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宏波 孙雯宇 王卓林
[摘 要]在高校整体的发展规划之中,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关爱,一直是重点工作。进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转型、提升,运用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更好地落实资助育人工作,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三点展开论述,重点研究如何构建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提出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创新勤工助学模式、完善勤工助学制度三项对策。高校要结合新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资助育人工作,突出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性、科学性,帮助越来越多贫困学生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每一名高校学生都能轻松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乐观地规划生活、结交朋友,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高等院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资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当前,众多高校都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但是,有些高校循规蹈矩、不注意创新,忽视了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没有从根本上助力学生摆脱贫困。探讨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旨在揭示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的特殊优势,希望高校进一步加强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工作,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唤起学生斗志,提升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让贫困学生正常地学习、生活,这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积极落实资助育人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关怀学生发展,与此同时,還可以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有更轻松、更温馨的校园生活。具体分析如下:
1.1 促进学生学习
由于家庭贫困,学生常常有后顾之忧,无法专心地学习知识。获得高校资助之后,学生可以逐步走出贫困状态,将个人精力放在学习上,自觉抓好各学科的学习任务,高质量地完成学业。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落地之后,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把握学习机会。此外,高校提供的各项资助,既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是精神层面的鼓舞,可以激励学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学生遭遇学习上的挫折、打击,也能进行自我激励,以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态度,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1]。从学习的角度来说,高校要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将资助育人与高质量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升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1.2 关怀学生发展
高校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多角度地关怀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发展。首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包含多方面内容,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开导、关怀,也属于资助育人的范畴。高校可以利用资助育人工作路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绪,让学生拥有稳定、阳光的心理状态。其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高校要认真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结合资助育人的政策,进行精准的家庭帮扶,如医疗帮扶、就业帮扶等。这些资助项目,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展开,可以显著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轻松起来,不必为家人担忧[2]。这一类资助,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
1.3 营造和谐氛围
资助育人工作的影响,还体现在校园环境上。例如,以资助育人为主题,高校可以成立活动策划小组,专门策划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如资助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资助育人班级反馈调研、资助育人党史学习教育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传达高校内部的资助育人政策,还可以传递一些积极思想,如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乐观与顽强、奉献与感恩等。这些积极思想流淌在校园内部,感染着教师,感染着学生,可以调节校园内部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和谐,培养学生对校园的情感。另外,关于资助育人的政策、理念,以及相关活动,高校要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3]。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影响校园文化,改变校园氛围。比如,在短视频平台上,高校可以安排教师、学生,组建新媒体宣传团队,以视频宣传的形式,策划资助育人宣传短视频,包含资助育人政策篇、资助育人活动篇、资助育人学生讲话篇、资助育人教师讲话篇、资助育人案例篇等,形成资助育人的短视频系列,展示给学生,展示给大众,让全社会关注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让贫困学生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总体来说,资助育人相关的校园活动、校园宣传,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从资助育人工作现状来分析,高校要采取规范、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这几项问题:其一,资助机会比较少,资助措施不及时。其二,资助方式不合适,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其三,相关制度不健全,资助工作实效性较差。具体分析如下:
2.1 资助机会比较少
根据相关规定,每学期进行1~2次统一的资助,这是部分高校的资助模式。该资助模式易于执行,确实可以落实高校的资助政策,但是提供的资助机会并不多,覆盖的贫困学生有限,难以解决大部分贫困学生的根本问题。此外,为了合理地控制经费,高校提供的资助名额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贫困学生已经符合资助条件,但是仍然需要继续等待。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资助机会很难得,带有不确定性因素[4]。因此,高校规划资助育人工作时,既要考虑政策问题、经费问题,也要充分考虑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合情、合理地增加资助机会,将温暖及时地送达给每一名贫困学生。
2.2 资助方式不合适
高校推行的资助方式不合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忽视根本原因。有些高校习惯于直接发放资助经费,并没有带着差异化视角,认真了解学生的贫困原因。例如,有些学生处于因病致贫家庭,家人的疾病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生,学生急需医疗帮扶。高校提供的资助经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另一方面,忽视学生感受。为了彰显人文关怀,有些高校过度地宣传贫困学生,将贫困学生的个人信息公开展示出来,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既需要经济上的帮扶,也需要情感上的理解和尊重。如果高校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可能会带给学生焦虑、压力,让学生难以接受[5]。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要注意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轻松地接受资助。
