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互动数字叙事策略探究

2023-09-30 12:53延慧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摘    要: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将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肩负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多种要素的互动性。数字叙事利用数字程序的交互行为而产生,注重从数字媒介自身特点出发探索互动数字叙事的各种可能性,这一点与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以“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为个案,考察其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技巧、叙事空间等要素,构建线上语言文化项目诸要素之间的新型关系,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微观路径,有效扩大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关键词:数字叙事;国际中文教育;线上语言文化项目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7-0089-06

收稿日期:2022-06-20

基金项目: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专项项目:陕西地域文化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融合研究(SJS2022ZY033);渭南师范学院2022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2022JYK04);渭南师范学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华州皮影戏传播模式创新研究(2022ZS32)

作者简介:延慧,女,陕西绥德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当前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的历史交汇期。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1]154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以服务国家需求的伟大工程。[2]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通过数字平台将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肩负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使命。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应用,新的媒介环境带来的是叙事范式的革新,“数字叙事注重从数字媒介自身特点出发探索人际交互叙事的各种可能性”[3],它充分发挥了数字技术的互动性特点,线上语言文化项目中“互动又是语言学习、文化学习的关键”[4]。本文基于互动数字叙事展开对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研究,旨在扩大数字人文研究成果的受众面,拉近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空间与受众的距离,进而提高文化传播效果。

一、数字叙事与国际中文教育

数字人文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支撑下开展人文研究而形成的新型跨学科领域。数字叙事指叙事者改变线性和平面叙事方式,运用数字工具将静态和动态的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要素结合起来,以非线性或互动形式讲述故事的新实践。[5]它强调创造叙事者、叙事系统和受众之间的新型关系,充分考虑受众对叙事内容的关心程度、叙事内容与媒介的适配程度、受众对叙事媒介的接受度等。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介为文本创造了新的叙事空间和叙事模式,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布伦达·劳蕾尔(Brenda Laurel)、迈克尔·马蒂斯(Michael Mateas)和乔·兰伯特(Joe Lambert)等学者将叙事学与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结合,逐步确立了数字叙事学框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媒介形态发生着快速的动态变化,数字媒介环境展现出愈加丰富的多模態性。[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界范围内中文教学需求日益旺盛,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使蓬勃发展中的国际中文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新冠病毒感染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国际中文教育要能蓬勃开展起来,首先要做好一个工作,那就是怎么样让我们国家对世界各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怎么样让越来越多的国外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真实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怎么样激发各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中国,迫切希望学习、掌握好汉语。[7]

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以多模态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开辟了新路径,为中国与各个国家经济、文化、教育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了平台。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是海外民众通过数字平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其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通过对其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受众、叙事空间的具体分析,将项目与数字叙事相结合,以期提高线上语言文化项目资源的适合性和互动性。

二、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

互动数字叙事考察

(一)“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的主要特点

1.数量增多,主题丰富

自2020年线上团组实施以来,项目数量迅速增长。2021—2022年400多个线上团组由200余所中国高校承办,聚焦语言学习、双向交流、文化特色、当代中国四大主题。以2022年线上团组的259家承办单位为例,其中部属高校占13.9%,省属高校占81.85%,中小学占1.16%,其他占3.09%。承办单位具有学科优势、区域文化、“中文+”、国际交流特长等不同特色。多类型承办单位的参与使得项目主题也日趋丰富。北京语言大学线上团组既有传统手工艺、中医药、中国功夫、陶瓷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也有中埃、中泰、中俄等中外跨文化交流主题,还有冬奥会、手机智能等流行科技主题。2021年以来,线上团组主题更加广泛,涵盖艺术、文学、历史、建筑、民俗、商务、思想文明、饮食等。2022年线上团组更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如“学中文,逛大连”“智慧中国、美丽冰城”“走进中国、走进天津”“学中文,看陕西,知中国”“秦东文化研学团”“走进江南水乡绍兴——衣食住行”等主题。

