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多源流分析

2023-09-30 07:43:50李永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旅游陕西省

摘    要: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流和天然生态屏障,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防护具有重要影响。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沿黄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客观上要求凸显其生态功能,促进旅游生态化转型,这对地方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黄河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多源流理论是分析政策制定及变迁的重要工具,从多源流视角全面分析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发展的困境及不足、政治背景及影响、政策拟定及扩散等三股源流,提高政府、企业、学者和地方居民對沿黄地区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关注度,打造符合黄河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才能开启政策创新之窗,推动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生态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陕西省;沿黄地区;黄河流域;生态旅游;政策机制;多源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7-0063-07

收稿日期:2023-03-07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旅游内涵式发展研究(2020R011)

作者简介:李永生,男,河北肃宁人,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黄河生态旅游政策机制创新研究。

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悠久的中华文化,2019年9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黄河治理的重要性。[1]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2021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改委联合印发《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了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及弘扬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陕西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历史遗址、民俗风情及地方戏曲演艺等独具特色的资源,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陕西省依托黄河流域开发的旅游项目还存在主题不明确、特色不显著、政策不配套、文化表现活力不强等问题,以多源流理论分析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生态化转型的政策机制,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品牌构建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才能开启旅游生态化转型的政策之窗,合理规划陕西省沿黄地区的旅游发展方向。

一、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

资源的构成概况

位于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大省,黄河流经陕西省境内自北向南包括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并在潼关县完成由腾冲南下并缓缓向东的转折,成为连接黄河上下游地区的重要节点[2]。

为了深入挖掘陕西段黄河流域的时代价值、文化精髓和内涵品质,了解陕西省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开发和推广黄河旅游项目、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现状,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围绕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划分,才能有针对性挖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为旅游生态化转型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

根据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区域分布和空间层次,陕西省沿黄地区的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景区、水域景观、遗址遗迹、古代建筑、人文民俗和戏剧演艺等六个方面,具体构成如表1所示:

可见,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具有依托黄河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魅力黄河文化的优势,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强化旅游推广策略、拓宽开发路径、打通生态保护渠道,构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体系,才能促进资源、环境和黄河文化的有机结合,凸显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资源的生态特色。

二、多源流理论的内涵及其应用

(一)多源流理论的内涵阐释

多源流理论是美国政策学家约翰·W·金登在吸收和借鉴有限理性和渐进决策两大模型基础上,对科恩、马奇和奥尔森等提出的“垃圾桶理论”进行修正后,在著作《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提出的政策分析理论。

金登认为,一项政策的出台至少包括背景分析、议程讨论、备选方案、权威性选择、决策执行、方案验证、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即政府相关人员根据形势和背景,对拟出台的政策进行探讨,将潜在的备选方案以清单形式列出,结合社会各阶层综合权衡方案并排序,在实践中进行方案调整和评估,最终指导该领域社会事务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金登还提出政策拟定过程的三条源流:即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认为问题源流是社会运行中的现实问题被政府决策部门感知和关注,进入政府决策议程;政策源流则是政策共同体中各类专家提出的方案和建议,最终按照技术可行和价值观念的认同进入流程;政治源流是政策问题上升为政策议程后牵扯的社会政治影响或活动。

多源流理论探讨的三股源流最终要实现“结合”,即按照不同的路径分别流动,在特定的时间或机遇成熟后实现汇合,即问题被提升日程,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政策执行标准被社会认同,政策之窗则会开启,也就是金登所描述的“问题被识别、政策被采纳、方案被确定”,从而引导该领域政策的制定并发挥政策的作用,图1是多源流理论的运行过程。[3]

(二)多源流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应用

多源流理论在现实社会运行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理论对政策运行的研究不仅包括政策制定结果,也将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前期决策纳入进来,将政策出台划分为问题界定、议程探讨、政策形成、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反馈等几个阶段。其次,该理论分析了政策变迁的重要时机,认为政策变迁需要借助机会才能开启政策之窗,否则会导致政策运行的失败。再次,该理论容纳了多种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将政策变迁和效果评估等划分为政策利益者推动下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等。最后,该理论关注的各类专家除了政府机构外,还有职能机构、利益群体、社会团体、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阶层,通过督促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自多源流理论提出之后,西方学者便充分利用该理论分析各领域的政策内容及变迁,目前该理论在美国外交政策、加拿大保险政策以及我国的城镇污水处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异地高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房屋拆迁、农村养老以及扶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针对陕西省黄河流域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不论从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转型政策还是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弘扬来说,多源流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生态

