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审美意蕴的通俗化转化策略

2023-09-28 06:53:56孙蕾蕾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5期

孙蕾蕾

【内容摘要】本文从诗词节目《2023中國诗词大会》切入,围绕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大众化的审美改造与创意呈现这一议题,从价值形塑、艺术表现手段、叙事策略、技术呈现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本质是对传统精髓和古典美学意蕴进行符合当代大众审美诉求的艺术转化与再创作。突破传统文化类节目传播壁垒、有效触达受众的关键,在于对抽象的历史价值、意境意象予以通俗化、流行化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通俗化;具象化转化;沉浸式文艺演绎;故事化叙事;互动性传播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随着中华传统美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视听内容创作资源,中国古典美学正成为当代影视作品的重要美学品格,中华美学精神也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正在激活当代电视文艺的创新活力。如何利用电视媒介的大众传播优势,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通俗化转化,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有机结合,激活中华文化的视听表达活力?2023年新春之际,央视推出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宝贵借鉴。

一、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传统文化与电视综艺联袂,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一个趋势。《中国诗词大会》以古典诗词为本位,以竞赛为模式,将诗词搬上综艺舞台,历经八年磨砺,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一档具有深远文化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在价值形塑上,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内容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为内核,构建基于时代坐标的价值体系,以当代主流价值引领文艺创作,传承民族文化。在内容与模式设计上,要切中时代脉搏,着力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时代精神。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创作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最契合当今社会发展、古今共通的价值内核进行价值形塑,才能在当下获得传播力和引导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物质存在,而是活态、开放、延续的,是世代积累的文化典型和生活形态,中国古典诗词正是这种活态文化系统的杰出代表。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深厚民族精神、高贵精神情操、高雅审美情趣,是至今仍被大众深深认同的宝贵价值与文化品格。八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所努力践行的一个创作初衷是用古典诗词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向心力,为中华传统诗词在当今世界找到一片立足之地,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如何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永恒命题,也是历届《中国诗词大会》创新的核心关切。八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文艺创新的视线聚焦当下社会现实,努力用古诗词描绘新时代蓝图,勾勒中国人的当代精神生活与审美情趣。比如历届诗词大会紧扣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事件,巧妙地将建党百年、乡村振兴、北京冬奥、科技强国等热点融入诗词,从而赋予古典诗词浓郁的时代特色。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中,航天员刘洋请观众为她出舱照片配诗词;2022年北京冬奥会冠军苏翊鸣新研发出一个滑雪动作,请观众起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位来自高铁系统的选手在比赛中讲述了中国高铁技术仅用10年就实现了对西方发展高铁60年的超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世界高铁贡献中国方案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转化与再创作

(一)文艺呈现:古诗词意境的具象化转化

如何利用电视媒介推广诗词文化,拉近古典诗词与现代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将古诗词从“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形态转化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艺形态,契合大众审美品味,走入寻常百姓人家,是诗词节目在内容创作上的难点。而突破诗词节目传播壁垒的关键,在于对抽象的历史价值、意境意象予以通俗化、流行化的审美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对传统元素、古典美学意蕴进行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旨趣的通俗化转化与审美再造,其再创作本质是用更具现代感的艺术方式,表现经典艺术文本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艺术观念应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②,透过时代精神重塑民族文化。

八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依托厚重深远的中国传统诗学,努力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大众的审美意趣有机结合进行创新。主创团队围绕目标受众的审美诉求,借助新颖别致的多元媒介与艺术形式,适度弱化竞技性,增强综艺性、流行性,将抽象的中华美学精神转化成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和场景。比如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新一季中,大量采用了“沉浸式文艺演绎”的方式出题:一群孩子载歌载舞,生动演绎出故宫藏品《福贵岁朝图》中清代孩童赏花灯、放鞭炮、滑冰车、折梅枝的节庆场面;18位民间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展示打铁花、蜡染、琉璃烧制等“非遗”技艺,将抽象的古诗词“意境”转化为一个个精彩的表演场景,使观众直观形象地感悟到诗歌意境。

《2023中国诗词大会》还十分注重挖掘古典诗词的现实性,采用日常化、生活化的视听语言,打造易于落地践行的生活场景,让古诗词在生活美学中绽放光芒:比如推出“民间出题人”“诗词抢答题”“身临其境”“画中有诗”等赛制形式,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巧妙勾连,激发参赛者亲自体验传统诗赋、琴棋书画的时尚魅力。在诗题设计上,努力将抽象的诗歌意境进行场景化、剧情化的呈现与搬演:比如技术人员用舞台实景搭建、沉浸式情景的方式“活化”古画《清明上河图》,重现北宋盛世和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围绕“唐代西域点心你好奇吗”这一主题,主持人带领嘉宾老师“穿越”回唐朝新疆阿斯塔那,向观众展示了西域厨师制作点心的过程,还带领观众“穿越”回到汉代天文学家张衡身边,在他的引领下,指点星空、仰观宇宙等。

(二)技术赋能:古诗词意境的沉浸式再现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与数字技术创新正不断推动形成新的审美与创意生产机制。在电视内容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创作者应找到适应前沿技术的新美学语言、体裁、形式,对中华美学精神进行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创意表达,促进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感受的融会贯通,提升受众审美体验。

