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李惺《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价值探析

2023-09-28 11:13:03胡海萍关鎏烨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清史稿日食

⊙胡海萍 关鎏烨[安徽大学,合肥 230601]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早日食记录的国家,历代正史天文志中对日食的记载不胜枚举,却大都较为简略。而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日食现象的描写,相比前述史料,往往有着更为翔实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近年来数字人文的进步和天象模拟技术的介入为我们研究这些作品提供了崭新的契机。①

李惺的《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见于《西沤全集》卷七《可邡诗稿》,是一首颇具特色的日食诗。这首诗不仅对日食的场面有着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字里行间更是充斥着自然流露的强烈情感。然而,目前学界对该诗的关注还比较少,故略作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对时局的“诗史”式描写

《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是李惺笔下一首一千两百字的鸿篇巨制。依据作者生平可知,诗题中提到的“庚戌元日日食”应发生在道光三十年庚戌正月初一日甲午(1850年2月12日),《清史稿·本纪》云:“(道光)三十年春正月甲午朔,日食。”②本次日食在四川、广东等地的县志中也有相关记录③,且被收入《中国天文学史》。《可邡诗稿》按诗歌创作时间为序进行编纂。通过查考该诗前后有明确地点的诗篇内容,即之前的《湘阴夜雨》《入罗浮后江云生有诗见寄赋答》和之后的《河源元宵》④等,可得出该诗的创作地点位于惠州罗浮山下,与诗歌提到的“岭南逢元日”“况自入山来,泉石慰膏肓”等地理环境相吻合。再细考《西沤年谱》及同作者生平相关的各类文献可知,作者李惺庚戌年间正在南方诸省游历,可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

有了上述明确的时间、地点信息,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天文软件对作者所见日食景象进行模拟还原,以便于我们更准确地探究本诗的创作情境和写实特色。将日期及GPS坐标导入天文软件,再将时间设置为本地真太阳时,即可模拟出作者所见日食的全过程。该日食现象开始于当地时间14∶17,结束于16∶47,食甚时食分达到0.498,与作者所述“午刻历未刻,计时五分赢”的情况基本吻合。由此可见,本诗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具备补充正史天文记录的价值。

除对日食场景的详细描述外,这首诗显著的纪实性还体现在作者备列自己游历途中的所观所感,与本次日食前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对应。如“念自癸卯后,木饥金不穰。陕西三岁旱,河南五岁荒。牛无一束藁,有如坟首羊。耕无可耕处,屠以充饥肠。十室去其半,半死半流亡”记录了百姓因连年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深重苦难,相比《清史稿》所云“(道光)十四年四月,咸宁大风雨,拔木坏房。七月,丽水大风雨,平地水深数尺……二十五年春,枣阳霪雨八十余日。六月,滕县大雨,平地水深数尺,人多溺死”⑤,作者的描绘更加深刻形象。又如“戊申乃大熟,禾黍幸登场。窃谓脱此厄,六幕臻平康。岂知是岁夏,大水竟汪洋。或云洞庭湖,白昼日无光。中有数龙斗,莫辨赤白黄。腥风挟浊浪,万鼓声雷硠。一涌高于山,一泻何可当。混混湖与江,茫茫荆讫扬。翼轸斗牛间,气湿如银潢”则生动地描绘出戊戌年洞庭湖水灾的画面,构思精巧,想象奇特,可与《清史稿》的记载“(道光)二十八年五月,监利龙见于洪湖。七月二十三日,太平五龙同见空中,是夜飓风大作”⑥相互印证。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王玉民先生将“或云洞庭湖,白昼日无光”解释为日全食发生时的自然景象,这是不妥当的。结合本句在诗篇中出现的位置及《清史稿》的相关记载,这句话应是在描述洪水来临时洞庭湖阴云笼罩的现象。且在《日月食典》中并没有关于戊申年(1848)夏的日全食记录,日食计算器等天文软件也显示该时间段并没有日食发生。因此,将其理解为日全食发生时的景象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撑。实际上,李惺在这里对近些年来自然灾害的描写,营造了悲凉凄苦的情感基调,一方面是对前文“客子心悲伤”的补充解释,另一方面也为后文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做了有力铺垫。

