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三大逻辑与三重效应

2023-10-01 16:54王义桅
上海企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球化一带现代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

“中国人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之日就是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时。”

一一(瑞典)斯文·赫定《丝绸之路》(1936)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一带一路”的三重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的逻辑是立己达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共同现代化事业。

10年来,“一带一路”的时间维度是激活2000年的丝绸之路所凝练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消除500年来海洋型全球化的负外部性;空间维度从欧亚大陆的区域合作,到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自身维度也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高水平开放到高质量建设阶段,是推进全球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还是应对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或全球区域化(gloregionalization)抑或全球板块化(glofragentation)的新型全球化(发展型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打造“一带一路”自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关键是打造“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这需要遵循三大逻辑。

(一)由内而外: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

“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吸引着151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一带一路”如何通过修路致富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修路的钱从哪里来?世界上的热钱有几十万亿美元之多,而基础设施的缺口也有这么多。“一带一路”是创造机制将热钱变成冷钱,助力世界经济脱虚向实,减少贫富差距和金融危机可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内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提供殖民掠夺,发动战争攫取他国财富实现现代化。中国经验是可分享的。

第二,修了路,如何致富?以高铁为例,京津高铁本身是亏本的,国家通过动员国企筹资修建,又通过高铁沿线的产业开发,形成房地产、旅游等产业集群来创造商业价值,实现投入回报。通过基础设施先行,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中国政府运用顶层设计不断创造市场,通过兼顾效率与公平,避免陷入贫富差距,同时,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产业空心化。在经济起飞后,中国又践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理念,克服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真、市场失序的问题,从而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借鉴。

第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制造贫富差距?中国的经验是,不是修建孤零零的公路、铁路,而是构筑天上、地上、海上、网上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产业集群,建立统一大市场,带来共同富裕。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供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近8亿人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部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中国经验也符合大部分国家当前的发展需求,能够助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出发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新一轮全面开放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

这一切,需要强大的政府来推进,需要国有企业来跟进,需要长远规划,因地制宜逐步实施。

“一带一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版。习近平主席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的共同发展合作平台,是实现“世界版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推进人类共同现代化伟大事业,让世界更美好。

打破现代化就是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必须构建“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为此,要以“新丝路”学(道统)、“一带一路”学(学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政统)相统一的学术高度,提出“一带一路”鲜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来回答超越地缘政治的世界之变、超越地缘经济的时代之变、超越地缘文化的历史之变。

再说供给。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技术,有充足的资金,在帮助这些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为什么还要需要中國呢?换言之,中国提供了哪些是发达国家不能给或不愿给,给了也不管用或给了对方也要不起的帮助?首先说西方不能给:其技术是资本中心的,而非人民中心,巨额的知识产权费是发展中国家承担不起的;其次不愿给:私有制服务于资本的利益,不做无路可图的事,导致热钱泛滥成灾,自己的基础设施老化、产业空心化,遑论给发展中国家搞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再有给了不管用:高标准、一刀切,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西方的自以为是);关键给了对方要不起:成本、标准、政治条件都要按发达国家来,怎么行呢?

为什么中国能够给,需要给,给了还管用?对中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中国能够给: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全产业链国家,建设、生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几十年完成几百年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现代化经验最为鲜活。其次,中国需要给:中国要参与标准制订,要市场,要软实力。再有,中国给了还管用:不是高标准一刀切,而是创造高标准接地气的条件,丰富的国内转型经验,新发展理念,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一直鼓励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通过最优示范区,先试点、再推广,实事求是。

为什么强调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西方为了维护奢侈的生活方式;中国则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为吸引发达国家参与,更好实现联合国目标。西方表里不一,中国知行合一;“一带一路”倡导第三方市场合作,西方担心知识产权,来自中国的技术竞争、治理模式挑战(制度性对手),政治缺乏信任,妨碍合作。因此,西方打出各种对冲“一带一路”倡议计划,最终都是流于形式、贻笑大方。

