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研究

2023-10-02 18:21姜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体育教师育人

姜斌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1)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实践层面上,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高职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多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影响了育人合力作用的发挥。摆脱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对指导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概念

1.1 “三全育人”的概念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倡导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全面领导,强化德育是高职“三全育人”的总目标[2]。同时,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立足于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中实施“三全育人”,重点就是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重新构建长期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规范。在具体落实“三全教育”理念时,应多做试点,多做创新,从而构建一套基于“三全育人”的综合性教育体系,既有利于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才。

1.2 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政治思想教育与高职院校课程相融合,政治思想教育可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高职体育课程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并且具有实用价值[3]。目前,我国高职教学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但经过总结发现,思政教育比较落后,必然会造成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不够高的现象。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具有实践价值,可全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职体育作为高职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却往往被忽略。事实上,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渗透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第一,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职体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从体育二字就能看出,体育是身体的教育,它不仅仅是身体的教育,还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运动[4]。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度挖掘,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正确的三观。第二,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体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三全”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想要让“三全育人”得到更好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努力。特别是高职体育教师作为“三全”的实践者之一,应深挖思政元素并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推动“三全育人”的实现。第三,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凸显体育教学的价值。在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体锻炼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它的育人功能,导致其价值不能充分体现[5]。而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高职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重视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能突出体育教育的价值,进而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

3.1 主体把握失当

把握主体,关系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局性,体育课程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拥有大量的受众,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反映出全体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身心发展。要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坚持学校上下协同,多方参与,多主体联动,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序开展。上至学校领导层面,中至人事处、教务处、教学督导部门、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及教学系部,下至体育教学部门及体育教师,必须让全体成员都参与进来,从而形成能量聚合。多元主体联合发力、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就可以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体育课程思政在建设主体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建设主体的把握不当、指向狭隘,没有在不同层次上多向涵盖、辐射不同的责任主体,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变成了单一的建设主体,他们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由于受到单一主体的限制,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高度、深度与广度,在长远规划、全局统筹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

3.2 缺乏对载体的认识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可以传递思想与引导性价值,它承载着思政育人的元素与信息,与建设内容的质量以及建设路径的效能有直接关系。体育课程的内涵丰富,属性多样,活动场域、活动样态以及形式内容灵活多样。体育课程的实践领域包括竞赛、社团、训练、健身和相关文化活动等,而课外实践又常被称为“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分战场”,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6]。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身体锻炼和知识传授过程中,体现了体育的育人要素,也是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载体认识不清,存在偏差。首先,对建构载体的关注不够,建构载体未得到正确的研判,未在体育课程思政建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理的位置,处于失语甚至缺席的状态。其次,对建设载体的考量缺乏全面性和全局性,只是单纯地指向体育课堂教学,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造成了个体战斗力相对较弱的问题。由于未被认可为建构载体,课外实践场域仍沿袭着以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思维模式,其教育要素及内生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分战场”未能与“主战场”有效配合。如果优质课程思政建设载体闲置,就不能实现课堂内外联动、构建立体化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持续熏陶。

3.3 迫切需要改善主渠道

课程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手段和表现形式,是“三教改革”的落脚点和价值取向,是贯彻“三全育人”的核心。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对课程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于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目标来说,课堂教学是其重要的实现途径,强调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体验与效果,坚决杜绝“两张皮”与“贴标签”的现象。

课堂教学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承载着几乎所有实践探索的需求,但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着明显的短板。首先,思路设计比较狭窄,未能涵盖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未能从课前预习、课中讲授到课后作业全覆盖,也未能关注到从体育知识讲授、体育技能演示到学生练习巩固等各个环节。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不足,存在碎片化、简单化、表面化等问题[7]。如果没有给予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理念、认知水平、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就不能对症下药。部分教师仅仅是为了呈现思政元素,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进行教学,这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相脱离,缺乏现实指导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体育教师没有把自己当成活生生的教材,也没有把自己当成真实的案例,没有把言传和身教真正结合起来,无法提高说服力。此外,对于思政育人要素的融入方式和呈现方式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也没有进行巧妙而自然的设计,无法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思政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简单粗暴、忽视学生感受、思政与体育拼凑等问题。

3.4 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不足

对体育教师来说,课程思政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给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主力军,为了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开展,并且取得胜利,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发展自身,提高体育课程的思政教学能力,为其及时赋能,提供给养和保障。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并大力支持这一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贯彻和落实“三全育人”的全过程育人理念。

但在实践中,体育教师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局中去看待,没有把这项工作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其他工作一起进行规划和推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薄弱环节。同时,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系统性与针对性较弱,缺乏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碎片化与表面化,未能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思想认识的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深化与指导等多个维度全面展开[8]。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自身还存在着“本领恐慌意识”问题,他们只满足于完成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自主性和内驱力,教师的参与热情需要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也需要提高。

4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策略

4.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体育课程内容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把“三全育人”和思政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贯穿到高职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使高职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同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将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挖掘出来,并融入其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思想动态,研发出适合本校使用的体育教材。在体育教材中,可以将体育发展历程、体育成就以及相关的体育事件等写入其中。在编写的时候,注重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同时,教师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增加学生课外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高职体育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举办体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职体育赛事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校园体育赛事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以展现学生拼搏进取、永不言弃的精神形象,同时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高职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高职体育教师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选择恰当的时机,将思政素材与体育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比如,通过情景设计、小组合作、游戏运用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还应该改进体育考核方法,在学生的体育考核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样学生就会更重视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也能更好地树立思政意识。

4.2 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的要点

要想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实施课程思政,就必须遵循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挖掘不同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在跳高、跳远等项目中,可将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等思政要素融入教学中;在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的教学中,需要将拼搏争先、团队合作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球类体育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这是一项需要很多人合作才能获得胜利的运动。从球类运动中可以提炼出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突破自我精神、拼搏奋进精神等。因此,体育教师在对球类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深入浅出,运用案例式、植入式等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球类运动课堂教学、球类运动课外练习等环节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4.3 从供给角度加强课程改革,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在学校层面上统筹规划,以解决供给侧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在人才培养的供给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的改革。所以,只需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来展开。

具体而言:第一,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指导方案,打造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第二,构建校—院—系—专业—课程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不同学科类别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差异化的供给;第三,加强与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包括教学组织、教材开发、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四,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共建与共享机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打破各专业、各学科、各授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促进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特色课程思政资源库。

4.4 重视榜样教育,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要想将思政更深层次地挖掘并融入高职体育课程中,就必须加强高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高职体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知识和体育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深挖思政元素,既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又要根据动作技能的特点,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找出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点,进而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其次,教师要严于律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点滴小事上也要体现出良好的品德,以身作则。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体育明星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在了解体育明星的同时,传承体育精神。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到学校来做讲座,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传递体育正能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最后,高职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积极地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注重挖掘体育课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环节中,从而达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5 结语

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于提高最终教育效果、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价值。通过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实施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充分彰显课程思政的价值。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