2.3 相关制度不健全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要处理不同的环节,包括资料审核、家庭调查、物资分配、新闻推广等。目前,有些高校缺乏资助育人统筹管理制度,没有立足全局,统筹管理各个环节,导致资助育人工作进度缓慢,甚至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直接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权威性,遭到部分学生的反对。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资助育人工作也越来越细致化、专业化,既要符合相关政策,也要符合实际情况。进入新时代,如何建立一套统筹管理制度,这是高校领导关注的重点工作,也是贫困学生关注的重点内容。另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资金分配,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外界的质疑,诱发校园纠纷,产生一些极端的社会舆论。当前,有些高校尚未形成资助育人统一监督制度,并没有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严格监督[6]。长期下去,可能会出现拖沓、敷衍、主观化等工作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会影响资助育人工作的秩序,还会影响学生群体的信任,不利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围绕资助育人工作,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
3 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的构建
立足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高校要转变思路,调整资助育人方针,站在学生的角度,抓好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工作。高校可以从提供勤工助学的创业机会、创新勤工助学的传统模式、完善勤工助学相关制度这几点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3.1 提供勤工助学机会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每学期1~2次的资助未必能产生良好效果,未必能帮助大部分贫困学生。高校可以构建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以自主创业为方向,为贫困学生创造更多合适的资助机会。比如,积极组织贫困学生成立食堂勤工助学团队,专门负责食堂的卫生工作、管理工作。在这期间,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职责,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新型模式,升级食堂卫生工作,转变食堂内部的管理方式,让食堂环境更整洁、更人性化,营造轻松、温馨的就餐氛围。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这是勤工助学的机会,也是发散思维、自主创业的机会[7]。更重要的是,该勤工助学模式可以常态化,覆盖更多贫困学生,让大部分贫困学生获得资助机会,从而走出贫困境遇。
3.2 创新勤工助学模式
对于不合适的资助方式,高校要敢于改革,积极推行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首先,高校可以走出统一资助的固有观念,带着差异化视角,理性分析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有些贫困学生家庭负担较重,既需要解决个人问题,也需要解决家庭问题,需要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高校可以对接各类企业,提供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其次,高校可以走出自上而下的资助模式,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倡导自主摆脱贫困。比如,有些贫困学生内心敏感,不愿意接受高校的资助经费[8]。高校可以换一种资助形式,提供大学生创业经费,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扫清创业障碍,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力更生的满足感、幸福感,实现自主摆脱贫困的愿望。
3.3 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从制度化管理出发,高校要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相关制度,积极完善创业型勤工助学制度。其一,高校可以制定创业型勤工助学统筹管理制度,站在全局性视角,统筹管理勤工助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检查各个环节的规范性,树立起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权威性,让越来越多学生信任勤工助学模式,支持勤工助学方针,愿意加入创业队伍中,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努力改变自己的贫困状态,迎来崭新的生活。其二,高校可以制定创业型勤工助学统一监督制度,严格监督相关责任人,确保“三个到位”:一是创业资金帮扶到位,指的是公平、公正地发放创业资金;二是创业条件帮扶到位,指的是提供创业条件,包括场地、设施、物资等;三是创业指导帮扶到位,指的是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或者安排创业指导教师,全程协助学生。这样一来,高校学生可以更顺利地开启创业之路,一邊专心创业一边脱离贫困,在创业中改变生活,在创业中重拾自信。
4 结语
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具有诸多优势,符合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理念。为了更好地构建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高校应以自主创业为方向,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高校资助政策覆盖更多贫困学生;摆脱统一资助的固有观和自上而下的资助模式,提供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经费,创新勤工助学模式;制定创业型勤工助学统筹管理制度和创业型勤工助学统一监督制度,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参考文献
[1]井立文,陈华锋,肖金兰,等.“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校本研究——以伯藜学社发展型助学模式为例[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77-78.
[2]贾铮,吴昕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研究——以浙江省本科高校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90-93.
[3]欧阳铁磊,叶玲肖.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策略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0,37(8):45-47,129.
[4]孙玲,严伶俐,杨洁,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 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大众标准化,2020(20):24-25.
[5]樊永生. 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1):62-66.
[6]何旭娟,吴晓君,周艳玲. 高校资助育人“双助”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20(9):139-143.
[7]何鹏飞. 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3):35-39.
[8]李苗,刘璐迪,何林超,等.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志智双扶”发展性资助工作路径研究 —— 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J]. 产业创新研究,2020(11):132-133.
[项目名称]“资助育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2-KYYWF-E004)。
[作者简介]柳宏波,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孙雯宇,女,河北乐亭人,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卓林,女,山东济南人,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