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流变与思考

2023-09-30 15:12:58朱莉莉
美与时代·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现代性

朱莉莉

摘  要: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东西融合”的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的革新,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从单一转变为多元、设计从业者从兼任转变为职业化、以及设计思想由“西体中用”转变为“中西并流”。未来中国的书籍设计要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质,应当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应用,发扬以“中式美学”为审美取向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书籍设计;现代性;设计品质;中式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课题“中式美学: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性品质研究(Y202147875)”研究成果。

中国图书出版和设计机构自2004年参加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以来,多次斩获殊荣频频获得认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的艺术水准。尽管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所提升,但有关中国设计的民族身份焦虑却始终存在。尤其是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书籍设计艺术体现出更多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则是我们相关从业者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了解国际书籍设计研究趋势的同时,有必要回溯性地审视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的建构之路,并基于此来展望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构建的基本脉络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变局时代,也是现代性设计理念输入到中国的时代。书籍设计作为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分支,经历了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一是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日本留学潮涌现的大批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新式书籍加快了传统书籍现代化的进程;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交流合作新形势下,东西方多元文化碰撞下的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进入快速发展创新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书籍艺术家筚路蓝缕,坚守民族之心,躬身于中国书籍设计从传统到现代之路。

(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的初步构建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新思想指导下的新文学、新文艺作品,一批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浪潮中推陈出新,为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书籍艺术的现代性开启于近代留学生群体对西方设计的学习借鉴,以鲁迅、丰子恺、钱君匋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书籍设计家讲究融会贯通,取各家之长。他们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在书籍设计的实践中获得了对书籍艺术现代性的认知,从早期对日本设计的吸收,再到对西方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借鉴,同时融会中国传统书法、国画、篆刻及音乐等艺术门类精神,使中国书籍设计艺术融合了现代性品质。“平装书从书籍的纸张、印刷、装订、版式、封面画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线装书的固有形态,以新的美学形式构建了现代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基本物质形态。”[1]240在文化发展与震荡中初步确立了中国书籍艺术的现代性品质。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率先引进了外来书籍艺术。鲁迅除了对书籍内容的精心创作外,经他亲手设计的书籍,从封面、插图、题字到纸张装订裁切等都有考究。他主张书籍设计要有留白,强调书籍的整体气韵,同时十分注重书籍的印制品质,这些印制工艺流程包括纸张装订都无形中影响了国内的书籍装帧形式和外延。1906年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出版《中国矿产志》、1909年2月于日本东京神田印刷所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等。《域外小说集》在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中有里程碑的意义,封面的字体是篆体书写的书名,题字为陈师曾,文字从右至左横向排列。插图描绘在文字上方,是一位希腊女神的侧面头像,眼睛所视的方向是一轮初出的太阳。另一本《引玉集》是苏联版画集作,鲁迅先生用了现代西文排版,更好地传达出原作的内涵(如图1)。鲁迅对西方元素的大胆应用和西文排版方式的实践,开启了早期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性表达。他设计的书籍封面以书法字体为主,如《坟》《野草》《华盖集》《萌芽月刊》等作品的封面都是他亲自书写,字体风格多变,简洁有力。1926年7月北新书局印行第四版的《呐喊》,鲁迅设计了深红色的背景,隶书风格的“呐喊”二字好像要挣脱铁窗似的黑色方框,设计简洁饱满,充满张力(如图2)。他不仅对中国书法知之甚多,对美术字的应用也得心应手。如《奔流》二字的线面结合,装饰意味强烈的《小彼得》书名、《而已集》(如图3)的封面上名字和书名的设计,以点线和阴影组成的美术字设计十分出色。这些书籍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气度不凡。鲁迅先生对书籍设计的参与,对书籍形式与设计的现代性方向具有开拓意义。

丰子恺可谓是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的领路人之一。1921年,丰子恺留学回国后在《文学周报》刊载了一些以身边日常为素材的小画引起了大量关注,很快“子恺漫画”便风靡了全国。他笔墨风格形成直接受到日本插画师梦二作品的感染,他评述梦二道:“熔东西画风于一炉,其构图是西洋的,画趣是东洋的。其形体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2]在梦二作品的启发下,丰子恺找到了“乘兴落笔、俄顷成章”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融合之道。丰子恺为书籍期刊画插图并设计封面扉页,1926到1927年间,为《小说月报》设计了许多专栏画(如图4),并设计了《影儿》《爱的教育》(如图5)《木偶奇遇记》(如图6)等儿童书籍,在圖形的简化和编排设计上形成了独树一帜、充满现代感又不乏中国墨韵的装帧艺术风格。他认为优秀的书籍装帧必须注重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深刻思想相结合:“书籍的装帧,不仅追求形式美感,有要能够表达书籍的内容意义,以致内容意义的象征”。[3]丰子恺的书籍设计理念极具现代性,让形式服务于内容,东西交融的书籍设计富有简约抽象的笔意墨趣,具有清新隽永之感。