2.形式多样,受众多元

线上团组项目依托慕课平台课程规模最大的中文联盟,以“实时授课+视频课程+线上活动”形式,采用录播、直播和录播直播并用开展特色中文教学及文化体验活动,采用了角色扮演、情景剧、体验教学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场景式、体验式的形式占优势。部分线上团组的受众以单一国别为主,如“跨越时空,文明互鉴——中越青年云端对话”“‘当代中国零距离语言文化课程沙特大学生团组”“‘津津乐道日本学生研习班”等,这类项目旨在展示中外两国的文化魅力,加深两国青少年对对方国文化的兴趣与理解。多数项目的受众来源国广泛,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赏古识今冬令营”吸引了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14个国家270余名学员参加。西安外事学院“云游古城西安”冬令营吸引了海外32个国家的近700名留学生参与。

3.教学模式丰富,辐射范围广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法,如沉浸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法等,满足受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了解需求。实境直播是线上团组采用的主要方式,实境是带学习者进入真实的社会场景,直播是在线上面对面地进行实时异地交流。利用真实的语境能加深学习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国情民俗等内容的了解。学习者通过直播课程以虚拟的形式置身于目的语国家,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8]杭州师范大学“共同富裕·浙里先行”项目将线下的游学体验平移到线上,将浙江共富故事融入汉语教学,将沉浸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应用于线上。自线上团组项目实施以来,项目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吸引了不少中资企业的参与,受到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二)“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现存的问题

1.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

一些承办单位在中文联盟平台上传的视频资源中,用到了影视片段、抖音、纪录片、Bilibili和Youtube视频等作为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那些来自网络的可用资源,最大问题是版权,处理不好会发生侵权行为。[9]

汉语桥团组在线体验平台(以下简称“体验平台”)上的资源内容有一定的同质化现象,部分内容交叉严重,容易造成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譬如中医、汉字与书法、剪纸、茶艺、太极等文化资源在多个项目中均有出现。北京语言大学“茶香飘起处·客自远方来”文化主题交流营用9门课程13个视频从中国茶的起源、分类、冲泡方法、保健功能、中国茶礼仪、中式茶席布置等方面,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国茶的基本知识,帮助参与者掌握冲泡中国茶的技能,同时拓展了关于茶的跨文化知识,让受众从中国人以茶待客的礼仪中体会中外茶文化的异同。一些高校承办的项目中也以中国茶文化、学习泡中国茶、中国茶俗、中国茶文化简介以及茶艺体验等为题设计了类似课程,内容上有一定的同质性。

2.叙事语言和字幕语种较为单一

体验平台的资源中讲解语种以汉语、英语或中英双语为主,字幕语种以汉语为主,还有日语或西班牙语等。一些项目采用的讲解语种和字幕语种均为英语,而受众来源国多样,“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非英语国家的受众在项目中甚至占多数。“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家、民族和语言众多,按照“一带一路”目前的规划路线,其沿线国家达到64个(中国除外),这些国家所使用的目的国语及官方语总共约60余种(另一说,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近50种),同时还有数量繁多的民族语言。[10]4如何根据受众来源国选择讲解语言,选择何种字幕語种及如何进行精准翻译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互动性不足,缺乏交互性

线上互动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1]中文联盟平台的直播课程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提前预约在线课程,在观看时参与线上互动。相较而言,录播视频互动性不足,存在“一讲到底”的情况,受众不能通过观看、留言、交流、分享等动态参与互动。如果在语言文化学习过程中能加强与受众有效互动,会提升其参与体验感。在线平台的功能体验会对学习者的网络投入度与参与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体验平台的搜索功能和互动设计尚有提升完善的空间。

4.视频时长差异较大,质量良莠不齐

线上团组项目视频资源视频时长差异较大。部分资源教学语言不规范,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超纲词汇,偏向专业知识介绍,违背了受众的认知规律。部分多模态资源质量不佳,也会影响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效果。以部分中医视频资源为例,所用语言中出现大量的超纲词语,“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可能包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有些相对通俗、浅显的文化现象却需要通过句群、语段乃至语篇才能做出清楚、全面的描述或说明”[12]。一些多模态资源视觉或声音欠佳,如取景不合理、镜头晃动、外景拍摄质量差、背景杂音等。教师遮挡教学内容的问题也较为常见。有些课件制作不精美、不吸引人,部分作品的构图需要优化,存在PPT模板过于花哨、PPT文字太多且字号偏小、重点内容未处于视觉中心位置等问题。[13]166

