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研究

2023-09-28 20:33:48董娟
教育界·A 2023年24期
关键词:美术活动课程游戏化幼儿教学

【摘要】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设计课程之时,教师要丰富游戏种类,安排场景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创意性游戏,引导幼儿发现美;要整合区域资源,为幼儿提供辅助性材料,鼓励他们碰撞思维,引导他们创造美;要创设切合主题、弘扬个性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组成美术创作小组,让他们享受美。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美术活动;幼儿教学

作者简介:董娟(1977—),女,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设计幼儿美术活动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创新游戏形式,为幼儿创设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环境。

一、丰富游戏种类,发现美

组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游戏,是课程游戏化设计的要点之一。教师要将不同类型的游戏与对美的观察、感悟、体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中深化对生活的了解和感悟,并从中发现美。

(一)开展场景性游戏,观察生活

场景性游戏指的是通过实景展现或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构筑美的场景,引导幼儿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1]。

场景性游戏课程有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实景展现,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融入大自然中,又或者通过生活体验的方式,挖掘生活中蕴藏的真实的美。教师可以将实景展现和美术创作、角色扮演、语言等多种不同的区域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花园、公园,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体会大自然色彩缤纷之美;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各行各业的人,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劳动之美;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带领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诵读相关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美。

第二种方式是多媒体呈现。如果特定的场景不适合幼儿实地参观,教师可以以视频、图片等形式辅助展示。如在端午节期间,近距离观察划龙舟比较危险,教师就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让幼儿体会力量之美、团结之美。在美的场景中,幼儿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能够加深对美的感受,丰富对美的感知。

(二)开展结构性游戏,动手建造

结构性游戏指的是幼儿用积木、积塑、金属、沙子等材料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活动。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动手建造,让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发现结构之美、对称之美。

设计结构性游戏时,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游戏材料、观察游戏情况、指导游戏策略四个方面入手,优化游戏活动。首先,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如:“立交桥结构复杂,要怎么建造呢?”“高楼造型那么美,它们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呢?”

其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结构性材料,如硬纸板、塑料瓶等,引导他们自主搭建立交桥、高楼等建筑物,并观察他们的游戏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比如,当幼儿的建构活动停滞不前时,教师可提醒幼儿对照具体的建筑物,分析其结构特点,又或是观察同伴的建构作品,从中寻找灵感;还可以直接提示幼儿采用“上小下大”的结构,助力幼儿的建构活动顺利开展。

(三)开展创意性游戏,放飞想象

创意性游戏是一种能激发幼儿创新思维和提升幼儿创新能力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语言、美术、建构等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从主题设定、游戏规则设计和作品展示这三个方面入手,放飞幼儿的想象,让幼儿体会生活之美。

开展创意性游戏时,首先,在主题设定上,教师要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创意性游戏“美食如画”为例,笔者先是让幼儿回忆自己品尝过的美食,自主选择要制作的菜品,如奶茶、汉堡包、三明治等。其次,在游戏规则的设定上,笔者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决定是否要使用彩纸、彩泥等材料来代替真实的食材来制作美食,或是自主决定要采用个人战还是小组赛的方式来参与竞赛。最后,在作品展示方面,笔者让幼儿自主决定作品的展示方式,如选择逐个上台展示并讲解的方式,还是选择集体展示、互相交流的方式。

二、加强游戏建构,创造美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从提供材料、整合资源、指导启发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幼儿逐步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一)提供辅助材料,自由组合

在提供材料方面,教师要遵循先简单再复杂、先少后多的原则,在幼儿能灵活运用各种材料后,再给他们自主选择、组合材料的机会[2]。

材料提供可以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先投放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结构不太复杂的材料,如在绘画游戏中提供蜡笔,在建构游戏中提供积木。第二个环节,则要增加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并观察幼儿是否能灵活利用。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提供蜡笔、铅笔、水彩颜料等,看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能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画笔;在建构游戏中提供积木、板材、小石头、泥沙等,让幼儿思考如何将非结构材料和结构材料同时运用到创作中。第三个环节,为幼儿提供自主搜集材料的机会。比如,带领幼儿到自然环境中捡拾好看的石头,采集花瓣、叶子,收集造型美觀的废旧物品等,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将材料运用到美术创作或建构活动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将沙子、叶子等不同材质的材料组合运用,又或是将材料剪切成不同的形状,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发掘各种各样的材料、资源等,锻炼他们多元化运用材料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组合、拆分、变形等方式创造美、展现美。