另一位对中国现代书籍艺术影响至深的书籍设计艺术家是钱君匋先生。他的设计跨越多个历史时段,涉及众多艺术领域,他一生共设计了1700多种书刊,享有“钱封面”之美誉。早期接触的日本书籍《杉浦非水图案集》与《伊木忠爱图案集》激发了他对日本设计源流的了解,对日本书籍的兴趣也影响了他的装帧设计风格。通过对日本书籍和著名图案设计的学习和转化,钱君匋的书籍设计融合了许多现代图案设计风格。《晦庵书话》封面纹理重复排列,抽象又具美感。在许多书籍题花的设计中,钱君匋追求简约洗练的装饰图案意味令书籍造型十分优美。钱君匋尝试对西方现代书籍设计理念进行吸收和转化。为纪念电讯社创立成立十周年的封面设计和社员俱乐部的设计,结合了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整体设计简洁大气,色彩厚重,运用现代化的块状字体,对数字和英文进行处理。钱君匋1928年受茅盾所托,替他的小说《动摇》《幻灭》《追求》作设计,朱红色作底色的《动摇》封面上是少女的半边脸,一根直线纵向穿过书名垂落下来一只蜘蛛,加上封面下方寥寥几笔装饰,《幻灭》和《追求》与《动摇》风格统一,人物抽象夸张,设计象征性强,具有现代感和视觉张力。在《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发展回顾》中,他说:“中国书籍装帧,进而其它各门文学艺术的传统,有相应的共通关系,是属于东方式的、淡雅的、朴素的、不事豪华的、内蕴的民族风格。”[4]这足见钱君匋对书籍装帧的主张,注意民族特色又强调现代化特征。

(二)东西融合: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的深化探索

中国书籍设计随着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经历了20世纪中叶的停滞后的再次复苏,书籍的“现代意识”依旧关照“传统”,以一种优雅而温和的姿态回归人文、美学[5]。1973年中国出版印刷代表团前往日本参观学习,1977年中国印刷技术考察组访问德国,1979年的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等交流活动开启了中国现代书籍艺术新局面。这一系列事件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出版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意义。对外出访学习推动了国内印刷技术的革新及设计思维的拓展,以寧成春和吕敬人为代表的一批新时期设计人才,积极投身到复苏的书籍设计事业中,由此展开了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的深化探索之路。

宁成春先生是第一批赴日进行专业培训的书籍设计师,对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宁成春先后师从杉浦康平与真锅一男(横滨国立大学视觉研究室)、同时也在道吉刚、志贺纪子的工作室学习。日文版《现代日本》就是在道吉刚工作室接触到的,书中总结了十年的日本书籍设计。在宁成春的推动下,中文版《日本现代图书设计》1900年在国内出版,书中日本设计师原弘的《装帧与图书设计》,还有杉浦康平的《从“装帧”到“书籍设计”》,以及菊地信义的《好的装帧》作品和文章在当时书籍设计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带着日本先进的照相技术、网格系统及书籍整体设计新理念,1987年宁成春回国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术编辑室主任职务期间,设计了大量具有前沿性的现代设计作品,颠覆了以往单一的书籍装帧理念,极大促进了中国书籍设计理念的更新和现代性的铺陈与开展。

吕敬人是20世纪90年代书籍整体设计理念倡导者。1989-1993年赴日本两次求学经历让吕敬人对书籍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将“书籍六面体”“书籍形态学”“书籍五感说”“书筑”等概念注入国内书籍装帧领域。1996年,宁成春、吕敬人、朱虹、吴勇四人举行了书籍装帧展,并随后出版了《书籍设计四人说》。四人展的举行进一步推进了书籍设计现代理念的灌输,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深入人心。吕敬人提出:“完整的书籍设计,要求书籍设计者介入文本内容结构的再编辑,视觉传达系统的再设定,阅读语境的再创造。”[6]在对中国书籍设计方向的思考上,吕敬人认为中国书籍设计应该建立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吸纳传统并于现代交融的现代性品质[7]。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书籍和古籍装帧,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利用材质和纸张,创作了大批中西合璧形神兼备的书籍设计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用了传统的雕版形式作函套,辅以中国书法的笔画和编排框架,再现了东方书籍的传统魅力,书籍由内而外的细节都体现了设计上的精心考量。吕敬人数年来致力于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事业的探索与发展,从业至今引领着中国书籍设计创新创造。他前后将杉浦康平的《造型的诞生》《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疾风迅雷》等著述在国内翻译出版,孜孜以求地传递着现代书籍设计的思维和方法论。经吕敬人设计出版的《书籍设计基础》《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书艺问道》等书籍设计类著作都反映了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与现代书籍应有的社会功能。他的设计具有中式美学的宽广包容性,深耕于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明确的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品质。