(二)由古及今:从海洋型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

“一带一路”正克服种种全球化悖论。

1. 单向度全球化

全球化的命运其实是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分不开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非常辉煌。欧洲传教士盖群英(Alice Mildred Cable)在漫长的丝绸之路旅程中如此记述:“宽而深的车辙分分合合,犹如江面上的涡流。在这条路上,无数人走过了几千年,形成了一条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1453年,奥斯曼帝国崛起,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切断了(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人被迫走向海洋,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变成了西方中心的时代,海洋主导的世界,开创海洋型全球化。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沿海地区的一百公里的地带,因为地球71%面积被海洋覆盖,90%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或曰单向度全球化,正如《共产党宣言》描绘的:“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 中心-边缘模型分工体系

从殖民时代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部分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其根本原因是资源有限性和分配不公,传统全球化模型中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资本和核心技术,在中心-边缘模型分工体系下,它们攫取了大量的非对称利益。

传统全球化形成了一套“世界分工体系”,极大地整合了全球产业链效率。这种分工体系基本上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配置形成的。跨国公司发展促进了生产、资本、贸易、技术的全球化,而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西方的。

3. 文明等级秩序

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引导的,这个国家群的主体文明是基督教文明,基于“一神教”的特性,基督教文明(尤其是新教文明)拥有相当强的征服性和排他性,所以传统贸易、资本的全球化也带来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全球化,其表征就是推广“普世价值”和输出“民主革命”。这本质上形成文明等级秩序,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的扩散化就是这种矛盾下的产物之一,而基于文明、宗教价值观的矛盾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4. 区域化与全球化悖论

传统全球化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全球化是区域一体化的终极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是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超国家组织会自然出现一种“圈子化”的内化性,从而抵触进一步全球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盟,在本轮世界经济危机之前,欧盟80%以上的“外贸”都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的,这种“自闭”当然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脱欧表明通过欧洲地区一体化推进全球化的逆转,不惜以退出欧洲单一市场的硬脱欧方式更好拥抱全球化。

克服上述全球化悖论,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正是“一带一路”的使命。

(三)由表及里:从“五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礼记·孔子闲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斯里兰卡郑和布施碑也写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照临,霜露所濡之处,人民老幼,皆欲遂其生业”。郑和将明成祖敕书“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共享太平之福”传至亚非,从未殖民一寸土地。更早的还有张骞的“凿空之旅”,可谓世界外交史的奇迹。如何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大写意,不仅是为了再现昔日“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景象,更是对全球化未来的想象,就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未来的世界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一带一路”建设得怎么样。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一带一路”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理念,推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正在克服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

“一带一路”被誉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其外延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一带一路”是指,《愿景与行动》等文件界定的“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合作倡議”,即所谓的65个国家(包括中国)。广义的“一带一路”则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全球化、新型全球治理的合作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发展机遇与风险》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可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使全球和“一带一路”经济体的贸易额增幅分别达到6.2%和9.7%,使全球收入增加达2.9%。对于沿线低收入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增幅达到7.6%。过去20年,中国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100座海港、1000条跨江大桥、1万公里铁路及10万公里高速公路。这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中非合作生动实践。

习近平主席说过,“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概言之,“一带一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可从三个维度理解:一是历史维度:消除西方殖民主义流毒,帮助非洲等地区脱贫致富、命运自主(发展新大陆);二是现实维度:消除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发现旧大陆),打造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共赢的新型全球化;三是未来维度:助推后发国家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地区一体化的全球互联互通(真正的世界历史),引领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

二、“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征程再出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报告描绘了迈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两步走”新征程。立己达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世界共同现代化事业发展。

提出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繁荣。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的共同发展合作平台,是实现“世界版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一)“一带一路”的立功立德立言

“一带一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媒介,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事业,可谓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东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这句话诠释了“一带一路”效应;改革开放主要向西方开放,尤其向东南方向开放,但随着美国选择与中国脱钩,传统开放模式考验重重,开放重点从东南转至西北,这就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站——欧洲。这是从国内效应来说的;从全球化效应而言,“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普惠、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是有效应对逆全球化、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伟大事业。

