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雯 冯 军 陆 俊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0
《新媒体营销》课程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时间并不长,并非属于传统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其未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课程内容,尤其在近几年互联网电商发展迅猛,行业日新月异,导致课程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的载体也不再是过去的微博、微信,而是向着更广泛的短视频、直播发展。这样的行业特点对于课程的开设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同时,面对国家提出的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也对课程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高度。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每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1]。基于内涵建设的要求,职业教育大环境以及电商专业的专业特色,本文对“三教”改革进行了新的解读。1.重塑师资,对标岗位群新需求,建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要注重教师的跨界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行业适应能力。2.重构教材,课程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点融合的课程标准,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典型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强调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中,实现岗课赛证有机融通。3.创新教法,利用移动互联网,重构教学组织方式。用好用活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现实、视频辅助、实例讲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行业岗位的直观感受。用好项目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到以体验为中心,从而增强学生体验效果;用好情境体验式教学,开展各种企业工作模拟,进行现场仿真教学,增加学生沉浸式体验;用好新型模块化教学,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新方式[2]。
《新媒体营销》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内容比较前沿,除了涉及原有的互联网营销渠道,如网站营销、搜索引擎营销、邮件营销、论坛营销等传统互联网营销工具外,还涉及新型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如微博营销、博客营销、微信营销、社群营销、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尤其是近年手机5G 技术的加持,加上后疫情时代的“传统行业+直播”的商业模式的推广,资金和人才都涌入这个行业,产生了一大批的网红经济效应。
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就像硬币的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新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都在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面对国家大事,充分发挥了他的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例如,在冬奥会期间,担任了很好的爱国舆论导向作用,让更多的青年人看到了更多正能量的输出[3]。但同时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海量信息采集和传播过程中,对信息来源的把关和审核出现明显的缺失,导致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降低。一些低俗娱乐信息和快餐信息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功利性。
经济的转型离不开内涵式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同样也离不开内涵式发展。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可以把他理解为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结构不仅仅是围绕把知识点和技能教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科学的组织课程的内容,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职业的道德、操守,正确的价值取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清所处的环境,了解知识的结构,明白国家对行业的发展需求。除此以外,学生能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受限
职业类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在外力或自身动力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专业新手到专业教师甚至专业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的终身学习,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迭代,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作为教师,站在知识更新和创新的发源地,一方面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培训,更新现有的学科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教师更应该做直接的专业实践者,通过专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其次,教师不仅要拓展教学专业知识,更要强化专业授课能力。通过授课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把教学专业理论升华为教学专业能力。新媒体的很多理论和实践是需要建立在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高校的专职老师会存在实践能力不足,技能提升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问题,而如果从企业招聘相关专家,又会存在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即所谓的自己会,却不会教的问题。因此,外聘教师只能解一时之渴,作为高校要让专业发展,必须从自身的教师队伍入手,打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壁垒。
2.教材的规范性和时效性的权衡
与中小学的教材相比,职业院校教材具有其独特性:一是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已正式出版的职教类教材有7.4 万多种。二是职业性、专业性强,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联系密切。三是时效性强,需要随着行业、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内容与形式。这些特性都对职业院校的教材审核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精品教材标准及工作规范》,精品教材的成品质量标准包括思想指导性、专业科学性、教学适用性、编校规范性、制作艺术性、资源立体性六项内容在内的标准体系及标准细则。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并要求专业课程教材“强调实用性”“注重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4]。由于近年新媒体电商行业快速的更新迭代,相关教材层出不穷,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短平快”的速成教材,对于好教材的甄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传统教学方法吸引力不强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如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注重知识转移,以“传递—接受”为特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形成重视不够,教学过于程式化、模式化,重规范、轻创新,信息容量小,信息显示形式比较单调、呆板。随着课程实践在课程教学比重的不断加强,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成为教学改革的痛点。
如果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是“面”上的工作,那么每一门课程的建设则是落地生根的“点”上的工作,课程建设要与岗位能力培养、技能竞赛(包括创新创业赛)、“1+X”证书融通育人落到实处。针对新媒体营销改革痛点,引入“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改革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新媒体营销》课程内涵式发展。
课程建设要与岗位能力培养、技能竞赛(包括创新创业赛)、“1+X”证书融通育人落到实处。形成“岗课赛证”相融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岗”是指岗位需求,岗位标准,课程学习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人,通过岗位标准来制定课程标准;“课”是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是最终的落脚点,课程体系要紧扣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要符合岗位流程逻辑;“赛”是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证”是指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通过证书考核评价学习情况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主导的岗位课程竞赛证书融通的课程体系,对接行业岗位需求,按岗定课,按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依托典型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实现岗位与课程的融合;建立了“市-省-国”三阶梯竞赛体系,以竞赛促技能。同时,将比赛项目融入实践项目,将比赛的评价标准融入实践技能的评价标准,实现课程与比赛的融合。建立职业技能证书体系认定标准,将职业技能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将证书评价标准纳入教学评价标准,实现课程证书的融通[5]。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技能。高校之于中小学,最大区别在于上好课、管好学生只是常规性工作,而真正优秀的高校老师还要有深厚的研究功力。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申报是大学老师的必备能力,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所谓名师出高徒更多的是在大学里、企业里。“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改革路径,不仅要求教师能深入企业和行业一线,调研真实岗位的需求,包含知识、能力、素养。对接产业岗位需求,以岗定课。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这样才能指导竞赛和相关考级。开通教师下企业,教师建立工作室的门槛和壁垒,让教师真正深入行业、企业,通过名师、教师团队,教师工作室串联学校和企业的桥梁。
2021 年海澜产业学院成立,标志着与海澜集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形式换代、内容升级。试图构建“双主体育人”新模式,体现在“8 共同”(共同组建产业学院理事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除常规合作工作外重点还要推动“三进”:企业家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主播进工作室。
职业类、技能类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讲授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甚至利用各类竞赛软件,考证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训中练技能,在比赛中提高技能,在考证中检验技能。通过模拟软件,模拟经营,情景假设的方式,把真实的工作场景代入课堂。通过课程资源的建设,数字化、多媒体的加持,让课程变得有趣、丰富且更易理解。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向“双高”院校发力,关键在于狠抓内涵建设,提高内涵建设的途径主要靠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要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三教”的提出是一种提高教育质量的考量诉求,分别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育只有锁定这三个本真要素,并在这三个方面发力用功、做足功课,才会获得质量提升。“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运用到新媒体课程内涵建设,不只是一种哗众取宠、夺人眼球的概念,实际上它回归了课程和教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