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方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求知能力不断上升,概念书籍逐渐出现在广大消费者的面前。概念书籍不仅可以满足书籍基本的阅读要求,还能填补消费者日以增进的情感价值需求。概念书籍设计与情感化設计的结合,赋予了书籍设计更多的艺术与商业价值,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了概念书籍的发展。对优秀概念书籍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情感化设计,从而分析概念书籍设计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关键词:概念书籍;情感化;阅读体验
人类出现以来,社会由不同的文明而呈现不同的面貌。人类信息传播的载体亦如是,从甲骨、铭鼎、竹简等直到纸质书的出现,奠定了数千年来书籍的基本模式。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概念书籍在传统书籍的基础之上通过材质工艺、互动装置、物理结构等的运用,使概念书籍突破了传统书籍的桎梏,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上得到了极致体验,拓展了传统书籍原有的阅读体验,并拥有了更多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
一、概念书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概念书籍”一词最早是在1999年的《概念书籍设计——设计教学笔记》中由作者谭平提出,并将概念书籍设计理解为创作者对书籍内涵而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理解进行归纳综合提炼,从而做出的反映书籍本质的设计。
目前我国概念书籍设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大部分概念书籍的材料特殊、工艺繁复、结构独特,导致制作的成本相对较高,无法达到大规模的批量制作,因此没有办法走进绝大多数读者的视野并被其认可,但是我国仍有很多学者在探索中促进了概念书籍的发展。很多设计人士在不断创作中填补我国概念书籍的空白,比如吕敬人、朱赢椿、徐冰、韩湛宁、戴胤等优秀设计师,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翻开——中国当代书籍设计》《蚁呓》《蜗牛慢吞吞》《天书》《地书》《嬗变》《草书》《響》等,都曾在国际上获得过盛誉。
二、情感化设计在概念书籍设计中的意义
唐纳德·诺曼将情感化模型分为三层: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是我们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层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机能,是我们观看概念书籍时的视觉感受、触摸到其质感时的触觉体验、嗅到书籍材质时的嗅觉体验、听到书本翻页沙沙作响的听觉感受。行为层是概念书籍的内容可以给我们带来的作用,比如学会了书籍里的生活常识、旅行攻略等。而反思层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独特而强大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赋予事物情感、价值与内涵的层面,通过外观式样、材料工艺、书籍内容给读者带来的独特个人感受与想法[1]。优秀的概念书籍可以突破传统书籍的思维模式,并且其情感化的设计更是通过本能、行为与反思的刺激使读者获得更好的体验。
(一)加强文化的表达与传递
书籍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基本的阅读功能之上再加入更多的情感化设计更有利于书籍的传播,使人们通过阅读概念书籍以及感受到书籍的质感,从而由本能层次的感官到反思层次的个人感受来获得情感体验。如今的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扁平的阅读世界,情感上的需求满足也逐渐成为读者阅读的考量依据。情感化表达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可作为一个突破口,促进概念书籍的理念传达,加强读者与书籍的情感链接,使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价值的投射,更好地进行文化情感体验与价值传达。
(二)满足受众的审美及情感需求
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人们在愉悦的处境下会更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也更能够原谅和容忍错误的出现。概念书籍的特殊材料、精湛工艺都有利于情感化的表达,使得书籍设计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在传达艺术性与思想性上也赋予了书籍更多的价值。概念书籍的设计就是通过这种愉快的美感与互动使读者获得快乐,从而拥有所谓“爱屋及乌”的情感,由对概念书籍设计的情感转化为对生活、对自我的满足,并产生某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能量汲取。
