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笔录》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分析

2023-10-05 23:32:02阚蓉
河北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齐奥文类克莱

阚蓉

(中国海洋大学)

法国当代作家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1940 —)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勒克莱齐奥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对其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勒克莱齐奥小说研究》对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研究,分析其创作思想和诗学构建,探讨了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人物、空间、风景 ;从城市、自然、流浪、目光、女性等角度对勒克莱齐奥的一部或多部作品进行主题研究;对勒克莱齐奥与尤文·约翰逊、三毛、老舍等作家的对比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刘海清等学者开始关注勒克莱齐奥对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贡献,但多为整体作品层面的分析,且有待进一步深入。《诉讼笔录》以反传统、反体裁的独特叙事获得1963年法国勒诺多文学奖,这与五、六十年代西方兴起的解构与颠覆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相契合。目前国内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较为传统,侧重于分析人物形象、解读生态、逃离、流浪等主题,为此,本论文拟以该小说为例,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中拼贴、戏仿、文类混用等叙事策略,以展示勒克莱齐奥对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挖掘蕴含的后现代创作态度。

一、拼贴

立体派画家所使用的拼贴画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家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60年代,拼贴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在后现代小说中流行。小说中的拼贴是指将图画、歌词、报纸版面、文章节选、他人语录等“现成物”材料插入到小说中。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由文字构成的独立叙述单位”即有符号隔开的、没有时序及因果关系的段落也可以被看作一种拼贴。

《诉讼笔录》中的拼贴广泛且丰富,涉及到图画、歌词、诗句、报纸版面、化学方程式、注册表、书籍节选等多种类型。具体而言,R章中出现了由单词和字母组成的十字形图画拼贴。小说中歌词拼贴出现了四次,分别是关于上帝之爱的赞歌、男女之爱的情歌、流行音乐歌曲《红河》(Red River Rock)和战歌《萨里玛莱丝》(Sari Mares)。这些歌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当时法国青年群体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宗教信仰、爱情、流行文化和阿尔及利亚战争。以《红河》为例:这首歌来自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在欧洲大受欢迎的美国器乐摇滚乐队Johnny and the Hurricanes。歌词拼贴出现在D章:亚当在酒吧里听到了这首歌,体现了流行音乐文化在以勒克莱齐奥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小说中出现了三次诗歌拼贴,分别出自英国诗人弗朗西斯·汤普森(Francis Thompson)的《天国》(In No Strange Land),法国诗人弗朗索瓦·维庸(François Villon)关于死亡的诗歌(Mort,j’appelle de ta rigueur),以及一位无名作者的诗歌。这些诗歌拼贴的出现既与宗教、死亡、人际关系构建等主题相关的上下文相契合,又给予读者自由想象和积极参与的空间。

《诉讼笔录》中也使用了报纸报道的拼贴。P章结尾有题为《本·贝拉在奥兰受到热烈而隆重的欢迎:“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统一党”》和《科西嘉岛之谜》的真实新闻。在这两篇报道之间是题为《一狂人在卡洛斯被捕》的新闻,这则报道给出了小说前文未提及的亚当个人经历,对亚当与米歇尔的关系提供新的解释。现实世界和小说世界的并置,一方面体现了勒克莱齐奥对“作家想成为见证者”主张的践行,另一方面使读者认识到叙事的不确定性以及虚构和现实交织的游戏性。此外,小说中还有关于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个人信息登记表、题为《牙买加的一次飓风》的书籍内容等材料的拼贴。以书籍节选为例,勒克莱齐奥并没有介绍这本书,而是让我们直接看到亚当随机打开一本书,书的页面在出版时印在小说中,就像照片一样。至于段落拼贴,N章是典型代表:这一章有9个独立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是发生在房间、海边、咖啡馆等不同时空,或是主人公亚当的心理活动。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空行隔开,打破了线性叙事结构,给读者以思考空间,因此这一章可以看作一幅拼贴画。