中华传统美学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以“意境”“虚实相生”为主要特征的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在影像传播中实现“现代转化”,才能被大众接纳。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主要体现在写意精神和艺术意象通过电视影像语言、叙事方式、艺术形式进行具象化的再现③。对于诗词文化节目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对诗境进行具象化再现。为此,《2023中国诗词大会》充分运用前沿技术制作虚拟影像、进行内容生成,将AR、VR等技术应用于特效制作,用沉浸式演绎的方式还原出“敦煌飞天”“九色鹿”、《清明上河图》北宋街市等多个经典场景、意象;运用增强舞台机械装置,实现开合、升降、旋转等运动;重点升级三维索道摄像机的虚拟技术,实现360度无死角的沉浸式视觉体验;节目组还充分运用XR 、VR、环抱式律动屏等前沿技术,将优雅的诗句与唯美的画面结合,在现代舞台空间中打造出虚实共生、情景交融的山水意境,使观众能以具身沉浸的方式,真切感受到诗词与美景交织形成的艺术美感。

此届《2023中国诗词大会》在技术创新上最大的亮点,要数中华书局基于古籍文献和数字技术打造出的全息虚拟人苏东坡。设计师按照模型文件,用数字技术制作出全息虚拟人物苏东坡,赋予数字人以人物骨骼、表情系统,同时接入动作捕捉系统,使之“活”起来,为选手出题,从而实现了今人与古人的跨时空互动。全息虚拟人苏东坡的技术创新,是古籍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综艺节目融合创新的重要成果,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意表达开拓出新的美学空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化叙事与互动性策略

(一)诗词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近年来,在舞台艺术视听叙事逻辑的推动下,传统文化节目内容创作呈现故事化、戏剧化的转向。视听传播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悬念与过程。故事性越强,悬念越大,越能吸引观众的好奇和关注。故事化叙事是提高影像传播效能的有效策略,也是突破同质化窠臼、突出风格特色、赢得受众喜爱的一个关键策略。故事通过赋予戏剧冲突和情感共情的方式,可以将日常生活转化为更为丰富深邃、生动有趣的视听体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节目强调运用故事化叙事策略,突出综艺内容的“情节性”和“戏剧感”。在风起云涌的新媒体浪潮下,《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跨越八年光阴,保持荧幕“常青”,一个秘诀就在于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与观众“共情”,对诗词的解读始终做到与人民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④。节目从宏大叙事转向凡人叙事,将“诗”与“人”紧密联系,赋予诗词个性化、人格化、差异化的呈现,着力塑造平凡人的诗意人生。这场诗词盛会将目光聚焦在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上,通过诗歌精神的传递,连接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诗歌爱好者:舞台上既有从小学习诗词的5岁小朋友,也有热爱诗词多年的91岁老人,有杜甫草堂小小讲解员,也有参与重庆山火救援的消防员,有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传递国旗的水族姑娘,也有用诗词装点窗帘店的“窗帘工夫妇”,甚至还安排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少年选手安东……通过讲述普通诗歌爱好者的故事,展现出诗歌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身上所唤起的个体情感和生命经验,塑造出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2023中国诗词大会》还十分注重共情,突出故事的人情味。比如第一期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诗词切入,通过一位亲自参与重庆特大山火灭火的消防员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节目通过群众自发欢送消防队员撤出,十几公里的路走了两个多小时这样的细节刻画,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因此,对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升级创新的关键,不是用艺术与技术进行简单的拼贴,而是要运用“故事思维”结构叙事进行共情传播。

(二)诗词节目的互动性传播策略

《2023中国诗词大会》不断创新赛制,努力提升节目的互动性,让台上选手和台下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参与感”。自第一季节目起,百人团同场竞技就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的一个赛制特色,百人团选手覆盖不同年龄段,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2023中国诗词大会》还运用5G通信技术和多人连线系统,以“云中千人团”的形式,使得身处各地的人群能以线上方式同步参与答题、投票,实现实时性的全民诗词互动。

在出题环节上,此届诗词盛会还设计了“外景共答题”,以专家走访外景地的方式进行出题,进一步升级节目的体验感。比如第一期,主创团队设计了专家郦波考察浙江余村的场景。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浙江湖州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镜头中,郦波置身于余村的青山翠林间为观众出题,实拍的自然空镜配合描写绿水青山的诗句,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加深了观众对诗词意境的审美感受。在第10期中,导演设计了康震在春分雪景中出题的场景。春分那天,北京罕见地下了一场大雪。镜头跟随康震在雪地上穿行,随后康震出的诗题正好紧扣雪景,营造出强烈的情境感。整个外景段落运用“实拍+体验”的方式,使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诗境,现场感扑面而来。

此外,《2023中国诗词大会》还以“新媒体+文创”的思路,开发出一系列国潮文创产品,提升用户黏性。节目首次结合品牌优势打造数字藏品,在新媒体端推出“诗词器械谱”“诗词奇妙镇”、伴随式同步答题等多样化的H5产品。康震在“画中有诗”这一环节,运用T恤、帆布包、四面灯、餐垫等物件,展示了诗词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观众进行互动。总之,《2023中国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从叙事设计到文创开发,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升级,改变了传统古诗词竞技节目的传播模式,使诗词大会从早期的“知识问答”竞技模式转向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互动参与模式。

四、结语

八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围绕着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大众化的审美改造与创意呈现,借助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建出融古典与时尚为一体的中华审美风范,让古诗词在新时代重放光彩。《2023中国诗词大会》深入挖掘紧扣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運用“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故事化叙事和艺术的表现魅力,以综艺化、故事化、诗意化的表达,彰显出中华历史、文化、山川、风物之美,推进了传统文化价值传播的创新深度。总之,《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向人们显示,让古典诗词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有机要素,是向世界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宝贵实践,也是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一种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①吕璐:《中华传统艺术复兴的三个基本问题》,《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1期。

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③陈旭光:《试论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④陆彩荣、王俊淇:《〈2023中国诗词大会〉登场:与时代偕行,让荧屏诗意常青》,央视网,https://news.cctv.com/2023/01/27/ARTINGfr9PVCVHJ9wdbGV1xT230127.shtml,2023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