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探索

2023-09-28 07:38朱正业
大学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新文科历史学

朱正业

[摘 要]新文科战略是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新文科背景下,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围绕创新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质量得到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历史学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关键词]新文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1-0071-04

新文科战略是国家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历史学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研究者?如何传播和研究优秀文化?无论是创新性地培养传统文化的研究人才和传承人才,还是培养优秀的文创人才和文旅人才,都是新文科目前面临的任务,都需要考虑文科的新气象、新要求[1]。近年来,党和国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采取“厚基础、宽口径、办特色”的教学培养方式。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相关部门和高校牢牢把握新时代历史学发展的要求,围绕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更加强调历史学的融通性,并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

一、历史学的综合性与融通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3]。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世界上的一切科学都可称之为历史学,因为每一门科学都不能不研究某一特定对象的运动发展过程,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历史学是狭义上的,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的特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注释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4]2015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5]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再次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6]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学是一个高度包容的综合性学科。历史学关注的问题十分广泛,从宏观方面看,有自然史和人类史,而人类史又包含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军事史、教育史、宗教史、艺术史、科技史等。历史的涵盖面之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学与相邻学科的密切关联性,表现出较强的多学科综合特征。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中,相关高校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7]。历史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历史学的融通主要在四个层面上展开,首先是历史学门类内部的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的融通,其次是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融通,再次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融通,最后是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通。

二、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举措

安徽大学历史学专业是设立较早的专业之一,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围绕历史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要目标,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需要,创新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强调历史学专业基础的融通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行业需求。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和尝试。

(一)注重历史遗址、遗迹考察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开展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途径。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相关教师每年利用假期组织历史学专业学生对历史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将课堂空间延伸到社会空间。为达到考察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参观过程中记录史实,最后撰写一份心得報告,切实做到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相互融合。同时,教师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如开展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皖北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环巢湖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利用、皖北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利用等,让学生搜集文字资料、实物资料、撰写调研报告等,并要求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形成数据库,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

(二)注重口述史调查和区域史实践

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史调查。如围绕安徽大学的校史,组织学生对学校的老领导和老教师进行访谈;围绕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的农村改革问题,组织学生对当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访谈等。口述史调查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史料的能力。此外,高校结合地方资源,将区域史和地方史纳入教学实践。如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组织学生参观合肥李鸿章故居、肥西三河大捷遗址、安庆陈独秀故居、泾县皖南新四军遗址、凤阳小岗村等。同时,还推荐学生到李鸿章故居、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

(三)加强科研实践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为传播历史知识、弘扬历史文化,会在每个学期组织开展“历史文化月”系列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图片展览、知识竞赛、辩论演讲赛等,有些活动还聘请教师进行评比,决出优胜者,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同时,组织开展大学生学术论文比赛、全国史学新秀奖征文比赛、安徽省历史学本科生论文大赛、安徽大学史学论坛等,从选题到撰写、从文献搜集到文献解读、从注释到格式等,学校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活动、撰写学术论文,能够激发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积极开拓实践教学的渠道,积极主动地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近年来,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先后与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省名人馆等文化机构,以及寿县、南陵县、和县等政府部门和合肥磐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合作共建了实践教学基地,为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同样也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并协助学生,因此,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遴选了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和专职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一支完善的实践教学队伍,这既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又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管理。

三、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创新与特色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为解决传统历史学人才培养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认识不够,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围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合作交流、协调育人等方面构建了“多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每年会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包括教学模块设计、完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在原有的通史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有关专业前沿方向的知识,此外,更注重利用学科之间的优势将其与专业进行融合。在设计培养方案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开设符合学科特点的课程,如专业考察与调研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中外文献检索课程、专业必读书目导读课程等。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课程教学实践,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机交融。

(二)创设多元的教学实践模式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制订了《历史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资助方案》,该方案规定:指导本科学生发表论文、曾获得校外论文竞赛奖、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的人员,高校会给予一定的科研成果奖励,通过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此外,还创设了本科生导师制、学年论文制,通过将学生学年论文与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相结合,以学术规范与论文指导、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为引导,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搭建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历史学专业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用于实施定点专业实习,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公众。在每年开展的“历史文化月”活动中,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指导,以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弘扬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此外,学校每年假期期间会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等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实地调研以及搜集地方文献、民间文书和口述资料等,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能力。

(四)加强合作交流,强化协同育人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曾先后举办了安大史学大讲堂、颜子大讲堂等系列讲座,并邀请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术报告,这些讲座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与前沿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还搭建了各种供校内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选派学生赴海内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将“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历史学创新型人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以现有的合作平台为基础,积极推进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特别是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还积极申报省部级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积极构建联合培养的育人模式。

四、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成效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围绕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

(一)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

在科研能力方面,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多项,在校本科生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创新创业项目的比例超过60%,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全国史学新秀奖”和“安徽省历史学本科生論文大赛奖”。在实践能力方面,学校每年暑假组织十几个团队开展社会实践,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其中,“兰台说史”志愿汇项目获“安徽省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传承小井庄精神,促进新农村改革”历史成就观察团获“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二)毕业生质量得到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培养了一批历史学创新型人才,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素质较高,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深受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五年来,毕业生推免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40%以上,就读高校全部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海外名校。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他们分布在省内外各行各业,服务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发放问卷、走访用人单位等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总体认可度较高,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为优秀和良好的占90%以上。

(三)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承担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先后入选省级精品课程。近五年来,中国现代史、近代中日关系史分别入选安徽省一流线下、线上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史学史等入选省级示范课程,世界大国兴衰史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此外,还承担了省级新文科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探索”和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安徽省本科历史学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研究”。参与编写教材、出版教学著作多项,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在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以新文科为导向,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办学经验和教育模式,在课堂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套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校内外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 参 考 文 献 ]

[1] 樊丽明,杨灿,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 (10):10-13.

[2] 龚自珍.定庵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56.

[3]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5-12-15)[2023-01-06].https://news.12371.cn/2015/12/15/ARTI145016527  6165255.shtml?from=singlemessage.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

[5] 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EB/OL].(2015-08-23)[2023-01-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61.htm.

[6] 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EB/OL].(2019-01-04)[2023-01-06].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1/t20190104_127912.shtml.

[7] 《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2020-11-03)[2023-01-06].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责任编辑:吴雪强]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新文科历史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历史学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