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儒林传》订误

2017-02-23 11:54吴淑娇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
关键词:勘误

吴淑娇

摘    要: 《清史稿》是赵尔巽主编的一部清代历史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资料宏富,对读者系统了解清代史实提供了重要参考。但该书出于众手,体例未一,本文尝试从《儒林传》入手勘误,以供学界参考。

关键词: 《清史稿·儒林传》    赵尔巽    勘误

《清史稿》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于民国初年。所记有清一代史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时间跨度达二百九十七年。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之本。《清史稿》一书资料宏富,使读者能够系统了解清代史实,至今具有不可替代之文献价值。由于事出众手,体例未一,更因时局动荡,成书仓促,“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①,因此繁简失当及其他疏漏,所在多有。本文对其《儒林传》部分文字(卷四百八十一)加以考订,以供学界参考。

1.万斯大传:“(斯大)于《春秋》则有专传论世、属辞比事、原情定罪诸义;于“三礼”,则有论社、论禘、论祖宗、论名堂泰坛、论丧服诸义。”(p13170)

按:“论社”之前脱“论郊”二字。黄宗羲《万君斯大墓志铭》:“礼经之大者,为郊、社、禘、祫、丧服、宗法、官制,言人人殊,莫知适从。”②《清史列传》“万斯大”条:“(斯大)于“三礼”,则有论郊、论社、论禘、论祖宗、论明堂泰坛、论丧服诸义。”③《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记载亦同④。故“论社”之前当补“论郊”二字。

2.万斯大传:“康熙二十二年卒,年六十。”(p13171)

按:“年六十”当作“年五十一”。黄宗羲《万君斯大墓志铭》:“崇祯癸酉(1633年)六月六日,其生也;康熙癸亥(1683年)七月二十六日,其卒也。”⑤《文献征存录》云:“(斯大)康熙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一。”⑥又《明遗民录》与《国朝先正事略》均有“(斯大)卒于康熙癸亥七月,年五十有一”⑦之记载。

3.惠栋传:“栋于诸义熟洽贯串,谓诂训古字古音,非经师不能辨,作《九经古义》二十二卷。”(p13180)

按:“二十二卷”当为“十六卷”。该书收入《四库全书》,经检,乃作十六卷⑧。江藩《又惠吉士记(侍读士奇征君栋附见)》云:“(惠栋)又撰《九经古义》十六卷,讨论古字古音,以博異闻,正俗学。”⑨钱大昕《惠先生栋传》所记相同⑩。

4.任启运传:“(任启运)外有《周易洗心》九卷,《四书约指》十九卷,《孝经章句》十卷……《清芬楼文集》等书。”(p13185)

按:“《孝经章句》十卷”,卷数当作“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该书完帙,仅一卷{11}。唐鉴《学案小识》载:“(任启运)又有《礼记章句》十卷,又有《孝经章句》一卷。”{12}《文献征存录》所记亦同{13}。

5.江永传:“(江永)乃广摭博讨,大纲细目,一从吉、凶、军、嘉、宾五礼旧次,题目《礼经纲目》,凡八十八卷。”(p13188)

按: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礼经纲目》”当作“《礼书纲目》”;“八十八卷”当作“八十五卷”;“吉、凶、军、嘉、宾”当作“嘉、宾、凶、吉、军”{14}。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载:“《礼书纲目》八十五卷,留真堂刊本,国朝江永撰。”{15}亦可佐证其书名及卷数。

6.江永传:“所著有《周礼疑义举要》七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p13185)

按:《礼记训义择言》,“六卷”当作“八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礼记训义择言》,即为八卷本{16}。该书别有守山阁本、续经解本,亦作八卷,见丁立中《八千楼书目》卷二经部所载{17}。

7.褚寅亮传:“(乾隆)四十六年,以病告归,主常州龙城书院八年。”(p13191)

按:“(乾隆)四十六年”当为“四十年”。任兆麟《刑部员外郎褚公寅亮墓表》记载:“(乾隆)四十年,夏,以病假归,应有司聘,主讲常州龙城书院久之。”{18}江藩所撰事状云:“乾隆四十年,以病告归,五十五年卒。”{19}《清儒学案·潜研学案》所记相同{20}。

8.戴震传:“(戴震)有《诗经二南补注》二卷,《毛郑诗考》四卷。”(p13200)

按:“《毛郑诗考》”当作“《毛郑诗考正》”,脱“正”字。《戴氏遗书》与《戴震全集》均作《毛郑诗考正》{21}。钱大昕《戴先生震传》云:“其所传述有《毛郑诗考正》四卷,《考工记图》二卷。”{22}

9.段玉裁传:“玉裁少震四岁,谦,专执弟子礼。”(p13203)

按:“少震四岁”当做“少震十二岁”。钱大昕《戴先生震传》:“(震)寒暑竟以积劳致疾,(乾隆)丁酉夏,卒于官,年五十有五。”{23}可考出戴震生年为雍正二年(1724年)。王念孙《段玉裁传》云:“(嘉庆)二十年卒,年八十一。”{24}故段玉裁生年为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儒学案·懋堂学案》亦云:“先生少东原十二岁,执弟子礼。”{25}

