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民族文化街”非遗文化传播与模式研究

2023-09-28 06:27刘春燕
天工 2023年14期
关键词:武侯祠唐卡文化遗产

刘春燕 刘 伟

1.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2.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

成都市是首批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省会城市之一,这里多民族聚集,拥有门类众多、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的民族艺术文化,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加强城市少数民族居住、生活、商业、学习等各方面的规划和引导。以武侯区为例,辖区内享誉国内外的武侯祠博物馆和锦里古街带动着周边的旅游经济,隔街相望的“民族日用品街”也乘势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努力挖掘民族文化的活力和商业性,大力推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数字化。从当地人们口中的“藏族一条街”壮大到“民族文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大街区,本文立足对这条街区比较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模式研究,期望能为国内其他都市发展民族文化特色街或街区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特色文化街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国文化和旅游已进入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良好发展的状态,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城市文化旅游的消费热潮。旅游业的发展能大大提高城市形象,以文化为活力,积极开发城市文化旅游项目,能起到有效保护和弘扬当地文化的作用。街区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20 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城市开始兴起打造特色“街区”,把生活、工作、商业、休闲、娱乐等全部融合在一个大的区域。这种理念和形式后来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流行起来,街区式生活也成为人居的主流模式。

“武侯祠民族文化街”是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成都市重点打造的唯一市区内的民族街,属于浆洗街街道管理,这里聚居着多个民族,街上的商店经营着唐卡、藏服、佛像、石刻、银器、古玩等20 余种类型的产品。除了可以进行商业活动外,还配备有三家医院和60 多家政府机构,以及生活必备的餐馆、茶楼等休闲场所。这里生活的人们悠然自得,闲暇时间唱唱歌、跳跳锅庄,累了就在附近的广场上晒晒太阳、街边乘乘凉。

二、从“用品街”到“文化街”

20 世纪80 年代,成都武侯祠横街上出现了几家售卖藏族用品的商店,经营者是汉族人,主要消费者是附近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以及藏族地区机关事业单位驻蓉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等。来蓉的人们敏锐地发现了商机,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这里做生意,产品类型逐渐丰富。由于大部分商家是藏族人,所以成都居民称这条街为“藏族街”。2000 年初,这里基本上还是以日用品居多.“20世纪90 年代初,市政府命名武侯祠横街为‘民族用品一条街’,经营户180 余家,多数商铺为藏族商人经营,主要经营佛像、佛教书籍、宗教工艺品等民族用品。”[1]

到了2010 年左右,这条街发展到包括武侯祠横街、武侯祠东街、洗面桥横街区域,北接武侯祠、南靠西南民族大学西门,呈“十”字形延伸的大街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类型的民族用品店。在武侯区浆洗街政府的引导下,许多外地前来经商、开办企业的商人也意识到了发展民族文化主题、扩大民族特色的重要性,他们也会采用一些“藏文化”元素装饰店面。比如,位于武侯祠横街的“香巴拉藏宴”利用楼下的过道陈列唐卡,可供观赏和购买,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驻足。

2010 年左右,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争相开发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商人们受到启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商业项目。从现场调研、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唐卡、金属锻造技艺、藏式布艺挂饰、民族服饰这四大类是开发的重点。在保持传统工艺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艺术家和商人试图采用现代工具、材料对传统艺术进行改进(见图1)。

图1 民族用品

三、非遗发展模式

(一)商业化

2022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断扩大民族文化街的规模,目前该文化街已发展成包含武侯祠横街、武侯祠东街、武侯祠大街、洗面桥横街、一环路南四段高升桥东路的罗马假日广场等的一个大商圈。新增的商店以综合类工艺品为主,尤其是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化开发为主,集中在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唐卡、藏香、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藏族服装配饰制作技艺、牧区皮革加工技艺、藏经石刻技艺、彩绘石刻等。罗马假日广场每周三、周日都有集市,除了固定的商店,巷道挤满的摊位上也会铺满琳琅满目的货品,爱好者汇集在这里挑选、交谈、试穿等,商业氛围浓厚。

(二)产业化

“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传播与内涵提升之路需要一种开放形态,而其中较为恰当的方式便是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文化。”[2]武侯祠民族文化街上的很多商家改变了经营方式,除了零售业务之外,还面向国内外大力开展商品批发业务。为了减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缩短物流时间,大部分直接在成都郊区或周边城市建立加工厂,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批量化的机械生产。