立德:这个世界有可持续发展现实而紧迫需求。“一带一路”国家多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或初期阶段,未来将占有世界碳排放的主要份额,如果不推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气候变化减排目标无法实现。没有工业化就要碳中和,还要绿色、数字化转型,如何为之?如何不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造成世界不可承受之重?绿色、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表明,中国恰恰提供了发达国家不能给或不愿给,给了也不管用或给了对方也要不起的帮助;中国式现代化表明,中国能够给。

立言:西方污蔑“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是新殖民主义,是因为它正在破西方的殖民主义、债务陷阱。西方的先验主义,改造世界并不成功,高标准一刀切(欧);排他性(美),都是以自以为是改造世界。中国提供了一种理性实践的、鼓励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科学实践。“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着手。政党再造国家,国家再造市场,市场再造社会,社会再造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正在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实现命运自主,实现共同现代化。

未来的世界怎么样?越来越取决于“一带一路”干得怎么样?从可爱的中国到可爱的世界,“一带一路”正在绘就立功立德立言的工笔画。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三重效应

《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是我们党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深刻阐明了“一带一路”的双重效应,即国内开放效应和全球化效应。

1. 国内效应:

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形成了“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新开放格局;

2. 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效应:

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3. 全球效应:

(1)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推动全球化转型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向发展导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转型;

(2)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最大实体经济投资,助推世界经济脱虚向实,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3)发掘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共建国内、跨国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引领了疫情后全球地区化和分布式合作模式;

(4)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完善全球治理结构;

(5)“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回答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古老命题——谁的知识,谁的力量,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新知识体系。

(三)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1. “一带一路”建设正面临五大类问题

(1)定位:“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在全球化本身在调整。美国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甚至搞“新冷战”,逼迫这些国家在中美间站队。既要稳定又要重塑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遭遇去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去中国化”挑战。

(2)底层逻辑:“一带一路”建设越深入,越遇到美元霸权、美国技术霸权的瓶颈。美国常常以安全、债务陷阱等为由胁迫一些国家退出与我国的合作,动辄以长臂管辖反制,对我投资公司设限。“一带一路”融资有赖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又遭遇美元霸权瓶颈制约。

(3)投资模式:正如乌克兰危机所显示的那样,项目建设周期、盈利周期、政治周期、国际周期并不匹配,这给“一带一路”投资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4)二元性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存在二元性现象,就是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法律制度等都是西方发达国家那一套,还存在宗主国崇拜,所以如何把中国硬件和所在国的软件(西方软件)进行对接?按照国际通行的法则,又要因地制宜,统筹起来不易。沿线国家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如何建立?可谓任重道远。

(5)美西方搅局: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冲突也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挑战。北溪二号被炸揭示大型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问题,阻吓了一些国家与中国合作搞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预期。建设难、成本高,破坏易、代价少。为此要大力吸引西方企业参与,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安全倡议,倡导“一带一路”向法制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为此,我们要思考,中国的比较优势到底在哪里 一是制度的优势,比如强大国有企业,但现在他们美西方搞同质性的竞争,师华长技以制华,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如何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二是如何才能保持住全产业链的优势?美国在“再造”中国失败后,再造印度,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和全球南方国家领袖地位,中国必须塑造新的优势。

为此,“一带一路”新使命:从原来的市场拓展合作到全球政治经济生态体系的再造;服务于双循环新逻辑: 国际大循环确保国内大循环,而不是国内循环服务于国际循环,尤其是确保关键原材料、零部件、数据、粮食、医药等健康稳定的供应链。

2. 为什么要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

应对上述挑战,呼唤我们更加强调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

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是与国内强调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就是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也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具体要求就是,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的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运行管理全过程中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和形式进行,同时严格尊重各国法律和法规。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具有国内外双重意义。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以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我国开放进程,推动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减少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也是推动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一带一路”是“双循环”的重点。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中心和外围格局里,中国从外围走到中心,引发美西方打压。中国主动谋局,改变“在人家土地上种庄稼”的尴尬局面,掌握“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打造主场全球化。

作者简介

王义桅

中國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一带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新旧全球化
“一带一路”我的梦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全球化陷阱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