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博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立足新时代背景观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各种先进技术的渗透,由此形成的“网络育人”模式,既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挑战。而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出发,“管理改革”的动机既源自于网络环境的倒逼作用,也源自于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内生动力,在“双力协同”的推动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创新势在必行[1]。
互联网技术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整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产业、领域、组织机构等也会渗透互联网特征,具体到高校组织机构的“育人职能”上,这正是“网络育人”模式的产生原因。简言之,所谓网络育人就是指“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包含了多个育人实践路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其中之一[2]。
以互联网技术为参照,网络育人的特点主要有三个:1.平台性特点。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育人平台”,这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体、资源、制度等进一步集中,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能的保障。2.互动性特点。互动性是互联网的显著特点,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育人模式下,不仅可以打破管理部门隔阂,消除“管理孤岛”现象,还能及时了解大学生需求、获得大学生反馈,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3.主体性特点。网络育人模式具有开放性,它模糊了高校管理主体、客体的界限,即大学生不单是“被管理对象”,还能够吸收到高校管理体系中来,承担一定的义务、获得一定的权利。这样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直观来看,网络育人模式的基本构成是互联网技术、资源、工具等,借助互联网的种种优势,能够赋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巨大的机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科学化管理的内涵较为丰富,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层面,可以从三个角度解读[3]:首先,网络育人模式下实现了学生管理信息数字化。在网络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所有信息都从纸质表格转化为数字形式,不同管理主体(如辅导员、导师、后勤部门等)可以便捷调取,规避了人工管理过程中的误差可能。其次,网络育人模式下实现了学生管理资源集成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后勤资源、学籍资源等被集中到“线上育人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资源共享程度,可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再次,网络育人模式下实现了学生管理制度统一化。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中,网络育人模式构建强调统一格式、统一标准,这样不同院系、专业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可以采用统一的制度体系,突出公平原则。
基于网络育人“互动性特点”分析,院系通过微博、班级微信公众号、专业课钉钉群等微观沟通媒介,提高了师生互动交流效率,同时降低了管理信息传递成本,从而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化。例如,高校决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或举办党建团建教育活动等,只需要根据管理对象的范围,借助对应的线上育人平台,即可快速部署工作、展开组织活动。
近年来,尽管“以生为本”“人性管理”等理念深入高校教育领域,但在现实维度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高校管理的物质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高度依赖各个部门、各种制度,由此形成的种种隔阂,造成高校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始终处于不平等、不对称的地位[4]。网络育人模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高校管理的物质基础形态,例如“师生沟通”层面,教师作为管理主体征求学生的意见,不再通过“在场沟通”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介提出意见、质疑、建议等,基于互联网交流的“不记名”特点,很好地消除了部分学生不敢说、不愿说的现象。换言之,网络育人模式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包容、开放的师生互动途径,帮助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需求、倾听学生心声、缩短师生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践行“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
关于网络育人模式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差异划分,主要涉及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主体和学生自身。
从宏观角度看,网络育人模式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它代表了一所高校全部管理职能与价值的“总和”,即通过互联网的融合机制,将高校内部所有管理部门、资源等整合起来,实现“共同育人”的效果。这就意味着,整个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将被颠覆,再重构一套符合自身的网络育人模式,就表明需要大规模资金、人员、技术等投入。同时,随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颠覆,相关要素也需要进行考量,如高校内部食堂部门、图书馆部门、安保部门、宿舍部门等,它们的职能都要纳入到网络育人模式之下,这就涉及各部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主体等重新设置,尤其要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以更适应“00 后”学子的思想和心理等特征。
