认为差异化教学包含内容(Conten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和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四个方面[8],通过差异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而且,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因材施教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教育的正义原则[9]。

教育教学同质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打造差异化需要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独特性与发展性的融合,发展性才是因材施教维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鲁颖炜等(2020)提出一种将专业通识教育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10],成尚荣(2021)认为高水平因材施教一定要追随社会进步的步伐提升价值立意、设定新的目标[11]。

3.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新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着因材施教从小规模化、经验主导型转向大规模化、数据驱动型[12],数据成为规模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刘和海和戴濛濛(2019)认为“互联网+”时代因材施教具有可行性,个性化学习由“因材施教”向“可因材施教”的实践转向[13]。

规模化因材施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集聚和应用科教资源。技术支持下的规模化因材施教,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矢志追求的“理想”[12]。刘邦奇等(2021)构建了智能技术赋能因材施教的技术框架,覆盖识材、施教、发展的因材施教全过程[14]。科技持续创新形成的新动能,成为因材施教规模化与个性化融合的新动力。

因材施教新内涵重新审视了由教师、学生和知识构成的教学三要素,强调“以生为本”、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奠定理论基础。物流专业课程建设应更多地体现因材施教新内涵,集聚知识传授、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的创新力量,以增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物流专业课程建设新要求

物流专业以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为学科基础,向社会输出具有物流系统思维、物流系统理论方法综合运用的物流人才[15],覆盖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专业。我国物流专业课程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中存在培养目标缺位、专业方向过散、专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16],课程考核方法中存在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问题和答案模式化、缺少反馈机制等问题[17]。总之,现有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的教育目标,需要对我国物流专业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

1.教与学动态对成的新思考

教学之为教学,在于“教”与“学”之统一[18]。在物流专业课程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加强教与学的统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邢大宁等(2021)构建了包含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四部分内容的物流教学课程体系,重点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素质的延伸[19]。

教与学动态对成突出了因时、因地、因材施教的复杂性,突出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对成的可行性,在复杂的课程教学场景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课内教学、课外研学、网络助学、实践用学”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2],应该成为助力物流专业课程教与学动态对成的新途径、新方法。

2.科与教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化应用,为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的契机[4]。霍宝锋和刘伟华(2022)认为在智慧物流快速兴起与发展的时代,高校需要充分关注物流专业教育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紧密融合[20]。王述云(2021)认为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物流大数据思维,以及灵活利用大數据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21]。

在物流专业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加强科技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的力量引导高质量因材施教目标的实现。谢正忠等(2021)探讨了“区块链+物流教育”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新模式[22],张园园等(2021)尝试使用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23]。国内学者在科与教深度融合领域的新探索,旨在为我国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实践基础和科技基础。

3.因与果有机集成的新境界

“人尽其才”就是“因材施教”的应然效果,“才尽其用”则是“因材施教”的理想归宿或最佳结果[3],这些应然效果和理想归宿或最佳结果无不印证了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因果轮回。新文科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拓展了因与果有机集成的边界,李忠萍等(2022)指出高校物流专业建设需以新文科要求为逻辑起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24],创新物流专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5-26]。

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应致力于探索因与果有机集成的新境界,注重加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伍大清和张伟华(2020)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对现代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进行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重构[27],为探索中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经典案例和实践经验。

物流专业课程建设新要求,为推动我国物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为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确立了新目标。因材施教新内涵与物流专业课程建设新要求的结合,为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了理念、理论和思想,必将在我国高质量物流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PBL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设计

研讨式教学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始终围绕明确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展开研讨,以研讨式教学融入知识、升华知识。问题导向型(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掌握知识、发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呈现出自身特征助力科学识材与精准施教。基于PBL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设计,将重点从“主题+话题”式研讨和“情境+场景”式研讨两个方面展开。

(一)“主题+话题”式研讨

在基于PBL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应始终把握因材施教核心思想,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所需要的“主题+话题”。以“供应链管理”研讨课为例,为了增进学生对产业链与供应链关系的理解,结合戴尔公司产业链结构演化过程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主题+话题”。在课堂上,以产业链与供应链关系为主题,涉及产业链向供应链转移的动力是什么、业务外包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存在外包悖论等话题。

