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钱穆的学术简历及其同名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2023-09-28 11:13:03赵卓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学术史西学钱穆

⊙赵卓[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下简称“梁书”)成书于1924年,为梁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它和成书于1920年的《清代学术概论》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梁口中“1623—1923”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下简称“钱书”)成书于1936年,为钱在北大讲授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两书成书时间相近,书中涉及的内容也基本重合,但两人的学术观念上有很大出入,学界对两书也多有比较。多数学者比较了梁书和钱书在体例或著述思想上的差异。但目前未有学者从创作根源上探究梁书和钱书的差异性,笔者拟从梁、钱的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探究造成两书差异的原因。

一、梁启超的学术经历

梁启超,字卓如,后改字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出生于和西方思想碰撞较早的广东省,幼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少时入“学海堂”研习训诂和考据,结识康有为后,接受其披着“公羊学外衣”的“新学”,在康的带领下鼓吹西学,跻身政坛,晚年目睹西方社会各种弊端,又转而复兴传统文化。

(一)幼年家庭教育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对梁启超的教育十分重视。幼年的梁启超在长辈的教导下,熟悉“四书”和《诗经》,了解了宋人和明人的嘉言懿行。六岁之后,开始学习中国历史,并完成五经的学习,八岁就开始写文章。孩提时期,父母对他的启蒙教育,不仅为他日后扎实的学术知识打下了基础,也使他从小树立了爱国忧民的良好价值观。

梁启超天赋异禀,九岁就能写上千字的文章,十二岁时便中秀才。少年登第的他虽然聪颖,但是由于眼界所限,并未见识到世界时局,领略新思想。他在《夏威夷游记》中曾言自己是“不带杂质之乡人”,随先世栖于山谷,“梦梦然不知有天下事”①。十三岁时,梁启超入广州“学海堂”学习训诂。“学海堂”为乾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阮元创办,阮元推崇今文学家何休,“学海堂”一名,也源于何休博学多识,素有“学海”之誉。“学海堂”倡导经诂朴学的教学和研究,梁对段玉裁、王念孙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的治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八股之学渐行渐远,朴学也在梁启超心中埋下了根基。

(二)康梁会接

年少时期的梁启超一心汲汲于仕途,精研八股文章,后来虽转习训诂,渐弃帖括,然真正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还源于康有为这把至关重要的“钥匙”,梁启超的思想、学术、政治理念都在此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

梁启超十七岁中举,得到了主考官李端棻的青睐,偕同他赴北京参加殿试。同年,梁启超结识此时为康有为弟子的陈同甫。梁启超从陈同甫处得知南海康先生上书变法不达,从京师回归,教授陆王心学、西学和史学,前去拜见。梁启超曾以“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②描述初见康有为时的复杂心情,惊喜之余,梁启超决然舍弃旧学,退出“学海堂”,跟随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学习中国数千年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康有为将当时汉学中流行的公羊学加以润色,号称“新学”,《潘念之文集》有载:“长习经世实用之学于朱九江,读译自西籍之政治法律等书,受得欧洲思潮底洗礼。后又习《公羊传》于廖平,渐超政治改革之思想。”③梁启超在此学习三年,除日课外,遍读群书,还协助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

(三)政坛经历与晚年回归学术

甲午海战后,国人深感大清朝积弱已久,泱泱大国竟然惨败于日本弹丸小国之手。愤慨之余,梁启超反思日本崛起多半归功于“明治维新”,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西学。他在《三十自述》中曾言自己在日本战后,因人微言轻,对时局的言论不受当政者关注,只能客居京师,终日以治算学、地理、历史等译书为伴。

次年,梁启超跟随恩师康有为公车上书,推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康有为于七月成立京师强学会,梁启超任中书记员,此期间梁启超涉猎大量译书,“而后益斐然有述作之志”④。后康有为创建《万国公报》,作为鼓吹西学的主要阵地,梁启超身为此报纸的主要撰稿人,不可不为此阵地的主力军。光绪二十二年(1896),梁启超任职于《时务报》,他在发表的《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一系列文章和书籍中,向国人展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制度。变法维新失败后,东渡日本,后入夏威夷,游澳洲,又回归日本,接受西方思想浸染很深。自此直至1917年,梁启超一直游走于国内外政坛,先后服务过袁世凯和段祺瑞政府,在学术上未有太大进展,故此处不再过多论述。

1917年,段祺瑞政府在护国军的声讨下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递交辞呈,结束政坛生涯,转而将生活的重心移至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不久,梁启超亲赴欧洲,此时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都已暴露出来,梁启超对西方文明深感失望,回国之后,开始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

二、钱穆的学术经历

钱穆1895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父钱鞠如和父亲钱承沛都是清代末年的秀才,出身书香世家的钱穆七岁入私塾,十二岁入常州府中学堂,1912年辍学后,自学成才,先后在厦门、无锡、苏州、北京等地执教,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多部著作。由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完成于1936 年,故以下论述钱穆的生平经历也止于此。

(一)早年求学经历

江苏属于吴越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刻书业比较发达,学术氛围浓厚。学界熟知的毛氏汲古阁,就在江苏常熟。传统的中式文化在此得到了极好的发展,这些都是远在岭南的广东不可比拟的,与此同时,新的文化也难以在此快速发展。

晚清民初的苏南地区,是新学和旧学的杂糅之地,私塾还没有完全退出教育体制,新式学堂里的老师也不全是新派人士。钱穆年幼时期的两个私塾老师,并不是学界知名人士,在新学也无建树。在钱穆就读的果育小学,国文教师顾子重、体操教师钱伯圭、唱歌教师华倩朔都是当时学通新旧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授课时,还是以《左传》《水浒传》为主。常州府中学堂的监督屠孝宽,是《元秘史注》作者屠寄之子,本人也是元史方面的专家。历史地理教师吕思勉、国文教师童斐等,此时都忙于本本分分教书育人,还未接受民主浪潮的洗礼。