拼贴产生的碎片化效果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经历的迥异和生活的不确定性。拼贴的运用消解了传统叙事的连贯性,体现了后现代小说创作“离开中心”的原则。这并不是意使读者在阅读中迷失方向,而是作者以“可视化的分裂文本”提醒读者世界并没有统一面貌,从而激发读者积极参与的意识。同时,拼贴强调了后现代写作的游戏性和文本的虚构性:基于一种断裂的时空视野,拼贴所用的材料只是语言游戏的符号,重要的是将不同物体组合在一起以创建一个新物体,而无需过度研究它们的意义。因此,拼贴促进了文本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提供读者更多理解作品的空间。

二、戏仿

文学中的“戏仿”一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含义主要为模仿。自文艺复兴以来,这个术语具有了滑稽之义,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戏仿作品被视为滑稽讽刺、甚至是低劣的文学形式。由此,可以发现模仿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互文性和戏谑性。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者强调戏仿的互文性,并将其看作是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形式。后现代主义者丰富和实践这个叙事策略。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者的戏仿,“不仅仅是对过去小说的某些次要因素以及风格的模仿和强调,而是对传统小说的滑稽性模仿,而创造一种新的话语可能性,达到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解构与颠覆”。例如,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认为戏仿是带有批判距离的重复,它能从相似性性的核心表现反讽性的差异。戏仿作为后现代叙事策略,主要可分为三类:1)对文学经典作品风格和叙事技巧的戏仿。2)对经典作品主题和内容的戏仿。3)对历史或宗教相关的事件和人物的戏仿。《诉讼笔录》主要体现了对宗教人物和宗教事件的戏仿,勒克莱齐奥通过对亚当和耶稣基督的戏仿,表达了对城市生活和工业社会的批评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

《诉讼笔录》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名叫亚当·波洛,这是对《创世记》中第一个人类亚当的戏仿。正如柳鸣九在《诉讼笔录》中文译本的后记分析中指出:“勒克莱齐奥在小说首章就指出他的主人公叫亚当,而且重复了一次。一开始就叫伊甸园中那个人祖的名字,明确了他的意向,他要写的是人,是大写的人,是人的象征。”《创世记》讲述了最初的人类亚当与夏娃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里,直到他们尝了分辨善恶树上的禁果,随后被上帝赶出伊甸园的故事。亚当的放逐意味着人类进入社会的原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耕种田地、丰富知识、发展文明,逐渐占据了其他物种难以比肩的优势地位,最终建立了一个理性有序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必须尊重规则,享受有限的自由。然而,《诉讼笔录》中的亚当有知识和理性,深谙现代文明,却在现代社会中流浪,寻求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

这正是将地球丢弃给白蚁的时刻。正是逆向而逃,一步步回到往昔之中的时刻。人们沉浸在孩童时代在黄昏时分感受到的那份恐惧之中,犹如身陷圈套;[…]接着,来临的将是摇篮时代,人们因渺小,因愤怒而窒息,憋死在襁褓之中。然而,这不值一提。因为还必须走得更远,退回到血与脓中,退回到母亲的腹内,手脚盘成蛋形,脑袋倚靠着橡皮莫,陷于睡梦中,那幽暗的梦境,充斥着奇怪的世间梦魇。

更准确地说,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亚当想要找到的,不是《创世记》中伊甸园般的世界,而是一个自我消解的世界,这样才能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达到自由和自然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作家以游戏、讽刺的方式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经典化作品,既促进了文学创作,也通过解构传统作品为阅读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新的乐趣。这种叙事策略使读者在阅读《诉讼笔录》的过程中认识到文本理解的多样可能,发掘戏仿创作的时代性,在主动思考中体会传统和后现代的融合。

三、文类混用

文类混用意味着作家超越已有体裁的概念,进行有意识地模糊和混合。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文类混用出现已久,但它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更为常见,正如安斯加尔·纽宁(Ansgar Nünning)所说:“模糊文类特征乃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点”。对于后现代主义作家来说,文类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换句话说,某一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所遵循的创作惯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就带来了文类的多样性,以及对一部后现代小说贴上某一种文类标签的不确定性。