三、概念书籍设计中强化情感的方法
优秀的书籍设计绝不仅仅只是一本没有生命力的读物,而应该是一个以书籍为中心出发而建构的一个环境和氛围,使观者可以领略这样以书籍为中心的风景,可以从视、听、嗅、味、触感集结之下感受到书籍要传达的生命力[2]。而至于如何把概念书籍做到所谓的“有生命”,关键是如何将情感化付诸于概念书籍设计之中,通过概念书籍内容的把握、材料的选择、理念的传达等都可以更好地输出情感,使读者体会到著书人想要传递的能量及价值。
(一)从内容上寻找共鸣
内容是书的血液,没有内容就不足以撑起一个“生命”,而没有好的内容就会像没有线的风筝,即使可以飞上天空却没有了精神的牵引,只会随着风到处乱窜。做好一本书的内容,就要从书籍最初的思维出发,给书籍注入时间空间、骨骼肌肉以及血液,让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从本能层到行为层直至反思层一触即发,从而给观者带来精神上的共鸣与情感体验。
朱赢椿的《肥肉》一书(如图1),收录了百余人与“肥肉”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带来的情感与感想,其受访群体年龄涵盖8到88岁,收录的有中国贫瘠年代到富裕小康之间人们对于肥肉的不同记忆,有国外友人不同的饮食文化与体验感想,也有生活在新时代富足生活中人们不同的观念价值。不同国家地理、历史年代、饮食风俗造就了大家各不相同的情感与想法。更绝妙的是书籍封面由一块大大的肥肉图片,再在上面添加文字信息,肥肉的真实图片让爱肥肉的人垂涎三尺,同时又会让讨厌肥肉的人咬牙切齿,这种由视觉引起人们的触觉、味觉的记忆,唤起人们内心对食物的体验经历的确妙。全文人们对肥肉的感受体验与附加的各种类型的肥肉图片,不仅让人们在故事里找到情感共鸣,更是在视觉上唤起对肥肉的相关记忆,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引起读者情感共鸣[3]。
吕敬人的代表作《朱熹大书千字文》(如图2)在2010年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全书以南宋理学家、书法家朱熹所写的千字文为内容,外函采用仿宋雕版印刷,并在外函桐木上反雕着一千个字,皮带与如意木扣的运用使得全书更具有古朴、历史韵味,并用标点符号的“点”“撇”“捺”来代表书的上中下册,书中的朱熹千字文与现代典雅的内容形式,一起将南宋时光和现代理念完美契合,这种由中国传统而激发的思维反思,传达着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情感。
(二)在材料上突破创新
在现今社会中纸很明显已经不再是媒介的主角[4]。书籍的材料作为承担书籍内容的载体,是人们在阅读任何书籍时,五感共同作用的第一层媒介,决定着人们对于书籍的第一印象。传统书籍设计上我们用纸張来做文字的载体,所以才会用所谓的“书卷气”一词来形容读书人的气质[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作为书籍载体的材料也在不断的突破与创新,概念书籍对于新型材料的不断尝试与探索都在刺激着人们的情感与反思,而这也正是促进书籍发展的动力。
2012年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中跨界综合设计单元入选的戴胤的作品《草书》(如图3),通过特殊的手工造纸,将不同的草籽提前种入纸张中,在展览过程中通过适当浇水,预先置入的草籽会生长发芽,在纸张中进行成长,书中有草,草中有字,植物与纸张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意境,可谓真正的“草书”,极具实验探索精神,这种利用不同材料自带的不同质感与氛围,来引发观者生理和心理的感受,超出了传统书籍的模式与形态,并使人们对于草与纸不同的情感反思交融糅合,通过这种植物材料的置入激发大脑本能、行为、反思层来探寻书籍给读者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三)在理念上探索人文
艺术最原始的出现就是人类要把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好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其在情感和思想表达上让观者感同身受。国内独立艺术家徐冰的很多作品都会贯穿着一个主线,每件作品不管材料和形式差异如何大,但都在时刻表达着他的理念,徐冰的代表作《天书》就是如此(如图4),作品以汉字为基本型,通过解构、组合、再设计等,历时四年打造了四千多个熟悉又陌生的“伪汉字”,他发挥了极大的自由度让自己去创作,明明是“伪汉字”,但乍见之时却没有丝毫怀疑它的“假”,从艺术的角度让读者对文字背后的文化和理念进行思考与反思。
朱赢椿在其作品《蚁呓》中(如图5),充分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转化为设计语言,将蚂蚁作为主角,运用大量的留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蚂蚁如此的渺小,使人们反思“人和蚂蚁何尝不是一样的呢?”,通过来自大自然的蚂蚁的爬行痕迹表达社会生活中的人,用浅显易懂的图像与画面创造了一种互动参与的书籍阅读体验,给观者带来深刻反思。