二、丰富的思想与文学内涵

(一)体现近世以降的特殊日食观念

史料中对庚戌元日这次日食的记载十分简略,《清史稿》和《清实录》分别以“三十年春正月甲午朔,日食”⑦和“道光三十年,庚戌春正月甲午朔,日食”⑧一笔带过。

虽然李惺在诗中反复强调日食的寓言和警示作用,如“今年第一日,日食令人惊”“造化递消息,气数交纵横”,但通过“从古多日食,日食亦无妨”一句我们不难发现,日食于他看来已经不再是十分神秘的自然现象。据《开元占经》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天文学家刘向就已经对日食成因做出了“日食者,月往蔽之”⑨的科学论断,同卷还引用了同时期的京房观测日食的方法:“置盆水庭中,平旦至暮视之,则龙见。”⑩在《演繁露》中,作者程大昌记载了自己在观测淳熙丙申(1176)三月这次日食时所采用的方法:“以盆贮油,对日景候之。”⑪与京房用水映照太阳加以观察,以避免强烈的日光刺眼的方法相比,程大昌将水换成油,使得日影更为清晰,是日食观测手段的一大进步。元代的王恽在其《日蚀诗》中写“盎水观日景,占刻入午辰”⑫,说明直到元代,这种观测手段还一直被视为科学方法广为运用。而到了清代,随着西学传入与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观测日食的手段更为先进,看法也趋于客观。与李惺同时的许传霈《月蚀复洛翘(癸酉)》一诗中说“又谓日食阴掩阳”,指出日食是由于月球遮挡太阳而形成的。阮元更是作《在望远镜中望月歌(庚辰)》云“昼夜当分十五日,我见月食彼日食”⑬,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日月等天象,对日食发生的规律也有着较为科学的认识。从顺治年间起,官方对清代发生的历次日食均有记载,如“顺治元年八月丙辰朔午时,日食二分太,次於张”⑭。而李惺的这首诗更是对以上种种的有力佐证,说明清代时,日食不再是一种过分神秘的灾异,人们已经在用不过分消极且更为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种自然现象。

(二)表现作者李惺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目前学界对李惺及其作品的关注仍然较少,但凭借其独特的风格与多样化的创作,他的诗作自清代以来一直饱受赞誉。《清史列传》赞其诗“清高古澹,一洗秋纤之习”⑮。在《国朝全蜀诗钞》中李惺独占一卷,作者蜀中红学大家孙桐生对他的诗作极为欣赏,称其“早年以试帖擅名,类多才华丰赡,气魄沈雄之作。晚年道味平淡,一洗英华,古近体诗平实中自饶淡逸”⑯。结合李惺所撰的《西沤全集》,可以看出他的诗歌题材丰富,既有《由五老岩至两河口》《夔门晚泊》《过平凉作》等基于他旅途中所见所闻而写的游历诗,也有《苔痕上阶绿》《尔惟盐梅》等别具特色、灵变清爽的试帖诗,更不乏如《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书事》这类真实记录了诗人亲身经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纪事诗。此外,李惺的诗歌风格多样,尤其是晚年,他的写作风格由气魄雄浑向清空高淡转变,代表作品如《窳庐自赞》《田间草堂》,这种平实而深刻、清高又雅致的韵味使其诗别具一格,广受称赞。

《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作为李惺晚年所写的一首典型的纪事诗,相较于其他作品显然又有独到之处。本诗一改其温和清空的特色,而沉郁顿挫,情感细腻,表现出显著的“诗史”风格。在这首诗中,李惺揉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叙事时笔触平实质朴,情景交融,“灾民极可悯,苦况不可详。有屋在水中,渺不见屋梁。爷娘儿女子,托命于舟航。嗷嗷中泽鸿,于何谋稻粱”,将百姓们无以为生、水深火热的凄惨情状与诗人蕴含其中的深切同情融合在一起,语言平淡却情感真挚,深刻动人;写景时想象奇特,虚实结合,“中有数龙斗,莫辨赤白黄。腥风挟浊浪,万鼓声雷硠”,“斗”“辨”“挟”等动词形象地刻画出滔天巨浪像数龙争斗翻滚的场景,新颖奇特的想象生动自然,将想象之中洪水暴发的场景与真实的水灾发生时百姓流离失所的经历结合在一起,真实可感,表现力极强;抒情时真挚深刻,以景衬情,字字泣血,“时事日以艰,耳目岂聋盲”“嗒然一长啸,愁云落我旁。四山色黯惨,飞鸟为不翔”,寥寥几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与对朝廷的殷切期待。诗人娴熟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倾注其中的深切情感使得本诗虽鸿篇巨制却不冗长拖沓,独具特色,历久弥新。