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重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商业化发展到现在,对其的评论褒贬不一。“第一步是商业化,第二步是提炼中国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3]藏族工艺品偏重贵重金属,尤其是亮闪闪的金银铜器。一千多年前藏族人民就掌握了对金属进行锻造的手工技艺,主要用于制作刀具、马具、生活用品、佛像、法器、装饰品六个类别,多个地区的金属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格萨尔王时期,在现今四川省白玉河坡村的工匠采用炼铁技术赶制兵器,从此这里的老百姓便开始了以兵器为主的金属手工艺生产。后来改进以金属为主,辅以木料、动物皮毛等,生产加工成各种器具,以藏式匕首、藏刀和唢呐最负盛名。藏式锻造技艺有两个关键的步骤,即雕刻和敲打。白玉河坡金属手工技艺的独特之处是用榔头錾花。方法是先用铅笔将图案勾勒在器物上,用榔头敲打錾子沿图案花纹进行雕刻,主要有浮雕、沉雕、镂空三种手法。敲打时要求工匠力度适当,心无旁骛。

文化街上有70 余家金属产品商店。商品种类繁多,小到不足1 厘米的首饰,大到2 米左右的佛像。藏式金属造像具有线条优美、风格古朴、工艺精湛等诸多特点,过去全靠手工制作,包括制模、纹样、焊接、去污、抛光、镶嵌、镀金等工序。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街上建立工坊进行宣传,展示民族工艺技术,郊区还有大批量生产的工厂,这些产品既满足了日常需求,也可使游客购买到蕴含吉祥意义的艺术品、旅游纪念品。

(三)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产生、聚合和积累,确实给人类带来了一个美好的“文明愿景”,通过“技术逻辑”保证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非常多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依靠商业活动延续至今,如年画、剪纸、竹编等;还有一些艺术品耗时长、工艺高,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拥有的,故社会普及程度并不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元素,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研究出新型产品,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和软件技术智能生成与设计,将传统艺术巧妙转化为数字化、实用化、创新性的文化产品,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唐卡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以人物造型为主,表现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过去,绘制唐卡的颜料是从矿物质、天然植物中提炼,将金、银、玛瑙、珍珠、珊瑚等珍贵材料碾磨成粉再调以骨胶着画,最后用彩色丝织品进行装裱后悬挂供奉,装裱的过程类似国画。传统唐卡成本的绘制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严格的要求进行,有绘前仪式、碾制画料、绷展画布、打磨布面、起草构图、造像度量、绘制背景、染色勾线与唐卡开眼等工序。以打磨布画为例,之前已经历过绷展画布、涂抹矿物粉的过程,打磨时要用适量的水,水太多会透布,颜料会黏在板上,太少则会磨破画布。以前是用没有受过污染的白石,现在用碗口较厚的白瓷碗。完成一幅传统唐卡需要很长时间,根据画幅大小和难易程度耗时半年到十余年不等。因使用的绘画材料特殊,传统唐卡存放千年,色泽依然艳丽明亮、璀璨夺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特定受众以及有限的生存空间等特征,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各种渠道与途径,以便吸引更多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真正让人民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感受其内在魅力。相较于传统媒体,数字化创意设计优势突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了契机。[5]传统绘画唐卡历经漫长的发展,有的创作直接采用缂丝、刺绣、织锦、堆绣等技艺,丰富了唐卡艺术的表现形式。截至2023 年3 月,“武侯祠民族文化街”至少有20 家专门经营唐卡艺术的商店,这还不包括其他一些综合经营商店。他们在尊重传统唐卡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开发出许多新产品,如小幅面的装饰画、陶瓷唐卡、石刻等;比较多的是采用价格更低廉的现代合成颜料替代传统颜料,缩短了制作时间,大大降低了传统唐卡的制作成本,进而使唐卡成为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艺术品(见图2)。

图2 唐卡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且彼此交融,共同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众多极具开发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武侯祠民族文化街”紧靠武侯祠旅游景区,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武侯区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于城市社区的功能,大力开发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旅游价值等,打造闻名遐迩的“民族文化街”,以尊重民族传统、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为前提,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促进民族和谐,也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

猜你喜欢
武侯祠唐卡文化遗产
过武侯祠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武侯祠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谒成都武侯祠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