图1 戴尔公司产业链结构演化过程

针对在校学生不擅于提问、主动性不强的特点,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知识点进行“主题+话题”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聚焦思维产生更有价值的研讨结果,避免研讨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研讨式教学主题设计思路源于教学内容的凝练,话题主要围绕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点,助力学生保持不同的研讨视角,形成属于自己知识体系要素的知识链。

“主题+话题”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物流经典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课程要点的把握,旨在突出课程的主体脉络、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从学生理解问题的视角提出问题。“主题+话题”就是围绕主题形成的与知识链同构的问题链,即“知识链&问题链”,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梳理能力,以此构筑知识链。

(二)“情境+场景”式研讨

在基于PBL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沉浸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和场景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研讨过程中的“情境+场景”。以“供应链管理”研讨课为例,为了增进学生对价值链价值增值能力的理解,结合戴尔公司价值链结构演化过程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场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沉浸在观察分析两条曲线的学习情境,以及讨论高附加值环节、讨论低附加值环节等问题场景之中。

图2 戴尔公司价值链结构演化过程

“情境+场景”设计涵盖学习情境和问题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易于唤起观察、分析、思考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以时空的感染力直观、透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针对多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场景,支持學生在研讨中解决问题。

问题导向型学习情境和研讨式问题场景,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沉浸其中主动思考,在研讨中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能力,以动态交互的方式帮助教师即时调整对不同学生的引导教授方案,开发不同风格学生塑造知识链的潜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问题发现中凝练知识、培养能力。在维持学生思维特征的同时,以跨越现实的物理“情境+场景”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彼岸,共同孕育与挖掘情境之中的新知识。

基于PBL的研讨式物流课程设计,秉持因材施教理念,以“主题+话题”和“情境+场景”推动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主题+话题”和“情境+场景”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物流课程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的认知,也是一次难得的教学体会和教学能力的升华。

四、基于VRC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设计

研讨式教学依赖课前教学资源和课堂研讨素材,在有效性目标驱动下始终关注资源的可得性和素材的完备性。虚实课堂型(virtual and real classroom,VRC)教学方法以资源和素材为中心,在课程教学中助力学生更充分地获得教学资源和研讨素材,从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点、教学的知识点、研讨的凝聚点的理解和认识。基于VRC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设计,根据知识特征与需求,将重点从“课内+课外”式研讨和“线上+线下”式研讨两个方面展开。

(一)“课内+课外”式研讨

在基于VRC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获得教学资源和研讨素材,教师仍然需要精心设计研讨的“课内+课外”教学要求。以“供应链管理”研讨课为例,为了增进学生对服装供应链的理解和认识,结合裁缝店主导的服装供应链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课内+课外”教学要求。在“课内+课外”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过授课与研习形成知识之间的链接。

图3 裁缝店主导的服装供应链

“课内+课外”式研讨教学,能够有效融合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和研讨素材,教师在课内充分介绍相对标准化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外充分调研形成差异化的研讨素材,有助于提炼与发掘、聚集与消除疑问点,保持经典课内教学牵引的同时,扩大学生发挥思维特性的空间。课内与课外融合形成的虚实课堂,拓展了物流课程教学研讨的时空边界,进一步丰富了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资源和研讨素材。

无论是“从课内→课外”还是“从课外→课内”,不仅有助于跨越师生互动交流的时空界限,奠定产教融合、科技融合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集成,孕育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提高的生态环境。“课内+课外”形成的VRC教学环境,重构了由教师、学生和知识构成的教学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基础。

(二)“线上+线下”式研讨

在基于VRC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获得的教学资源和研讨素材,教师仍然需要精心设计研讨的“线上+线下”教学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研讨课为例,为了增进学生对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和“柔性快反”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基于C2M的“柔性快反”服装供应链设计了“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如图4所示)。在“线上+线下”环境中,师生围绕可得的研讨素材和教学资源开展研讨与交流。

图4 基于C2M的“柔性快反”服装供应链

“线上+线下”研讨式教学,教师选择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线上教学资源作为研讨素材,学生线下研讨时使用教师选择的研讨素材作为教学资源。线上与线下翻转的教学资源和研讨素材,增进了师生实时互动交流能力,丰富了研讨式教学的“主题+话题”和“情境+场景”,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先进生产力。

