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县第二中学 邓 健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工作进展缓慢,存在理论化明显、教学重复性和单一性较强等问题,给学生的思想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在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思政一体化理论被推出,成为教师新的指导理念,帮助教师清晰了课堂教学的调整方向和前行方向。要想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作用,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一体化理念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本文从思政一体化内涵的解读和思政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对思政一体化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一体化的提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调整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实现思政一体化的有效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以功能定位的整体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内容供给的层次性、方法选择的适切性等要求为评判标准,逐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强调对学生德育意识的渗透。
思政一体化的根本是德育一体化,强调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教育阶段围绕学生德育这一中心内容进行工作层面的协同配合,目的在于以多方力量共同助力学生德育意识的形成,培育具备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优质人才。为了让思政一体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作用,需要着重凸显整体性和统一性,兼备对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设计、对学生素质一体化的培养以及对校内外资源一体化的整合,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的灵活应用促进思政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升,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思政一体化理念的落实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强调不同力量之间通力合作,纵向强调教师对思政一体化主要要求的精准把握。在践行思政一体化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政一体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利用课程内容框架结构的构建和知识内容的应用迁移,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保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方向不变,实现思政工作的高效推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清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保持对国家政策、教育行业改革情况等的关注度,强调思政一体化理念落实工作的时代性与发展性。
功能定位的整体性是思政一体化的重要要求之一,强调不同学段思政课程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明确,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人,以培育人、推动人才全面发展为己任展开教学工作。面对这一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工作做出调整优化,让教学工作的推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进而实现教学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不同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基于主观想法的设定,而是根据整体化的思政课教学进行目标设定。这要求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在落实思政一体化教学时坚持目标指向的针对性,围绕整体目标展开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的向心性,促使整体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思政课具备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呈现层次化的排列方式。在落实思政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供给的层次性,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和调整教学工作,让学生实现德育思想的不断发展,同时确保思政一体化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托,在逐步推进思政一体化工作时,教师要坚持方法选择的适切性,根据当前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选择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助力作用,以保证思政一体化根本任务的达成。
思政一体化理念的落实与教师的专业性息息相关,唯有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才能在精准把握思政一体化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思政工作,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加强对学生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为此,在以思政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效课堂时,要注重教师研训的一体化,强调对教师能力的训练,建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育工作训练制度,帮助教师清晰思政一体化理念的底层逻辑与深刻内涵。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教师能力考查机制,逐步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回顾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德育意识养成情况等进行教学反思。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当前社会的教育资源,通过不同的教育平台和教育网站学习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理念,同时了解当前国家的最新政策和社会对教育行业的最新要求,让教学工作具备更强的时代性与发展性,保证教学工作与时代发展的适配度。除此之外,教师要为自己设计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评价表,在表内体现出自身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德育思想发展情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思政一体化落实情况等内容,用于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价,促进自身高效前行。通过教师教研一体化的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学生德育意识的发展提供助力,成功构建高效课堂。
在思政一体化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强调教学目标一体化,从统筹的视角明确学科教学目标,再将这一目标按照学习阶段分割成不同的小目标,让这些目标呈梯度化分布,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状态下形成德育意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思政课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此阶段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以大局意识安排与规划教学工作,让各个教学环节成为最终目标的有效助力,共同助推学生德育思想的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夯实思想基础,进一步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和七年级下册“悄悄变化的我”这两节课的内容都与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关,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主反思意识,强调学生在清晰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快速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发展进步。但两课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调整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学生清晰自己目前的成长状况,并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未来的成长方向。经历一段时间的成长后,在教学“悄悄变化的我”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学生能够精准分析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变化,清晰自己的成长情况和不足的地方,基于成长情况和自身问题制定阶段性的成长计划。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但又基于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了梯度化上升,强调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有效落实了思政一体化理念,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时,帮助学生解答内心的疑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牢固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通常存在一定的潜在联系,在逐步推进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这些潜在联系,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精准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促使学科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加强学生德育意识的助力作用。为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实现思政一体化的落实,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深入挖掘知识内容,综合考量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架构整合化教学内容,削弱不同阶段知识之间的割裂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深度理解知识的前提下接受德育思想的熏陶。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引出学生已经学过的“法律保障生活”知识内容作为铺垫,带领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法律为人民生活提供的保障,进一步认识到法律之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再进行“法不可违”知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具备法律保障生活的意识后快速清晰法不可违的深层内涵。学生在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成长,会对旧知识产生更多新的感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接收、理解新知识,构建高效课堂。通过教学内容一体化的加强实现整合化教学内容的架构,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助力教师对思政一体化理念的有效落实。
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过程中,最终获得的教学成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不同的知识内容与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情况不同,匹配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只有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才能保证育人目标的达成,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助力。因此,在落实思政一体化理念的进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能力发展情况、德育思想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选择教学方式,并着重强调教学方法的一体化,运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保证学生德育思想的发展效果。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共圆中国梦”为例,两课都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展开教学,更强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趣味性更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共圆中国梦”中,教师再应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展开教学,侧重点则转变为让学生清晰如何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学生风险意识的同时让掌握为国奉献的正确方式和途径。两课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符合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发展需求,有效落实了思政一体化理念,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极大助力。
教学评价是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需要教师着重渗透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内容。在教学评价落实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清晰自身的问题所在、明确自身正确的调整方向,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践行思政一体化理念的情况下,教师要将教学评价列为重点关注内容,强调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创建系统性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得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评价,促使学生以螺旋上升的状态实现德育思想的发展,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
在落实思政一体化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该理念的内涵,清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创建评价体系,从学生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德育意识的形成、知识的储备、知识的理解等方面设置评价内容,落实多元化评价。比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收集学习成果的习惯,让学生自主建立个人档案袋,将每个学期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结束后整理学习成果,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促使学生清晰自身的问题所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解某一知识内容时,引导学生寻找以往已经学过的与当前所学关联性较强的知识,将两个学习阶段进行对比展开教学评价,从而通过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加强实现不同教学阶段的有效衔接,完成对思政一体化的落实,构建高效课堂。
思政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落实让教师更清晰以往教学模式的问题所在,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工作做出针对性调整,实现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助推学生德育意识的形成。在逐步落实思政一体化理念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将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了解、对社会风向转变的掌握等视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增强教学工作的专业性、精准性和时代性,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极具内涵的高效课堂,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