四、情感化在概念书籍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概念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有两个方向,一是回归传统寻找民族的文脉,在传统中寻找生机,寻觅民族、区域、国家来时路上的情感碎片,探索民族之所以为民族文化基因;另一个是结合高科技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在新科技下创造新时代美学,去探索未知的、新奇的人类未来路上的情感体验与价值。
(一)回归书籍最本质的情感
信息革命以来,人们的日常出行、家居生活都被高科技产品所占据,工业化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伴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也促成了全球一体化甚至同质化现象,人们仿佛成了钢筋森林里冷漠的生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手工的、民族的、感性的东西才能更凸显它们的温度、力量与情感,也愈凸显价值与珍贵之处。对于书籍设计方面依旧是,回归“本质”不只是单纯的通过手工的方式去制作,更多的是去寻找人们情感体验的“初心”。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华夏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书卷气就是我国传统书籍文化一脉相承的气质。对概念书籍设计的传统情感回归,首要的是融会贯通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与神韵,并在书籍设计之时加以体现,使人们在阅读书籍之时可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振。比如曾经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的《诗经》,是基于我国传统诗歌文化而创作的,通过概念书籍设计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整本书的设计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线装书形式,纸张与线的衔合彰显着东方文明的典雅与质朴,同时将线装书置于牛皮纸匣中,简洁而又有生机,于材料和形式之间使读者心旷神怡,并神游到两千多年前那个美妙的“诗经”年代,因此荣获2010年“世界最美的书”这一称号(如图6)。另外还有著名设计师吕敬人的《曹雪芹风筝艺术》《珠雅集》等,都是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涵,在现代作品中体现跨越时光的别样韵味,给读者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在科技中探寻概念书籍的新时代情感
概念书籍并不是指某一种单一的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和探索,一种突破现有形式向人类未来出发的行为,更是一种探索未来与情感价值表达结合的行为。正如信息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新型的材料,都给了概念书籍设计以突破原有装帧观念的新启发。拓展书籍的内涵与极限,要求我们结合时代的技术与材料,使概念书籍的图像、文字等以新型感性的方式展现,赋予概念书籍更多心意与情感。
如今科技的发达,可以让我们在概念书籍设计中加入更精密的结构形态、更安全的化学物质、更奇妙的声光电,甚至是当下流行的VR、AR、元宇宙等技术和理念。近些年出现的立体书、带味道的书、带声音的书、带互动的书等都是书籍结合新技术,从而获得感官与情感体验的探索,通过五感来激起观者的情感记忆及对未来的好奇畅想。概念书籍的发展也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开拓与创新更多新的材料、工艺与技术,去传播不一样的情感与时代讴歌。
五、结语
优秀的书籍设计都是有生命的,而它的强大心脏就是它所附有的情感化。情感化设计在概念书籍设计中突破了物质和时间的束缚,把人们对于世界的关心与情感沉淀于概念书籍设计中,将无形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有形的概念书籍。概念书籍的材料、工艺、内容等,能够激起人们心灵的激荡。正是这种情感化的表达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和精神需求。概念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化在寻找人类最本质的情感和在高科技中探索人类新情感的两条路上,尽管寻找的情感体验有差异,但都是我们血脉交融的人的精神。设计师在概念书籍中通过情感化的设计引起人们本能层次的记忆基因、行为层次的生活反映以及思维层面的反思体验,这些都是对人的情感价值的全面拓延,更是对书籍设计发展的不停探索。
参考文献:
[1]诺曼.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70.
[2]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朱赢椿.肥肉[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3.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110.
作者简介:张远方,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