转型的问题源流

多源流理论认为:问题源流是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陕西省沿黄地区包括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渭河等干流,已形成多种类型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尽管有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但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转型仍存在问题。

(一)黄河文化未得到深入挖掘和全面弘扬

陕西省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侧重于历史文化的打造,山水和民俗文化的推广,而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项目和产品相对较少,多以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推进文化的宣传和延续。内涵挖掘方面只强调环境保护等显性治理,并未过多涉足遗产、资源蕴含的人文元素,这与黄河整体文脉的契合度不高。黄河历史文化与时代综合价值的耦合性薄弱,文化塑造和特色表现难以发挥惠民利民作用,造成文化基础设施匮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创产品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文艺创作存在地域割裂等问题。[4]

(二)黄河旅游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较窄

互联网科技进步和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给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陕西省围绕黄河打造的旅游景区除了壶口瀑布、处女泉等相对成熟外,多数依托黄河开发的旅游项目并没有诠释旅游的真正价值,对非遗文化传承、文物及古建筑群的系统保护也没有与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延续有效衔接。从传播渠道看,传统的静态展示和传播必须借助5G+VR、互联网、多媒体平台等广泛对外宣传,才能全方位地增加黄河旅游项目的体验感,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方面投入不足,陕西省利用信息化、网络科技手段推广和传播黄河旅游项目的力度较小、渠道相对狭窄,不利于游客全面感知沿黄地区的旅游特色。[5]225

(三)沿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欠佳

过去一段时间,陕西省沿黄城市群过度开发黄河资源,造成陕北段沿线地区出现较多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关中段资源、产业和旅游开发不协调,局部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流失、植被资源破坏、能源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给旅游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尽管近几年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发展模式对黄河整体生态效益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科技进步和教育程度提高也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但城镇化率、经济竞争带来的互斥效应使沿黄地区生态治理缺乏统筹协调,污染和消耗依然存在,影响了沿黄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效果。[6]

(四)黄河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竞争力较弱

相对黄河流域其他沿线省市来说,陕西省沿黄地区普遍缺乏对黄河旅游和地方文化融合的深层次研究,未全面展现沿黄地区的文化感召力,文化类景区相对分散,同质化、低层次竞争严重,对外知名度相对不高,产业经营效益好、产品服务质量优、文旅发展水平高的黄河主题旅游项目数量并不多,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不到位,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黄河文旅发展的层次和智慧景区的创新性不强,已成为黄河文旅融合的短板,造成黄河文旅融合产业项目表现出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均衡、产业要素不协同等问题。

四、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生态

转型的政策源流

多源流理论所指的政策源流是各政策主体根据多方意见观点形成的客观标准,陕西省沿黄地区围绕资源保护开发,设施投入产出、经济社会效益影响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动了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反映出政策源流在旅游生态转型中的引导协调功能。

(一)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后,强调要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完善水沙调控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陕西省根据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示精神,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的总目标,陕西省林业局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提出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黄河流域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集聚地、黄河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华文明现代化展示样板区和黄河流域文化经济合作示范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颁布《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财政着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投入资金提质增效,也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和倾斜。

陕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各部委的相关规定,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已形成明确的生态治理目标和生态开发对策,沿黄地区根据省级政策,调整适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策略,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治理范畴出台指导性政策纲领,并在政策上作出详细安排和部署,为沿黄地区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保障和条件。[7]

(二)职能部门促进项目的有序推进

在国家和陕西省相关部门关于黄河流域开发及规划政策的引导下,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出台详细的建设方案,促进了项目的有序推进。2022年6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指出要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这是围绕水资源集约利用、水生态修复、控制污染等方面出台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出台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綜合治理等工程,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和垃圾分类,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抓好重点文化园区、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电子竞技等新业态;谋划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积极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创作生产一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突出中国特色的精品力作。[8]