二、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的革新

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经过“西学东渐”和“东西融合”的两个历史时期之后,逐渐奠定了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性品质底色。从1995年开始,每四年一度的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促进了书籍设计质量的提升,推动中国书籍现代性品质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20世纪末开始,随着大量设计实践的开展,书籍设计理论研究也提上日程。《书籍装祯艺术简史》由邱陵主编,开启了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先河。纵向来看,中国书籍设计的装帧形式、从业人员以及设计理念都发生了较明显的转变。

(一)设计理念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20世纪初引入的“装帧”概念是基于书籍外表的设计,停留在装饰美化的层面。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倡导的书籍整体设计理念主张:“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也成为设计的对象”。这一概念完全不同于以往将书籍装帧等同于封面设计的陈旧理念,书籍设计师不只是对书籍外表进行设计,而是将书籍的内容、结构、文字层级、图形排列及材料和工艺选择都作为整体设计的考察对象,从而对过去单一化的书籍设计形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

浸润了古代书籍文化、民国书籍美学、国外设计潮流风格精髓的中国书籍设计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设计形式。例如,中国设计师对中国传统金石文化、画像砖、传统建筑等艺术的吸纳,创造了大量具有中国东方书卷气息的设计样式。现代性分化的世界中,寻求一种感性的、具有生命观的书籍形态[8],将中国书籍的整体设计回归到人与物的关系之上,回归到精神文明的守护。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再到“书籍五感说”和“书筑”的理念加持,中国书籍设计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关系,体现出现代书籍设计理念深化与多元融合。

(二)设计从业者从兼任到职业化的转变

作为近代出版业的重要部分,中国书籍设计经过市场和商业的推动,逐步显现出书籍设计职业的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前,从事书籍设计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身兼数职的作家、艺术家、画家等。鲁迅、丰子恺、钱君匋等人是最早在日本留学并回国投身于出版事业的早期代表,他们和师徒制的“山土湾孤儿院工艺工厂”不同的是,由不同职业兼任的设计师独立创作,这种设计与制作的分野促进了书籍设计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中国第一例书籍装帧画例,由钱君匋在1928年开具的,这是近代书籍设计初步职业化和专业化转变的直接例证。“这是一个由表及里、从实践到理念的逐步深入的探索过程,体现出知识分子实践活动与行业机制和社会结构的良性互动关系。期间所表现出的科学与理性精神,也是现代性的一种表征。”[1]149

1955年,丘陵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系筹建书籍装帧专业教学工作,真正开启了中国书籍设计行业的独立和书籍设计教育的学科规范,同时也为书籍设计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设计人才。受过专业教育的年轻优秀书籍设计师为书籍设计带来新局面,大量访日学成归来人员进一步提升了设计师的专业素养。1981年,国家出版局还委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了书籍装帧进修班,书籍设计行业从组织领导到理论研究,从展览评奖到专业培训,都进入了有计划有目标的发展状态,也由此形成了一股勇于探索和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设计力量。

(三)设计思想由西体中用到中西并流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胡适赞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期间中国传统的书籍形制被西方现代书籍设計范式替代,掀起以近代西方印刷技术、书籍样式、制造和生产为主导的“西体中用”书籍设计艺术浪潮。一方面,经由先进思想的文学家、知识分子、美术家、出版家的共同努力,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性品质得以确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另一方面,对西方书籍设计的全面沿用,使一定时期内的中国书籍设计以西方审美为导向,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书籍的审美意蕴。20世纪80年代李哲厚提出了新的“西体中用”理论,他既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赞同抱残守缺,而是要在中国开创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他主张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创造新形式,逐步进行改革”,即进行“转换性的创造”[9]。这个阶段的书籍设计师不断调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定位,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性在前进中发展。

随着上世纪末中国书籍设计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中国书籍设计现状引发了以吕敬人为代表的有思想有作为书籍设计师们的思考。他提出“对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不可独舍一端,懂得融合的要意,这是书籍美学所要追求的东方文化价值”[10]。也就是说,中国书籍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吸收学习国外的先进设计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挖掘本土的设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不偏执于哪一方,而是努力实现”中西并流”的状况,让两者在相互竞争和碰撞中实现交融互鉴。书籍设计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西体中用”转变到了世纪之交的“中西并流”之路。