无论是“从线上→线下”还是“从线下→线上”,集聚的研讨素材和教学资源拓宽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渠道,增进了知识吸收、知识转化和知识融合的进程。“线上+线下”融合的VRC教学环境,淡化了教学三要素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边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翻转式教学,学生能够以丰富的知识掌握实例反馈和支持研讨式物流课程的建设效果。

基于VRC的研讨式物流课程设计,以“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推动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从而颠覆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交流方式。“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设计,充分展现了数字经济新时代赋予的新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为新环境下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奠定新的技术基础、提供新的资源禀赋。

五、总结

在因材施教新内涵、物流专业课程建设新要求驱动下,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聚焦于研讨式物流课程设计。因材施教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主题+话题”和“情境+场景”,融入基于PBL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而且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融入基于VRC的研讨式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充分服务于科学识材与精准施教理念,以自主性、和谐性、启发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研讨式教学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我国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林度. 人的现代化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物流研究,2021(4):71-78.

[2]赵林度. 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8-23.

[3]梁秋英,孙刚成.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 教育研究,2009(11):87-91.

[4]刘邦奇. 智能技术支持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智慧课堂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20(9):30-39.

[5]张琼,张广君.“因材施教”发展性概念的解读与批判——兼及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立场的本体辩护[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71-75.

[6]田建荣. 古代书院因材施教与现代高等教育个性化[J]. 大学教育科学,2020(6):94-101.

[7]邓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林枫计划”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146-150.

[8]TOMLINSON C.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M]. Alexandria: ASCD, 1999.

[9]何菊玲.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110-116,157.

[10]鲁颖炜,程继贵,吕珺. 专业通识教育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9):173-174.

[11]成尚荣. 高水平因材施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命题[J]. 人民教育,2021(18):34-38.

[12]杨现民,张瑶. 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何以破解?——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J]. 中国远程教育,2022(8):42-52,79.

[13]刘和海,戴濛濛.“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学习实践路径:从“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 中国电化教育,2019(7):46-53.

[14]刘邦奇,张金霞,许佳慧,等. 智能技术赋能因材施教:技术框架、行业特点及趋势——基于智能教育行业发展实证数据的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1(2):70-77.

[15]陈改荣,徐绍红,刘兴友,等.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化工,2021,38(10):63-65.

[16]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

[17]金梦洁,段继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创新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10):166-168.

[18]郭华. “教与学永远统一”再认识——教学认识论的视角[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1):75-83.

[19]邢大宁,初良勇,胡美丽. 金课理念下“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生态构建[J]. 集美大学学报,2021,22(1):77-83.

[20]霍宝锋,刘伟华. 物流专业教育:智慧物流新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22(4):25-31.

[21]王述云. 大数据背景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 物流科技,2021(1):183-185.

[22]谢正忠,吴刚,李爽爽,等. “区块链+物流教育”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新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21(4):180-182.

[23]张园园,孙兆统,余沛东,等. 基于沉浸式虚拟仿真的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物流科技,2021(10):166-168.

[24]李忠萍,刘宏伟,汪传雷,等.新文科背景下一流本科專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22,41(1):142-146.

[25]毛敏,王坤,牟能冶,等. 物流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物流技术,2022,41(5):139-143.

[26]王任祥.“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2):94-99.

[27]伍大清,张伟华.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改革——以《现代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2020(19):136-138,142.

Seminar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Major

Curriculu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ents Aptitude

ZHAO Lin-d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Deliberativ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advantageous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which is benefited from the teachers careful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course teaching, as well as meticulous design of discussion problem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discussion materia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jor, the deliberative design methods of logistics major courses based on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virtual class are proposed. The aims of the paper ar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in accordance of students aptitude of logistics major courses, and to cultivate logistics innovation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logistics industry.

Keyword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cenario creation; problem orientation; virtual class; deliberative teaching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物流类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021100040)”;全国高校物流教改教研培育课题“基于比較优势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一流专业建设的理论思考(JZW2023190)”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