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设限的人生同样深刻又精彩

2023-10-03 14:55张亚凌
关键词:褥子健全人局限

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热爱田径运动,却在21岁正年轻时,突发疾病。史铁生喜欢运动的身躯被永远固定在了轮椅上,直到2010年去世。

是源于热爱运动,身体无法实现就寄希望于思想?毕竟文字就是思想的运动。是基于热爱生活,即便生活摆出种种磨难,仍以热爱回应?

喜欢阅读史铁生的作品,除了思想的深刻,更喜欢的是作品中流淌着的温情与爱。阅读那一部部作品,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精神洗礼——他一贯坚持自由、真诚、纯粹的心灵写作。

爱,不仅是史铁生贯穿始终的写作主题,更是他人格的真实底色。他对爱的敏感又乐于付出,对他人慈悲、对苦难超脱的态度,让读者内心温暖并得到鼓舞。即便在生命的终点,深度昏迷的他以超强的毅力维持有力的心跳,只为顺利完成遗体捐赠,这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爱的表达。

我们可以从史铁生的作品里汲取些什么呢?

1.对人生的态度:正确面对挫折磨难,放过自己与生活,在理性中依然保持热爱。“病隙”也能出佳作,命若琴弦也要弹出生命最强音。

2.对写作的态度:真诚,坦然。写作既是对自己的养护,更是与生活的深度对话。

3.对文字的疼爱:不论是抒发情感还是思索追问,文字清澈透亮,主题积极向上。于他,爱成就永恒、消除隔阂、抵抗孤独。

同学们,请跟着史铁生,用文字塑造阳光心态、康健灵魂。

【热点美文】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史铁生

各位盲童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也是个残疾人。我的腿从21岁那年就开始不能走路了。到现在,我坐着轮椅又已经度过了21年。残疾送给我们的困苦和磨难,我们都心里有数,所以不必说了。(真诚、真实地讲述自己,一下就拉近了与盲童朋友的距离——贴心更容易让对方感同身受。)以后,毫无疑问,残疾还会一如既往地送给我们困苦和磨难,对此,我们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想,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算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不以虚情假意的语言来粉饰生活,不遮不挡地直面残忍的现实,而后打出心理底牌作为强大的后盾:内心是健康的,无翅也能飞过难关;内心是明朗的,抬头就少了阴霾。)

譬如说,我们是朋友,但并不因为我们都是残疾人我们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实都是我们的朋友,一切人都应该是朋友。(强调“朋友”不是同病相怜,撇开彼此的成见,人与人都应该是朋友。)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对“残疾”的解释充满智慧与爱,让文字实现了认识里的对等,让盲童们不再绝望。)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樣。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我们残疾人最渴望的,是与健全人平等。那怎么办呢?我想,平等不是可以吃或者可以穿的身外之物,它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你有了,你就不用别人送给你。你没有,别人也无法送给你。(平等是争取来的,平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甘的崛起,是自我救赎后的肯定,是美好言行生成的灿烂。)怎么才能有呢?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而然就会来了。就是说,我们不要因为身有残疾而有任何特殊感,我们除了比别人少两条腿或者少一双眼睛之外,除了比别人多一辆轮椅或者多一根盲杖之外,再也不比别人少什么和多什么,再也没有什么特殊于别人的地方。我们不因为残疾而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对“残疾”解读得很客观,对“残疾”的态度极为理性,这正是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应该具有的认识,如此,才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如果我们干得好,别人称赞我们,那仅仅是因为我们干得好,而不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有了被称赞的优势。我们靠货真价实的工作赢得光荣。

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尊,不意味着拒绝别人的好意。只想帮助别人而一概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不是强者,那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残疾。(过于自尊,只想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自己,同时又拒绝别人友好的帮助,也是一种“残疾”。)因为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既不能忘记残疾朋友,又应该努力走出残疾人的小圈子,怀着博大的爱心,自由自在地走进全世界。这是克服残疾、超越局限的最要紧的一步。

【美文赏析】

命若琴弦,也要弹出自己的最强音

读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随笔,似乎不是看文字,而是聆听一种声音:那声音不急不躁,听着就是滋养,不论你处于多么糟糕的境地,都会释然。那话语里没有技巧,只有真诚;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是谈心。

读书其实是读生活,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人生阅历与态度来比对自己、调整自己,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生活。身处逆境的读者品读史铁生先生的作品,重在汲取思想的营养,强劲精神风骨。

史铁生先生用行动与文字,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与写作的最好态度:真心、真情、真态度。同学们,提起笔,一定要记住:真,衍生美、成就好。

【热点美文】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挨地的那面经常是湿漉漉的。只要有一丁点儿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

对我来说,下雪天是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铺进去,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节选自张亚凌《遗失的寒冷》,有删改)

【学生范文】

我的孤独

王笃行

我常忆及那伴我至今的孤独,它滋生在我还年幼的日子,常以不同形式出现,却一直不曾离我而去。

我妈妈是老师,记忆里她总带毕业班。难得的星期天,却是毕业班补课的日子。她没有时间照顾我,又放心不下,于是便让我待在书店里看书。每天一块钱,她想用文字来打退我的孤独。

但,似乎并不见效。偌大的书店,确实有很多很多的书,只是我没有她期盼中那么高的情趣,可以一个人在书店里放飞自己的想象。我还小,三四歲的样子,我需要的是和同龄孩子一起玩,无论捉迷藏抑或是丢沙包,都会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而不是木然地看一排又一排的书脊。

我常常是费尽全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抽出一本书,坐下,翻阅。我不知过了多久,但知道自己累了或是厌了。可天色尚早,我是傍晚才能回家的。通常,妈妈给我准备好面包、水,从早晨到傍晚,我只能一直待在书店。

于是,我换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看,周围看书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终于书店快关门了,妈妈也来接我了。我会激动得扑上去喊一声“妈——”,因为我一天都没有说话了。

现在想来,妈妈那时或许是为了让我摆脱一个人在家的不安与孤独,热衷于读书的她能想到的最好归处是去书店看书。可是对于我这么小的孩子来说,一整天,真的是一整天啊,一言不发,换一本又一本的书,送走一批又一批来看书的人,这才是我最大的孤独哇!

从小,我就把我的想法都封了起来,然后吸收书中别人的思想,却从不张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这大概就是如今的我为什么如此喜欢与朋友在一起的原因吧,因为惧怕孤独。

妈妈总是对我说,人要学会孤独。她语重心长,并对我常去找朋友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是童年的阴影根深蒂固,还是我真的不会独处?我只知道独处时,特别是做完了什么事情时,心里常会猛地一沉,深感孤独,却又不知这孤独因何而来。

我总会拿起一个布玩偶,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说不同的腔调,便觉得心里又轻松了。这,也是因为生活里常伴我的只有孤独吧,只是,它们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当我有事做时,便不会孤独,可儿时在书店,明明有看不完的书,为什么还会孤独?或许是腻了、烦了,已无法再静心去读了,孤独便乘机注满了我的心。

我知道这孤独无法摆脱,它随时会来,但我得学会尽可能地把它挡在心外,而不是创造一个虚拟的朋友来试图驱赶它。

或许,多年后,我回望今天,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慨叹:我那时是多么孤独哇!

评语 文章语言细腻,描写富有画面感,感情真切,易于触动读者心弦。对一个孩子来说,将孤独写得如此具体又形象,若非真经历无法实现。当能还原细节时,已是走出孤独、走向强大之时。

猜你喜欢
褥子健全人局限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盲人和健全人的故事
那一套与另一套
那一套与另一套
一枚硬币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推拿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