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群
摘要: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回目中,作者喜好用一字评人或巧用代称来精准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渗透出对人物鲜明的情感倾向。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回目,梳理评字和代称;带领学生品读评字和代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让学生区别重复的评字,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回目为抓手,准确把握书中人物的鲜明特质,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关键词:《红楼梦》;回目;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实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在学习目标和内容方面,新课标提出学生应学会“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专门编排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单元,如必修下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单元。其中“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学习任务之一。但《红楼梦》一书篇幅较长、情节复杂、人物较多、间杂诗文,学生阅读时很难有效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更谈不上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体会作品的魅力了。回目是古典小说中的奇特“景观”,其中的评字和代称是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的窗口。在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挖掘回目的教学功效,引导学生从回目入手,感悟人物形象的特质,提高学生古典名著阅读的效率,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阅读回目,梳理评字和代称
我国古典小说主要采用章回体的形式,每一回的回目就如同这一章节的眼睛,起着提纲挈领、概括情节的重要作用。《红楼梦》更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前,可先给学生列出其中的三组具体回目: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12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14回“林如海捐官扬州城 賈宝玉路谒北静王”。带领学生感受回目特有的规律即对仗,表现为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事件对事件。学生通过回目可了解每一章节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找出在人物名字前采用一个字评价人物和巧用代称代指人物的回目。通过梳理,会发现作者用一字评价人物和巧用代称的回目共有12处:
袭人:“贤袭人”(第21回)
平儿:“俏平儿”(第21回)(第52回)
晴雯:“勇晴雯”(第52回)
贾探春:“敏探春”(第56回)
薛宝钗:“时宝钗”(第56回)
紫鹃:“慧紫鹃”(第57回)
薛姨妈:“慈姨妈”(第57回)
史湘云:“憨湘云”(第62回)
香菱:“呆香菱”(第62回)“美香菱”(第80回)
王熙凤:“酸凤姐”(第68回)
在人物别称前加评字的共有23处:
袭人:“花解语”(第19回)
晴雯:“俏丫环”(第77回)
薛宝钗:“蘅芜君”(第42回)
香菱:“薄命女”(第4回)“慕雅女”(第48回)
林黛玉:“痴情女”(第29回)“林潇湘”(第38回)“潇湘子”(第42回)“幽淑女”(第64回)
贾宝玉:“情哥哥”(第39回)“莽玉”(第57回)“痴公子”(第78回)
柳湘莲:“冷郎君”(第47回)“冷二郎”(第66回)
薛蟠:“呆霸王”(第47回)“滥情人”(第48回)
贾琏:“浪荡子”(第64回)
尤三姐:“情小妹”(第64回)
尤二姐:“苦尤娘”(第68回)
傻大姐:“痴丫头”(第73回)
贾迎春:“懦小姐”(第73回)
芳官:“美优伶”(第77回)
贾政:“老学士”(第78回)
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在众多人物名字前加一个评字或巧用代称进行代指,“回目中的形容词是对人物特征的揭示”,从回目中可以发现,这些评字都是单音节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在回目标题中被独立使用,前后对仗、音律和谐,增强了回目叙事的丰富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堪称回目的点睛之笔。正如俞平伯先生在论及《红楼梦》的回目时所说:“即以回目言之,笔墨寥寥每含深意,其暗示读者正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也,岂仅综括事实已耶!”学生熟悉回目的评字和代称后会对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有大致的认知,为进一步欣赏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二、品读评字和代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学者孙逊认为“回目就是炼字的艺术”,在古典小说中作者常给“回目”的人物安排一个精炼适当的评字或代称,体现出作者高超的炼字功夫。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解读《红楼梦》回目中的评字或代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学生再阅读相关文本时,会对人物的理解和欣赏更加立体全面,以此体会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一字评人