从中观角度看,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实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如有的高校将网络育人模式融入“智慧高校系统”中,所有的管理活动都通过“智慧高校系统”来完成。然而,从高校学生管理主体角度出发,并非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驾驭。例如,传统高校宿舍管理员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主要通过人工巡视、临时抽查、定期检修等方法,但这样无法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实时分析,也无法及时定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基于网络育人模式,将学生宿舍的电力系统纳入监控范围,同时在走廊、盥洗处、大厅等公共区域安装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抽烟、使用明火等现象,这样预防火灾的效果大幅度提升。基于此,网络育人模式倒逼学生管理主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否则即便再先进、再完善的网络育人模式,也无法发挥应有效能。
在网络育人模式下,高度开放的管理环境及允许学生参与管理的宽容方式,也会对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是因为,网络育人模式默认高校大学生具有自律、自控、自管的能力,所以会通过网络途径下放给学生一部分管理权限。然而,互联网并非纯净之地,充斥着复杂文化思潮、价值体系、娱乐内容等[5],一些大学生很容易将从互联网上养成的不良习惯、行为,在网络育人模式平台上体现出来,出现诸如“崇尚绝对自由”“弱化主流意识”等现象,大学生自主管理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甚至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背道而驰。
客观上,新时代网络育人模式可以涵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籍管理”“生活管理”“奖惩管理”“申诉管理”等,每个管理分类下又包括多种管理内容,如“学籍管理”下涉及入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考勤/考核管理等;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管理内容,高校应该重视顶层设计的完善,尤其学校领导层、管理层等要树立大局观念,投入必要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构建适应本校的学生管理信息组织结构。
在具体对策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学生管理组织扁平化,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之所以被人诟病,主要原因是学生管理被嵌套到复杂的“科层制”组织中,从学校领导层到中间管理层,再到各院系、专业、班级等基层组织,整个管理环节冗长复杂,而学生管理内容几乎都属于“基层事务”。在网络育人模式下,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促进学生管理组织扁平化,例如在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专门设置“学生管理处”的独立机构,使其对接教务处、实验室、图书馆、后勤、宿管等部门,全权处理全校大学生的学籍、生活、申诉等事务,整理完毕后提交给各院系或校领导审批,这样就省去了学生反馈、辅导员调查、系领导、学院领导、学校领导等逐级办理的流程。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化,在“大局观”理念下,整个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依赖大平台(如“智慧校园”);具体到学生反馈问题、提出建议等层面,则积极构建灵活、多元的“小平台”,如一个班级建立一个微信群,一个专业建立一个论坛,一个学院构建一个学生管理系统等,通过平台化的管理媒介,不仅契合网络育人模式的特点,更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动态,将存在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即“工作人员”)的角度看,想要有效驾驭网络育人模式、提高管理工作质效,自身就要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各种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手段。例如,高校内部最基础的“教学管理”,其中一项是记录学生的出勤率,传统统计方式误差较大、时间成本很高,而在网络育人模式下,可以利用教学APP(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实施签到,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照、定位等功能;此外,诸如请假管理、考试管理、实验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育人理念,提出线上管理方式。
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还体现在网络育人的各种功能模块上,如高校在官方网站搭设“迎新系统”,新生报到之初就完成了个人信息登记,在此后的管理活动中,学生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能够快速办理饭卡、借书证等,对应的管理部门(食堂、图书馆等)工作量也能够大幅度压缩。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秉承服务意识,想学生之所虑、供学生之所需,少一些空洞的形式,多为高校学子办一些实事。而网络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上,网络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引导高校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工具手段,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之一。这是因为育人先要立德,在网络育人的背景下,大学生是管理信息化的客体,他们自身的网络伦理与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选拔网络伦理与道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在学生管理部门担任一定职务,能够保障学生自管的可控性。
在具体对策上,一方面以学生互联网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念引导为切入点,让他们学会科学运用互联网平台,能够正确地识别、筛选、利用网上的信息,在自身层面建立一道防火墙,杜绝互联网上不良内容的浸染。同时,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重视“线上育人平台”资源的创新,将代表先进文化、优秀品质的内容,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言说和组织方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以大学生心理品质为着力点,在网络育人体系中提供“思想辅导”“心理诊断”等服务,例如开辟网络心理门诊功能,让学生与心理辅导老师不见面的前提下,倾诉自己的苦恼、困惑等。
综上所述,在网络育人模式下,能够赋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创新思维,摆脱落后低效的人工管理模式桎梏。鉴于国家层面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计划,网络育人模式将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参照和改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