陕西省水利厅在积极安排和解决水利建设、实施及治理过程中,围绕黄河流域干流及支流的防汛、水利枢纽等项目出台政策方案,有序推进黄河水利工程建设;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以黄河为主题,出台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推动黄河壶口旅游区同步共创5A级景区,主办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歌从黄河来”,安排中国黄河文化旅游季和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工作,直接服务于沿黄地区旅游的生态化转型。[9]

(三)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来源保障

沿黄地区各级政府和企业也为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项目、经费和物资支持,成为政策执行、评估和调整的依据。《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后,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陕西省水利厅在沿黄地区开展防汛工作、引汉济渭工程、水土保持监察、渭河生态补水、黄河水沙检查等;陕西黄河矿业(集团)发展煤电产业链、焦炭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废弃物产业链,构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延安、府谷等地实施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计划,东线马镇引水工程建设,合阳打造黄河西岸精品工程等,都是政策指导下实施的具体项目。[10]

沿黄地区积极依托黄河开展多种旅游项目,如佳县—吴堡开通沿黄旅游专线通车,府谷县建成黄河流域民俗艺术博物院,佳县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推动陕北民歌传承创新,黄河壶口瀑布景区2020年举办陕西省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的拓建和升级。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的“万里黄河看渭南”系列活动,潼关黄河古渡坊风景区举行的黄河迁安救護实战演练,华阴举行的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签署仪式暨非遗创新发展论坛,渭南市旅游协会、陕西华山旅游集团公司、陕西华山旅游集团西安公司主办并启动的千车万人游暨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会,潼关县秦腔剧团创排《黄河湾纪事》以及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工作等,都为沿黄地区旅游生态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11]

五、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生态

转型的政治源流

多源流理论所指的政治源流是权力机关、利益集团和公民在立法、行政和司法方面要实现整合,充分表达执政党的利益。陕西省目前出台的有关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要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给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企业和沿黄居民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自主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旅游转型的长足发展。

(一)黄河综合治理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黄河水患治理,毛泽东就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河并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于2019年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从政治角度看,党和政府重视黄河治理,减少黄河水患带来的水沙俱下、洪水肆虐、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生态难以修复等问题,黄河防汛组织动员能力日益提高。

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将黄河治理成效作为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由此带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综合,由人工修复到自然修复的转变,这是党和政府黄河治理措施的转变。近几年,沿黄地区注重生态建设的自我修复,为黄河流域的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等积累了科学有效的治理经验,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黄河流域的绿色生态建设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这是党和政府把黄河治理规划列入重要日程,不断强调和重视黄河治理的结果[12]。

(二)黄河生态保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已基本形成强大的军民联防合力,加固、改建、构筑防洪体系,为黄河治理和防汛决策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黄河流域建成和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提供保障。陕西省沿黄地区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一直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沿黄地区依靠制度优势和科学调度,有效化解各类风险和矛盾,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不断推向新高度,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体现在生态文明思想下的黄河生态调度区域全面拓展,生态廊道得以增强,脆弱的河口生态系统逐渐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等方面,已形成一套黄河生态保护体制、规划模式和先进机制,不断优化黄河生态保护和综合整治的新格局,基本实现了黄河生态保护的目标。

(三)黄河旅游转型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延伸

随着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带动文化繁荣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陕西省在旅游转型中要积极拓展黄河旅游项目,从政治层面看,黄河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沿黄地区各级政府精诚合作、整体联动的结果;从经济水平、文化表现来看,陕西省沿黄地区具有相通的地缘关系,能够构建沿黄旅游带,促进黄河流域的旅游转型,除了开发各地旅游资源外,应在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以弘扬黄河精神为导向,开发体现陕西省沿黄地区特色的旅游项目。

沿黄地区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除了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拉动当地就业外,还要深挖本地文化,实现地方文化、生态治理、旅游规划与黄河元素的协调统一,坚持把人民作为治黄工程的基本力量。促进旅游生态化转型过程中要发扬当地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和延伸人民的精神生活,可以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化转型是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客观规律、体现政治站位的重要表现。