三、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

互动数字叙事提升策略

(一)坚持以需求导向为中心

1.以受众需求为中心

语言学习与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十分密切,国际中文教育应“随影而行”,所谓国家出行,语言先行。关键是要做深入细致的国别、人群分析,凡是有中文学习需要的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乃至个人,都应得到精准支持。[14]科学推进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必须考虑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需求,充分满足学习者在教学标准、教材、方法、考试、师资供给等方面的需求。[15]注重需求调研和以用户为中心是需求导向策略应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16]受众的需求决定了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项目定位与具体设计。在项目设计和资源建设中要重视前期调研,基于受众需求构建项目内容,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国别、年龄、文化背景、所在国基本国情与文化习俗、网络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满足海外多样化的受众需求,注重内容上的分众化表达。

2.以产业和行业需求为中心

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线上语言文化项目设计可以以产业和行业需求为中心,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将通用型中文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以面向特定业务需求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仅有助于发挥中文的经济功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外经济互利共赢,而且也为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开辟了新领域。[13]18

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开设了“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如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中文+职业”科技主题线上交流营,围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专业,设计了职业汉语与职业技能主题模块。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中文+智慧编程”项目和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体验”和“无人机装调技能”线上团组等,都是对“中文+职业技能”线上文化项目的新尝试。

承办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就“一带一路”倡议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重点行业,设计线上语言文化项目。在“中文+”理念指导下的线上语言文化项目,可以不断拓展深化,力求涵盖科技、医学、媒体、公务、交通、工业、法律、国防、政治、军事、外交、航空、工程、金融、能源、机械等多个专业和职业方向。

3.以地区和国家需求为中心

国际中文教育要“做好国别和区域研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做到知己知彼,分众化施策。”[17]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线上团组项目的受众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数日益增多。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 语言铺路”线上团组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受众,为其创造了文化交流的机会。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学生线上夏令营,加深了斯拉夫国家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与天津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项目设计和实施者需要充分发挥需求分析者与研究者的角色,确保项目有效开展。

(二)叙事主体上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一般来说,即使叙事内容相同,若叙事主体不同,则人们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信源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中国故事”不仅中国人要学会如何讲得好,还要重视来华留学生这一特殊的“说书人”群体[18]。线上语言文化项目中的叙事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学者,在华留学生、叙事受众自身、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商界精英、地方官员和海外汉学家等可以成为叙事者,应鼓励多元的叙事个体参与到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中。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文化体验之旅”线上团组邀请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伊沃·费里亚尼(Ivo Ferriani)作为嘉宾参加了项目录制,对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海外叙事主体的参与对于“他塑”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叙事内容上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当代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线上语言文化项目作为深度阐释我国政策方略、文化价值、国家形象的媒介产品,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故事,借用叙事学范畴中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概念,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叙事感染力。叙事内容可以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示宏大的历史、通过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多模态来讲中外交流合作的故事等,这样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承办高校利用各自所在地域文化优势,讲好地域文化故事。西安科技大学的“云游十三朝古都——西安”、西安外事学院的“云游古城西安”、西北大学的“汉语桥”云游古都学汉语等项目,侧重挖掘西安的历史人文精神,通过云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唐大雁塔、西安碑林博物馆、明代城墙、回民街和钟鼓楼等体验城市特色文化。浙江师范大学先后举办“云游诗路”“浙韵婺风”“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浙韵非遗”等主题的线上文化团组,带领受众云游建德、衢州、金华、嵊州、绍兴和乌镇等地,用经济数据、发展亮点、具体案例,深入解读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

(四)叙事技巧上注重故事化和互动性

文化传播需要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叙述技巧,兼顾不同国家话语习惯和话语表达方式。讲故事是全人类共有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叙事故事中,既有宏大的国家层面的故事,也有有温度、有思想的地方文化故事。“故事”较“信息”更容易打动人,具有真实性与形象化特征的精小故事更易吸引受众,用小切口阐释大主题,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深化数字人文与国际中文教育相融合,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使身临其境的感知效果成为可能。充分利用网络和科技手段进行多元互动,在进行网课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工作优势来推进互动。[19]使用新兴技术作为支持数字媒体素养发展的一种手段越来越重要[20],线上团组借助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转播等新兴科技手段,丰富多模态文化资源的呈现形式,为受众提供了跨时空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外相关科技公司与机构的加入,使得文化项目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影响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浙江广电集团打造14门多媒体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强化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杉达学院联合开发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构建沉浸式虚拟场景,创设交互性社交情境与学习社交元宇宙社区。