(三)展露衰世文人的自我开解心态

本诗开篇直言“客子心悲伤”,之后又用“故乡虽云远,可以理归装。况自入山来,泉石慰膏肓。同行三数人,形迹亦相忘。晨起但一揖,随意倾壶觞。贺客概无有,酬应息奔忙。转觉此间乐,在家徒皇皇”几句陈明自己的悲伤既非新春羁旅在外的悲凉,也非人生久不得志的无奈,而是面对国家连年灾祸、百姓流离失所的现状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恰逢元日当天突现日食,特殊天象在灾年更易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作者于是更加忧虑。但他并没有长久陷于此种担忧惊慌的情绪之中,而是冷静地写下一篇“诗化的时务策”,指明要想构建“天保佑天子,端拱坐明堂。泮奂尔游矣,纯嘏永无疆”的理想社会,上至高官宰相,下至地方官吏必须“先自笃忠贞”,做到“衮职一无阙,运量周垓纮”;并坚信事在人为,认为只要国家“事事务实济,内外同匡襄”、人民“众心如一心”,我们一定可以“与天争”“纾主忧”,渡过此次劫难。也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中,作者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出路,认为“殷忧以启圣,天具有深情”,尽管国家目前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但只要我们还在“力与气数争”,国家仍存有转危为安的希望。

可惜这样的时务策无法上达朝廷,作者只能“背人成诗”,对此作者直言“背人成此诗,不觉慨以慷。掷笔涧中泉,纵步凌苍茫。嗒然一长啸,愁云落我旁。四山色黯惨,飞鸟为不翔”。心中的忧郁只能被愁云与孤鸟所理解,无奈中饱含苍凉,只得“仰天泪沾裳”。但尽管如此,作者也从未放弃救国救民的理想:李惺辞官归隐后,于锦江书院任教十数载,殚精竭虑想要培养出“大度休休然,寸心冰玉清”的栋梁之材。虽然以四书五经、诗赋辞章为主要教授内容的教学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稍显落后,但结合“济世利民”“通经致用”等思想,无疑可以促进巴蜀地区“经世派”的壮大,为整个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学者沈渭滨指出经世派大体有两大类:一类属于政治家,作为地方大员他们践行其政治主张,取得良好的官声和政绩;另一类属于学者型,他们著书立说,成为思想界风气之所系。而李惺则堪称学者型的典范,辞官后专心执教宣传经世思想;闲暇时游历名山大川,见证并记录百姓疾苦;晚年著书立说,将思想传于后世。

三、结语

本诗集中体现了李惺独到的政治见解,他在日食出现时的忧心忡忡以及理性审视之后表达的对国家的殷切期盼,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崇高的社会使命,对研究清末文人思想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作为一首纪事诗,作者对自己所见日食景象的详细描绘是对现有天文史料的有力补充,而其面对日食现象的心理活动则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背景下传统文人面对日食等天文现象的态度转变,是清末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日食诗。

① 唐宸:《天象模拟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以Stellarium软件运用为例》,《数字人文》2020年第1期。

②⑤⑥⑦⑭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1977年版,第708页,第1585页,第1518页,第708页,第1415页。

③ 四川《邛巂野录》《增修灌县志》,广东《始兴县志》均有相关记载,内容与《清史稿》略同。

④ 涉及的地点分别为湘阴、罗浮山(因诗中提及四百三十二座峰、宝积寺等可明确地点至今天的惠州罗浮山宝积寺内)和河源(即今广东河源市)。

⑧ 《清实录》第39册,中华书局1986—1987年版,第985页。

⑨⑩ 〔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上》卷九,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246页,第244页。

⑪ 〔宋〕程大昌撰,许逸民校证:《演繁露校证·上》卷一,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25页。

⑫ 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八,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5页。

⑬ 〔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四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91页。

⑮ 《清史列传》第73卷《文苑传4》,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6013页。

⑯ 〔清〕孙桐生编:《国朝全蜀诗钞》第38 卷,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10页。

猜你喜欢
清史稿日食
巧观日食
《清史稿·邦交志》中关于英吉利志的部分史料辨析
时代人物(2020年16期)2020-10-09 11:14:01
《清史稿·胡林翼传》校对及其存在问题探析
仲康日食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一日食,四季过
文苑(2017年21期)2017-12-06 08:40:41
何以“外民国”
《清史稿·儒林传》订误
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1:54:34
壮美的日食
日食观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