六、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生态

转型的机制创新

按照多源流理论,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汇合会开启政策或机会之窗,这是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促成三股源流汇合的条件,此时的问题得到重视而被提上议程。陕西省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的关键点上,围绕陕西段黄河治理的现状及问题、政策及实施、政治影响和价值分析,将黄河生态治理和旅游产业结合上升到战略高度,构建旅游和文化元素融合的黄河生态保护体系,赋予陕西省沿黄地区旅游发展的新活力。

(一)理清思路关系,实现全面保障

陕西省黄河治理工程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总体上较过去有所好转,为了更好把握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化转型的政策方向,需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好黄河生态保护与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构建生态、经济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理清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民俗之间的共融关系,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使旅游生态化转型控制在黄河流域本身的自然系统承载限度之内,形成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通过细化生态系统,有效处理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关系,历史建筑遗址和现代人造资源的关系,自然保护与人工修复的关系,防风固沙和节水治水的关系,从根本上处理好黄河流域中的森林、土壤、植被、动物、荒漠、水利等子资源系统与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关系,使各子系统良性运行达到均衡状态。挖掘黄河旅游资源和文化元素,创新黄河流域生态旅游转型的体制,才能有效构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协调机制。

(二)加强生态保护,优化治理环境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化转型要置于生态系统大环境中考量,将生态保护作为长久性工程持续推进,根据陕西省沿黄地区产业布局和资源承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用水机制,坚决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节约用水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机制。

将沿黄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贯穿在环境优化的全过程,体现地方产业的绿色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修复过程的持久性,统筹各地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资源开发的关系,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断提升沿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水平,保障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通过优化政策内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解决沿黄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强化监管措施,修复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格局,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全面推行绿色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三)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黄河品牌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抓住沿黄地区生态有所好转的机遇,积极开发和推广以黄河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落实中央统筹、省市共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出台政策、细化方案、落实任务分解,强化责任分工,逐步建立各地区联动协调机制。除了发挥政府和各职能机构的作用外,还要推进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宣传引导机制,鼓励更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地方居民融入旅游項目的建设中,通过创新金融投资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和地方居民等参与黄河流域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整合沿黄地区的旅游项目,优化沿黄旅游线路。

加强对沿黄地区文化资源的普查,通过文化再现和内涵提炼,建立陕西省黄河文化内涵机制,挖掘沿黄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彰显陕西省沿黄地区的文化魅力,形成反映陕西省黄河流域全貌的文化体系,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促进各地区旅游景区开发的生态化,提高沿黄地区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1):5-9.

[2]  张艳,胡征南,周浩浩,等.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22(6):258-276.

[3]  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2版)[M].丁煌,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魏晓阳,侯雪彤.黄河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理论月刊,2022(8):86-90.

[5]  刘向阳.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构建策略[J].新闻爱好者,2022(7):65-67.

[6]  卫志民,胡浩.多源流理论视阈下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议程分析: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20(5):57-64.

[7]  王育文,郭忠升.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森林植被高质量发展建设对策[J].人民黄河,2021(6):6-9.

[8]  岳瑞波,韩子贵.黄河中下游沿岸景点汛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0(11):38-43.

[9]  王建国.关于沿黄生态带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时代经贸. 2020(9):47-48.

[10]  张伟丽,王伊斌,李金晓,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网络分析[J].生态经济,2022(10):179-189.

[11]  刘亚奇,孙文杰.黄河文化遗产知识服务的重要价值、核心议题及实现路径[J].学习论坛,2022(5):122-129.

[12]  任保平,裴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J].人民黄河,2022(9):11-16.

【责任编辑    刘亚楠】

Abstract: As the second largest river and natural ecological barrier in China, the Yellow River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rotection. Shaanx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have rich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objectively requires highlighting its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the Yellow Rive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other aspects. The Multi-stream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analyzing policy formulation and changes. Only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shortcoming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long the Yellow River,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diffusion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ulti-stream Theory can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cholars and local resi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nd create an Eco-tourism brand that conforms to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can the window of policy innovation be opened,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ecology in 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Shaanxi;are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Yellow River Basin; ecotourism; policy mechanisms; Multi-Stream Theory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生态旅游陕西省
生态旅游之利弊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8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6
生态旅游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0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2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2
聚焦两会
陕西画报(2018年1期)2018-11-17 19:33:14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