关于他在果育小学的学习经历,《师友杂记》中详细追忆了他跟随紫翔师学习中国各体古文的情景。此时期所教授的南宋朱子的《大学章句·序》和王阳明的《拔本塞源之论》《传习录》,对他日后研习理学有一定影响,他曾坦言:“余此后由治文学转入理学,极少存文学与理学之门户分别。治王学乃特从《拔本塞源之论》得有领悟。”⑤总而言之,钱穆在学校学习的多为传统中学知识,西学接触甚少。

(二)育人经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学校停办,钱穆被迫辍学,不久后开始教书育人。兹录其在《师友杂记》中的几个片段。

钱穆在集美学校任教时,通读《船山遗书》,遇到惬意处,便作批注,此笔记便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王船山”一章的雏形。此后又读船山的《楚辞·九歌》,“言屈原居湘水乃汉水,非沅湘之湘”⑥,钱穆深受启发,开始关注古史地名沿革,创作《楚辞地名考》《三苗疆域志》《史记地名考》等书。后又仿“船山注庄”,撰写《庄子纂笺》一书。由此可见,王船山对钱穆之后的学术创作多有启发,《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诸子系年》《庄子纂笺》都是源于此,这几部著作也是钱穆学术生涯中可圈可点的成就。

钱穆曾为《燕京学报》撰文《刘向歆父子年谱》,驳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说刘歆伪造古文经的说法。《刘向歆父子年谱》多被学界看作是钱穆进军学术界的标志,此处也体现出钱穆与康有为在学术观点上存在分歧,而《新学伪经考》上文已提及,是由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完成,故钱穆与梁启超在学术上亦可能有不同。钱穆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还曾对中国学校张贴英文缴纳水电费告示表示不满,这也从侧面佐证了钱穆对传统中学的坚持和对西学的排斥。他在清北任课,教授的课程为上古史、秦汉史、近三百年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发表的文章有《诸子系年》《周官著作时代考》《周初地理考》等,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勤勤恳恳地耕耘。

三、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汉学和西学是梁启超人生经历的关键词,而宋学和中学则是钱穆学术之路上的重要坐标。这些在他们的同名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都有反映。

(一)汉学和宋学上的分歧

梁书重视汉学,而钱书则更崇尚宋学。梁书十分崇尚乾嘉学派的实证之风,认为它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⑦。在书的后四章对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成绩大力着墨,实质上也是对乾嘉考据学成绩的详细总结。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清学之出发点,在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⑧洪认清的《中国史学思想会通》有言:“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想是对理学的全面反动,与宋明学术无关,其渊源应为汉学。”⑨

钱穆则十分推崇程朱之学,憎恶朴学鄙宋攻朱。他本人在《师友杂记》中也承认:“余本好宋明理学家言,而不喜清代乾嘉诸儒之为学。”⑩他在《朱子新学案》中将“朱子”抬到和“孔子”相等的地位,认为“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⑪,他们两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和文化上,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他认为戴震以朱学传统反攻朱子,是饮水忘源的做法,直斥东原学问不及船山。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引论中将宋学作为识近代的先决条件,认为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应归结于宋学,尤其是晚明的东林学派。⑫

(二)西学和中学上的分歧

梁启超师从改良派康有为,多在国内宣传西方的新思想、新制度和西式的教育文化,直至晚年才决心光复传统文化,而钱穆多年来接触的师友多在传统中学上有所成就。

梁书共分为十六章,前四章概述政治对清代学术变化的影响,第五章至第十章依次介绍了晚明至清的心学、经学、哲学、程朱理学、颜李学派和近代科学的发展情况,第十一章介绍无学派的学者,最后四章概括介绍清代学者在不同学科的成绩。在体例编排上以学派为中心,这很明显受到西学影响。钱书来源于黄宗羲所创立的学案体,以人为中心,共十四章,每一章都以人名来命名,书中大量引用前人观点,在内容上相较于梁书更加详细。梁启超在最后四章中,努力将经学、小学、史学、历算学等学科完整地从为此学之人中剥离出来,使其具有独立性,这种做法根源于传统又对其有所改造,这也印证了他晚年试图调和中西学的想法。钱穆则更加符合中学传统,他在论述中国传统学术特点时还曾说:“中国传统,重视其人所为之学,而更重视为此学之人。中国之学,每认为学属于人,而非人属于学。故人之为学,必能以人为主而学为从。当以人为中心,而不以学为中心。”⑬

四、结语

梁启超年少时欣赏乾嘉训诂章句之学,后又跟随康有为学习今文公羊学,他本人又十分提倡朴学实践的作风,再加上他多年驰骋政坛,多涉猎和宣扬西方制度及文化知识,汉学和西学是他人生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观钱穆,对程朱之学的偏爱以及多年来对在中学传统文化领域的耕耘,使他的学术史中更多流露出对宋学和中国传统学术的热忱。

①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7页。

②④ 吴其昌:《梁启超传》,台海出版社2019年版,第186页,第186页。

③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潘念之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122页。

⑤⑥⑩ 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54页,第138页,第166页。

⑦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⑧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8页。

⑨ 洪认清:《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64页。

⑪ 钱穆:《朱子新学案》,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页。

⑫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⑬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序》,学生书局1975年版,第6页。

猜你喜欢
学术史西学钱穆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6:30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做人与处世(2021年3期)2021-05-07 15:05:17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大众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