胡全生认为,文学体裁的混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大文类(archgenre)混用,即诗歌、戏剧、小说之间的混用。2)亚文类(subgenre)混用,指同一文学文类下的亚文类间的混用。3)大小文类混用,即一部作品中同时存在大的文类和小的文类混用。《诉讼笔录》中突出体现了第二种情况。

小说中A章出现了三封亚当写给米歇尔的信,I章由两人之间一问一答的书信沟通构成,这些通信表现了亚当孤僻的性格和脆弱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想起了情感小说。以I章开头为例:

我亲爱的米歇尔:

我多么希望你近日上这儿来,上这屋子里来。自从上次咱们在山下沿着海角一起奔跑之后,你还记得吧,我一直没有见到你的面。我消磨时光,什么事都做,真滑稽;也许是因为天气太热,我才自问这夏季是否总有一天会结束。

[…]

我为找到这座房子而高兴,我终于可以安安静静过日子了,尽管我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我每日那二十四个小时。画二十四个小时的树,不说一句话,我置身于由我自己选择的连环画中。

亚当通过这些书信向米歇尔表达自己微妙细腻的想法,诉说自己的精神感受,回忆他与米歇尔在房子里或海边度过的时光,讲述生活中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情感小说的特征。

小说中对大海、田野等环境景观的详细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自然小说的痕迹。以F章开头为例:

烈日炎炎,天上没有一丝云彩;酷热中,田野在渐渐收缩;有的地方,地面裂开了口子;野草烤得枯黄,脏乎乎的,沙砾蜷缩在一个个墙洞里,树木在尘埃的重压下弯了腰。

这一段通过对天空、大地、植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炎热夏日的田野景象。

同时,《诉讼笔录》中亚当和前来诊断精神状况的医生们之间的对话,太阳、树木、水滴可以说话的花园的故事等内容体现了哲学小说的意蕴:勒克莱齐奥表达了自己对死亡、时间、沉默、异化等话题的观点。此外,亚当的自我选择使《诉讼笔录》具有成长小说的影子,小说中诸多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心理小说的影子。

由此可见,很难将《诉讼笔录》置于某一种小说叙事文类之中。文类混用抹去了不同小说之间的明确界限,避免了固定甚至刻板的结构呈现,更意味着对小说世界多元化的接受,彰显了后现代主义者“一切都行”的主张。正如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说:“语言就像一个游戏,其意义首先在于乐趣。它没有普遍合理的规则,一种规则的合理性并不能说明另一个规则的不合理性。它的规则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对象,只能由参与者共同约定和遵守。由此,《诉讼笔录》中对文类混用这一后现代叙事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构建文本的不确定性,进而促进读者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文学、现实世界的认识。

四、结语

《诉讼笔录》中,形式丰富的拼贴打断叙事进程,戏仿以滑稽讽刺的意味表现文本互文性,文类混用避免了刻板的呈现结构。这三种后现代叙事策略的有机融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思考空间,进而得以体味其蕴含的后现代文学语言游戏和实验写作主张。同时,小说将人物的个人经历与真实的历史片段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对消费社会的警惕,以及同时代法国青年对社会的担忧和人的异化的抵抗。由此,对《诉讼笔录》的后现代叙事策略进行分析,既是对理解勒克莱齐奥创作思想的有益尝试,也是对当前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丰富。

猜你喜欢
齐奥文类克莱
Cardinali lives without electricity卡尔迪纳利的无电生活
漫画
读书(2022年8期)2022-05-30 20:38:20
自己的选择
意料之外的结果
袁说友《成都文类》研究综述
现代语文(2015年25期)2015-08-15 00:46:19
契接古今中外的理论辨析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类混用
当代文学中文类焦虑与纾解研究
文艺评论(2014年3期)2014-09-29 11:42:37
“看不见”的桃花源——浅析勒·克莱齐奥《看不见的大陆》
破茧而出、羽化成蝶——论勒·克莱齐奥《寻金者》对通往乌托邦之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