在《红楼梦》中,作者常用一些如敏、勇、时、冷、呆等似褒似贬的形容词来修饰人物,这些字眼精准地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塑造人物方面起着一锤定音的效果。以“俏平儿”为例。“俏”是形容人的容貌美丽、俊俏,作者用“俏”来形容平儿,说明平儿的美貌在贾府中是非常出众的。但是细读第21回和第52回后会发现平儿的“俏”不仅体现在容貌上,还体现在她的性情上。平儿是贾琏的通房丫头,被分配跟着凤姐生活,面对脾气和手段凶猛如虎的凤姐,她懂得生存之道。第21回,平儿巧妙地帮助贾琏遮盖了偷情的证据;第52回,平儿知道探春生性敏感又顾及宝玉的面子,没有揭发坠儿偷镯一事。平儿的生存之道是顾全大局,不是绝对的利己主义,与凤姐的心狠手辣相比,平儿多了一丝温暖。再看“勇晴雯”。“勇”指人勇敢、有胆量,以“勇”著称的晴雯,心性高傲,性格刚烈不屈。是什么让一个身份低贱的丫鬟如此率性张扬?细读相关回目原文可以发现,晴雯针线活儿尤好,曾在病中为宝玉缝补雀金裘。因受贾母喜爱,被赐给宝玉当贴身丫环,宝玉对她极好,使她养成了咄咄逼人的性格,常常对其他丫鬟嗤之以鼻。这种性格展现出晴雯不懂为人处事的行事风格,但也是晴雯形象的独特性所在。
《红楼梦》第56回中关于宝钗的一字评,有三种版本:一为“贤宝钗”(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一为“识宝钗”(戚蓼生序本、蒙古王府本);一为“时宝钗”(己卯本、庚辰本)。宝钗的“贤”体现在她生日宴会上特意给喜好甜食的贾母准备甜食,金钏儿跳井自杀后贴心安慰王夫人,给娇弱多病的黛玉准备燕窝,见机劝导宝玉专心学业、走仕途道路等方面。“识”源自《孟子》“孔子,圣之时者”,意为能看清形势,用行舍藏。“识”体现在宝钗识大体,处处周全,受人喜爱。第56回,在探春提出改革大观园的管理方案后,宝钗也只是借机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即对园中没有承包园子的仆人予以小惠。“识”字表现出宝钗识己、识势、识人的性格特点。而“时”更多展现的是宝钗的智慧和仁德。第55回王熙凤说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可以看出她在贾府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虽然是少言寡语的态度,但面对贾府的痼疾,又能借机警戒下人切勿喝酒赌钱。宝钗既贤惠、识时务,又审时度势,在贾府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时”的评价。用“时”字来评价宝钗,没有将人物形象一语定性,体现了作者对宝钗不褒不贬的复杂态度。作者将人物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閱读相关文本,思考哪个版本的评字最贴合人物形象,品析宝钗的多面形象特征,感受作者叙述的独特意蕴。
(二)巧用代称
除了一字评人,作者在回目中还广泛使用代称代指某一人物。如“痴情女”“慕雅女”“村姥姥”“母蝗虫”“美优伶”等,这些代称都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暗示了作者对人物或褒或贬的态度。作者对同一个人物也会有多个代称。如贾宝玉,“情哥哥”“莽玉”“痴公子”;林黛玉,“痴情女”“林潇湘”“潇湘子”“幽淑女”;香菱,“薄命女”“慕雅女”等。可以看出《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描写不是模式化的,所写的人物也并非扁平的,而是展现出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如鲁迅先生评《红楼梦》时所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学生可以探究同一人物的不同代称,体会人物复杂的形象特点,感悟作者对人物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态度。
三、区别重复评字,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细读回目发现,在不同的人物或代称前出现了重复的评字。如“呆香菱”和“呆霸王”,作者同用一个“呆”字,表达的感情色彩却不同,一褒,一贬。在《红楼梦》中香菱从小便被拐卖,没有受过正规礼俗的教育,有的只是伺候人的本事。她从破落的富家小姐变成了薛蟠的妾室,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她的“呆”,“呆”在心地善良、纯真无邪、不谙世事。“呆霸王”薛蟠则不同,他行事霸道,不守家业,对柳湘莲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对其百般讨好,柳湘莲对他却不理不睬,最后沦落到被毒打的下场。用“呆”来评价薛蟠是凸显他的愚蠢和傻气。两个“呆”字互相对照,体现出香菱和薛蟠二人形象的差异。
除了“呆”字之外,还有“痴”。“痴情女”“痴公子”“痴丫头”。前两个“痴”分别指黛玉和宝玉,后一个“痴”是指傻大姐,傻大姐的“痴”用的是“痴”字的本义。“痴”的本义为不聪明、迟钝之意。细读原文会发现,傻大姐低智,不通诗书,毫无礼教规矩,傻大姐的“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愚痴”。对宝玉、黛玉而言,二人情投意合,相互思念,都是“痴情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情痴”。作者同时用“痴”来形容黛玉、宝玉和傻大姐,深意却不同,傻大姐的“痴”体现的是生理上的“痴”,而宝玉和黛玉的“痴”则体现在思想和性情上,三人同样用“痴”字,却使宝玉、黛玉二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从回目的评字中发现相同点,再去辨析所表达的不同意味,可以进一步体悟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艺术匠心,提升阅读思辨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可引导学生以回目为抓手,学生梳理相关评字和代称并深入研读,进而体会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法可以灵活运用到其他古典小说的阅读中,以此打开阅读古典名著的妙门,使古典小说的整本书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