利用短視频开展语言及文化传播的优势,在体验平台可以根据多模态资源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小测验或小游戏等。不断优化数字平台,受众登录体验平台后能够以中华文化元素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快速便捷获取相关资源,体验平台也能够根据受众需求推荐个性化资源内容。

(五)叙事空间不断被拓展,增强沉浸式体验

在非目的語环境下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受众无法亲身体验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无法感知风俗习惯与生活境况,加上不同文化的差异,就可能造成文化感知困难。5G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速度的加快为拓宽叙事空间提供了支持。实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传统的课堂环境边界被扩大,学习者可以在体验中实现自主探索和发现,在情境中深入理解文化和学习语言”[21]。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叙事场地不再拘囿于智慧教室,城市街景、名山大川、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商场、超市、餐馆等都可以成为还原中国文化与展示当代中国的新叙事空间。随着叙事空间不断拓宽,线上语言文化项目可以建构其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等多场景,实现叙事语境当地化,增强受众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四、结语

国际中文线上语言文化项目在后疫情时代能够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国民众了解中国、学习中文的需求,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线上语言文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以受众需求为中心,通过多元化叙事主体,采用多样叙事方式和媒介,利用数字人文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叙事空间,增强叙事的互动性,优化受众参与体验,强化文化传播效果,讲述让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2]  王治敏,胡水.交叉学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1):86-94.

[3]  张斌,李子林.图档博机构“数字叙事驱动型”馆藏利用模型[J].图书馆论坛,2021(5):30-39.

[4]  李宇明,李秉震,宋晖,等.“新冠疫情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挑战与对策”大家谈: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4):1-11.

[5]  徐丽芳,曾李.数字叙事与互动数字叙事[J].出版科学,2016(3):96-101.

[6]  钱烨夫,徐剑.短视频图书营销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以两个抖音“书单号”为对象的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22(1):20-26.

[7]  陆俭明.如何在新冠疫情下确保国际汉语教学继续蓬勃发展之我见:亟需让国外民众真实了解我们的国家[J].世界汉语教学,2020(4):425-437.

[8]  丁安琪,王维群.实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4):76-84.

[9]  赵扬.加快国际中文教育共享素材库建设[J].世界汉语教学,2020(4):443-444.

[10]  郑通涛,方环海,陈荣岚.“一带一路”视角下的语言战略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

[11]  O'DOWD R. Online Foreign Language Interaction:M-oving from the Periphery to the Cor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Language Teaching,2011,(3):368-380.

[12]  周延松,陈杨国生.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基于中医汉语的考察[J].海外华文教育,2017(5):677-684.

[13]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1.

[14]  陆俭明,李宇明,贾益民,等.“新冠疫情对国际中文教育影响形势研判会”观点汇辑[J].世界汉语教学,2020(4):437-438.

[15]  李宇明.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J].中国语文,2012(4):367-384.

[16]  肖希明,黄连庆.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65-68.

[17]  崔希亮.世界格局剧烈变化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3-29.

[18]  李宇明.转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6-08-04(5).

[19]  鲁洲,张艳.基于互动原则的留学生汉语网课模式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2):80-88.

[20]  HERRINGTON J,PARKER J. Technologiesas Cognitive Tools for Authentic 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3,44(4):607-615.

[21]  张会,陈晨.“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19(2):30-38.

【责任编辑    王    萍】

Abstract: The online language and culture projec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losely integrates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dissemina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hich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is emphasized. Digital Storytelling is generated by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of digital programs, focusing on exploring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narrativ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itself,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study takes the online “Chinese Bridge” Team Program as a case, examines its narrative subject, narrative content, narrative skills, narrative space etc. builds a new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online language and culture project, and explores the micro-path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so as to effectively enlarge the number of audie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language and culture project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Key words:digital storytelling;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online language and culture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