10.刘台拱传:“著有《论语骈枝经传小纪》、《国语补校》、《荀子补注》、《方言补校》、《淮南子补校》、《汉学拾遗》、《文集》,都为《端临遗书》凡八卷。”(p13207)

按:“《论语骈枝经传小记》”当为“《论语骈枝》、《经传小记》”。阮元所撰墓表云:“(台拱)所著文集及《论语骈枝》、《荀子补注》、《汉学拾遗》、《仪礼补注》、《经传小记》……”{26}《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刘台拱)卒后,稿多零落,仅辑成《论语骈枝》一卷,《仪礼传注》一卷,《经传小记》三卷……”{27}

11.王念孙传:“八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p13211)

按: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云:“都下有神童之目,八岁属文,十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28}李元度所撰墓表云:“(念孙)都下有神童之目,八岁属文,偶作史论断制有识。”{29}《清史列传》卷六十八“王念孙”条:“自有传念孙八岁能属文,十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有神童之目。”{30}《国朝先正事略》所记亦同{31}。

12.王念孙传:“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p13212)

按:“三十二卷”当作“十卷”。现存嘉庆元年刻本、《皇清经解》本、中华书局印本均为十卷本{32}。《国朝汉学师承记》云:“(王念孙)精于训诂,著有《广雅疏证》十卷。”{33}

13.桂馥传:“他著有《晚学集》十二卷。”(p13231)

按:“十二卷”当作“八卷”。《八千卷楼书目》载:“《晚学集》八卷,国朝桂馥撰,刊本,式训堂本。”{34}蒋祥墀《桂君馥传》云:“其他有《札朴》十卷,《缪篆分韵》五卷,《晚学集》八卷,《诗集》四卷。”{35}李元度所篡《周书昌先生事略(附桂馥)》记载亦同{36}。

14.江声传:“(江声)年三十五,师事同郡通儒惠栋,得读所著《古文尚书考》及阎若璩《古文疏证》。”(p13232)

按:“年三十五”当为“年三十”。孙星衍《江声传》载:“(江声)年三十,师事同郡惠征君栋,质疑难,居门下,学日以进。”{37}《清儒学案·艮庭学案》亦云:“(江声)年三十,师事同郡惠征君栋,得读所著《古文尚书考》及阎若璩《古文疏证》。”{38}

综上可知,赵尔巽先生主编的《清史稿》尚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讹,其中尤以卷数、年代之误居多,研究者在使用时需多加留意,小心辨识。

注释: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四八一)[M].中华书局,1977(第48册):14738.

②⑤⑨钱仪吉.碑传集(卷一三〇)[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13册):414,416,620.

③{27}{30}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十八)[M].中华书局,1987(第17册):5464,5530,5534.

④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一三)[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80册):465.

⑥钱林辑,王藻,编.文献征存录(卷一)[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0册):76.

⑦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九)[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68册):592.

⑧紀昀,永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191册):359-502.

⑩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三十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05.

{11}季羡林,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M].齐鲁书社,1997(第146册):550-560.

{12}唐鉴.清学案小识·荆溪任先生(卷十三)[M].商务印书馆,1935:439.

{13}钱林辑,王藻,编.文献征存录(卷四)[M].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0册):689.

{14}纪昀,永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133册):1-696;(第134册):1-622.

{15}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M].商务印书馆,1959:103.

{16}纪昀,永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128册):287-388.

{17}丁立中.八千楼书目(卷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上编):86.

{18}钱仪吉.碑传集(卷六十)[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09册):419.

{19}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四五)[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51册):692.

{20}徐世昌.清儒学案(卷八十四)[M].人民出版社,2010(第5册):2267.

{21}戴震.毛郑诗考正.清戴氏遗书本[A].戴震全集[C].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第2册):2.

{22}{23}钱仪吉.碑传集(卷五十)[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08册):820,816.

{24}{28}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三十九)[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22册):393,415.

{25}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九十一)[M].人民出版社,2010(第5册):2474.

{26}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五六)[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64册):450.

{29}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一二)[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M].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58册):839.

{31}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六)[M].岳麓书社,1991(上册):476.

{32}王念孙.广雅疏证(清嘉庆元年刻本)[A].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卷三)[C].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上编):153.

{33}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五)[M].中华书局,1983:90.

{34}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七)[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中编):508.

{35}钱仪吉.碑传集(卷一〇九)[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08册):127.

{36}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六)[M].岳麓书社,1991(下册):1006.

{37}钱仪吉.碑传集(卷一三四)[A].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C].台北明文书局,1985(第113册):620.

{38}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七十六)[M].人民出版社,2010(第4册):1975.

猜你喜欢
勘误
勘误
国家标准勘误更正通知单
勘误声明
勘 误
标准/规程修改、更正、勘误信息
勘误
勘误
勘误声明
勘误更正说明
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