(二)整合区域资源,发挥优势

教师可以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构筑趣味性课堂,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在整合区域资源时,笔者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挖掘各种资源。以活动“春日踏青”为例,笔者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带领幼儿来到公园,寻找美丽的景物,并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结合社会资源,邀请园丁等工作人员为幼儿示范如何修剪树枝,如何为花草树木浇水,并让幼儿参与其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利用家庭资源,让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参与踏青交流活动,一起创作美术

作品。

二是引导幼儿自主创作,创造美。笔者引导幼儿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将大自然、日常生活中的美展现出来,美化教室环境。结合“春日踏青”的主题,幼儿剪出各种图样的花卉剪纸,贴在墙面上;用彩纸制作“柳树枝”,让它从天花板上垂吊下来。

教师不仅要整合各种区域资源,还要引导幼儿发现美,学会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美的事物,创作美术作品,提升美术创作能力。

(三)碰撞思维火花,激发灵感

指导启发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之一。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引导幼儿参与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中,让他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美术创造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发幼儿对某个创作主题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幼儿开展讨论活动。如开展“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创作活动时,笔者让幼儿分享自己和家中宠物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或是描述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漂亮昆虫的外形和特点。

在创作阶段,笔者引导幼儿分享观点,参与辩论。如有的幼儿认为画小动物要画得写实一些,而有的幼儿倾向于将动物画成卡通动漫的形象,认为这样更可爱。幼儿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绘画作品。在展示阶段,笔者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创编小故事,并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出来。

教师要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使交流活动融入构思、创作、展示等环节中,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帮助幼儿提升审美能力。

三、优化游戏环境,享受美

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也是课程游戏化设计的要点之一。教师要围绕特定的主题,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和幼儿一起发现、感受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让他们能够享受美,提升审美情趣。

(一)创设环境,提升审美情趣

教师要结合游戏主题创设主题环境,让幼儿参与到环境美化和设计活动中。比如,以美术活动“夏日小精灵”为例,笔者设定了户外场景和室内场景两个游戏活动场景。为了使室内场景更逼真,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设计中。

笔者先是引导幼儿调动生活经验,回想夏天哪种昆虫出没较为频繁,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有一名幼儿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夏天有很多蟋蟀,它们喜欢生活在草丛中。”接着,笔者让幼儿结合自己的设想和科学知识,通过开展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活动创作作品,并将自己的作品装点到教室环境中,营造氛围浓厚的自然场景。比如,该幼儿和同伴将绿色纸片剪成长条形状,将尾部捆扎起来,设计成草丛的样子。其他小组的幼儿则用橡皮泥捏出蟋蟀的造型,将其隐藏在“草丛”中,并将它们摆在教室一角。

在一番设计后,幼儿构筑了符合“夏日小精灵”主题的活动场景。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能丰富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弘扬个性,发展艺术素养

教师可以将美术活动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结合起来,体现课程设计的融合性。教师可以基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弘扬个性,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和创造美。

比如,幼儿每天入园的时候,要在入园登记簿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并在后面贴上数字,代表来园的顺序。笔者便让幼儿自主设计美术字体,如将“2”和鸭子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样,入园登记簿就能呈现出不一样的新意。

就餐环节,笔者让幼儿思考,如何调整墙面设计才能使其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传递科学用餐的理念。有一名幼儿提出,可以在墙上贴上各种蔬菜的卡通画,再搭配上标语,这样会让人觉得蔬菜很可爱,挑食的幼儿也会慢慢接受蔬菜。

《指南》认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想。

(三)合作互动,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要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为幼儿营造一个能够共同感受美、创造美的环境,让幼儿在同伴的启迪和帮助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展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在相互学习和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学到的创作技巧,以及想到的新的创作构思;在展示交流环节,举办美术成果展览会,让幼儿养成分享和反思的好习惯;在课后活动中,可以让幼儿结伴来到户外,参加写生活动,养成积极观察身边环境的好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将绘画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小组成员沟通,倾听他们的评价。这能让他们养成大胆展示、悉心听取意见的好习惯。

在团队合作中,幼儿受到他人的影响,逐渐养成勤于观察、积极动手、乐于交流的好习惯,这有助于他们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沉浸到对美的感悟中。

【参考文献】

[1]施婷.巧用生态材料,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12):108-110.

[2]陈玲.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践行“六大解放”理念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28):81-84.

猜你喜欢
美术活动课程游戏化幼儿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6:39:33
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22:12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20:35
绘本阅读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
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17:24
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2:38:22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