三、对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的未来展望

“现代设计的核心价值——构建身份符号,个体与群体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来确定自我的身份定位,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表征,这也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体现。”现代设计则在这场以“人的尺度”来衡量现代性的过程中承担起了文化想象的图像中介[1]385。中国现代书籍设计思维与书籍视觉形式的转变,归根到底反映了时代背景及社会文化的转变。面向未来,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中国书籍设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更具有标识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应用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书籍设计在接受现代风格影响的同时,又坚持了传统水墨及金石图案等的研究转化,使得现代版式和传统元素结合的书籍设计作品整体上传递出独特的中式味道。传统图式与现代视觉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传统解读的新的文化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书籍设计现代化过程中文人设计师们对自我文化的身份意识。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里,中国书籍设计逐步摒弃了从前集体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体现出更具有多样性表达的趋势,书籍设计师文化认同的一致性受到更多关注。

新的百年际遇,随着国际交流逐步深入且多元,国内设计师在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受到国际视野下多重文化的影响。同时,西方现代艺术也吸取了东方精神的灵感丰富了新的视觉语言,东方设计也在逐步学习转化中发展出新的生机和持续力,形成具有民族性的多元化设计。2019年由周晨设计的《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在“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被世界出版界熟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的老行当,以工业时代早期九十个手工艺品的分支为设计主题,将棕褐色的食品包装纸打成掉渣的毛边,以呼应民间老行当的悠久历史。该书不论是从书籍内容的选材,还是书籍气韵的体现,材质选择和空间的营造,都十分强烈的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在当今的世界话语了展示出了现代中国书籍设计师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认同,对中国文化的自豪和自信。因此,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迁移性挪用以及创新性转化,将一些具有标示性的中国符号进行现代表达。

(二)发扬以“中式美学”为审美取向的设计风格

文化的交融和互鉴是全球化时代的趋势,要消解我们在这场文化浪潮中的身份焦虑,那就应该牢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书籍设计要赢得世界同行的认可和尊重,不能靠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品位,而必须凸显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的文化精神就集中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之中,体现在中国的美学观念和美学体系之中。如果说西方的美学更加凸显理性化的技艺精神的话,那么“中式美学”则可谓更加彰显情感化的生命精神。万物的生命是平等尊贵的,更是活泼灵动的,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追求便在于呈现一种人与万物交互融合的生命情境。

在中国书籍设计融入“中式美学”观念,不是要简单地进行文化复古,而是要在提炼传统的自然观和造物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书籍设计的情境因素。师法自然,从书籍形态到书籍空间美学,体现出整体统一和谐的生动气韵。例如,2020年由潘焰荣设计的《观照——栖居的哲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的铜奖。该书由内而外贯通了中国造物观里人与器的关系、人与自然栖居的关系,将中国古代与现代、“中式美学”与现代版式融合,体现了简单、自然、温和的视觉美感,对中国文化核心中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现代性的方式进行了映射和回应。以中国华夏文明为成长背景的书籍设计师,在对世界文明兼蓄并收的同时扎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土壤,浸润中式美学的意境之美,使书籍设计不仅是“世界最美的书”,而是传递出超出书籍设计艺术本身的文化审美趣味。

四、结语

回望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的流变之路,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代代书籍艺术家们立足本土进行现代化表达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中国书籍出版的样态更丰富多样,设计技术不断创新,书籍设计事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与此同时,却也出现了中国书籍设计的文化身份焦虑状况。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上,如何让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形式、技术、理念传达出更多的中国特质,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依然是中国书籍设计从业者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华强.设计、文化与现代性——陈之佛设计实践研究1918-1937[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40

[2]盛兴军.丰子恺年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15-119.

[3]吴浩然.丰子恺装帧艺术选[M].济南:齐鲁出版社,2010:8.

[4]钱君匋.书衣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1.

[5]徐静琪.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132.

[6]何宝民.书衣二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7:9.

[7]吕敬人.当代阅读语境下中国书籍设计的传承与发展[J].编辑学刊,2014(3):6-12.

[8]郑工,于广华.人与物之间:中国书籍设计现代性问题[J].现代出版,2020(2):45-52.

[9]孟祥儒.李泽厚“西体中用”思想探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3

[10]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4.

作者简介:朱莉莉,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书籍设计艺术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28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20:22
迷人的书《S.》
关于书籍设计的多维化空间形态与表现研究
书衣亦有灵
出版广角(2016年11期)2016-09-29 16:47:26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设计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