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100
目前,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心理、学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1]。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工作人群之一,部分高职学生会因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建设较为薄弱[2]。当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能力遭受打击时,其心理上比较容易出现负面情况。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还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想法,会对他人产生排斥心理,进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其自我处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效果较差[3]。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和相关研究学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均已开设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机制落后、模式单一、内容匮乏等原因,造成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较低。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范围较小,且影响力度较低,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有效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学业和生活中[4]。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效果和心理素质训练。“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以转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5-6],通过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建设能力和心理自信心效果,降低其自卑心理,充分利用其创造力达到自身价值的最高点,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个性化全面有序发展。“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指导高职院校转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指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方式,将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全员育人”是指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员工均需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程育人”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均需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全方位育人”是指在高职院校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中均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过“全员育人”的方式,扩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施教对象[7],能够提早调节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提升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提高其身体和心理状态。利用“全程育人”的时间线,延伸施教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高职院校整个的在校期间内,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调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学业成果[8]。采用“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提供系统性的思考。从高职院校的教师授课、课外宣传、自主学习等方面,加深教学理念的影响效果。“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以人为本”为中心,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意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规划,为高职院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章程制定依据,有助于转变授课理念,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初级的发展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适配过程中,缺乏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人格培养等特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9],从本质上并不能真正影响或改善学生的自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高职院校基础的工作之一,但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上,很少有高职院校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0]。
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主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课程授课情况,所以与其他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模式较为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仅靠课堂讲解和集体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模式趋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属于被动式接受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象。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际课程安排方面过度关注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一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安排,而忽略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其内容较为匮乏,缺少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学校恐惧症、考试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的内容。
通过协同“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校内展板、宣传板等公共展示场所粘贴心理健康教育板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主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动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仅靠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各个教学人员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实现对高职学生的全面身心发展培养。通过组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活动,活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氛围,宣传引导等体系动员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教职工通过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谈话的方式,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紧张心理,为其安排定制化的心理建设内容,提升其自信心[11]。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根据现有的高职院校课程安排体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动员高职院校全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将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核心小组,并且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规划工作,再结合学生干部的意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优化和调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措施,确保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按照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流程进行[12]。以心理辅导为主,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内在学习和生活动力,结合情感教育、人格培养等,维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通过贯彻“全程育人”教育方式,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融入心理健康理念,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方案,以适应当下的高素质、全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需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学业压力等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制定。但是,当前的教育工作主要采用流于形式的方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视了全过程的心理建设重要性,仅仅是当学生发生了心理问题,才开始关注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13]。所以,应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未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开解学生的心理困惑,降低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概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理等,避免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课程授课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活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方式,举办一年一度心理微电影大赛,学生通过课余时间拍摄与自身联系紧密的心理微电影作品,在丰富实践活动的同时引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在每年的9 月1 日开学季,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月的方式,使学生也充分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高职院校内成立心理健康宣传社团,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排练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关的小短剧,充分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接受课业知识,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融入社会实践。
通过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中通过协同调节的范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学思维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个人能力的提升,进而可以提高其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关怀,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活动,避免将师生的联系限制在教学里,拓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全方位的角度,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建设效果,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降低生活中的自卑心理,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从多角度的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改善学生的厌学心理[1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培养健康人格。高职院校教师须充分发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和教育实践所蕴涵的资源,结合各个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心理健康元素科学地嵌入到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实现各个学科与心理健康内容的协同效应,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协同“全员育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贯彻“全程育人”策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落实“全方位育人”措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能力和心理建设成果出发,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支撑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格发展更加多元化,进而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