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第二小学 杨玉春
小学数学学习中有焦虑情绪的学生较多。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数学学科及部分教师呈现到学生面前的数学的样态是抽象的,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常常让小学生“心生怯意”。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而短于抽象思维,由此,数学学习中出现逆反心理、焦虑情绪也就不足为奇。如何纾解数学学习中的焦虑情绪,化焦虑为轻松,化压力为动力,如何通过数学资源的开掘与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品质,成为“五项管理”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内涵式改革的课题之一。
数学资源的开掘稍稍倾向于学生正向心理的形成是必然的。 数学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筛选与倾斜,让知识更具生发力,让学习资源更有生机与活力,能够超越单纯的感官享受,产生心灵的愉悦[1]。“以文化人”具有无痕育人的特点。 数学学习中多一些文化情境,能减少学生的焦虑心理。 以数学史料、趣闻和数学家故事为主的数学文化中,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因子,对于学生的情绪纾解与心理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数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品文化情境、品文化意义,在习得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心理。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着力凸显“逢十进一”的故事:古人打猎需要计数时, 常常用一个大的物件代表十个小的物件。教师追问:“如果是你,在缺乏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原始社会,如何对十以上,甚至更多数字的物品进行计数? ”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古人“逢十进一”是为了更方便,节省计数工具。这样的数学文化与追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与正向学习心理的形成——碰到“困境”不要焦虑,只要想办法,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与方法。
再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你知道吗”的内容时,教师凸显古人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具有等时性”的特点进行计时的多个例子。 当学生通过大屏幕欣赏日晷、水钟、铜壶滴漏与沙漏等,对古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趁此机会,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当你陷入绝境时,身边没有任何现代化计时工具,甚至没有太阳,你会焦虑吗? 你会抱怨吗? 你能通过一些原始的方法计时吗? ”经过讨论,学生意识到焦虑与抱怨没有任何意义,唯有主动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进行计时。
新的数学教材有意增加了“数学广角”的内容,其内容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特点, 大多指向数学思想与方法。一个“广”字,指向学生视域的拓展与思维的开阔。 通过数学广角的学习,小学生领悟了数学方法,掌握了数学方法,能够举一反三或者举三反一,自然而然地,其焦虑心理也就慢慢淡化,不经意间,积极心理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田忌赛马”的内容时,教师有意凸显其中“以弱胜强”的环节,以便对学生的焦虑心理形成良好心理刺激。
环节一:田忌赛马的故事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田忌焦虑了吗?他是如何应对的?通过讨论,大家渐渐达成共识:田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策论与运筹思想,从大局出发,扬长避短,最终赢得胜利。
环节二: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中, 有哪些与田忌赛马的故事相类似的地方?或者你能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试举几例。一个学生提到:团体跳绳比赛中可以运用田忌赛马的原理;另一个学生提到,团体“拍球比赛”时,可以运用田忌赛马的原理,并到黑板上演示了其中的原理,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环节三:教师进一步追问:“同学们,学习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自己一方是弱势的情况,此时,我们有必要焦虑吗? 我们该如何‘反败为胜’呢? ”面对此问,学生纷纷开口发言,有的学生认为很多事情没有绝对,完全可以化不利为有利;有的学生认为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数学重难点的突破,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数学学习中的整体把握非常重要。一些学生之所以在数学学习时产生焦虑心理,是因为碎片化学习太多而单元整合太少,缺乏从前后纵横上对数学知识脉络进行“穿针引线”的能力,未能形成“知识树”,未能从一个整体的视域对知识进行结构性合拢。 因此,从单元知识点的逻辑顺序出发进行整体把握非常重要。 由零散割裂到单元整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力,还能促使学生形成正向学习心理。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整合:“同学们,你的学号是多少?我想肯定是两位数,不会超过100,那么,综合你对100 以内的数的认识, 对自己的学号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归纳。 ”如某个学生的学号是38,教师引领这个学生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整合:
38 读作三十八;
38 是两位数,十位上是3,个位上是8;
38 是由3 个十和8 个一组成;
与38 相邻的数有37 和39;(数数36、37、38、39、40、41、42……)
38 是偶数(34、36、38、40、42……)
上述知识点分布在不同的课时与不同的单元中,但通过整合,渐渐形成知识系统,从如何读到两位数的分布特点,再到相邻数的衔接及偶数的对比分析等,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完成相关作业时能够应用自如,无压力,无负担,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这正是“五项管理”背景下减负增效的应有之义。
相关研究证实, 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与成人长期的“扶”有关系。“扶”得愈多,学生的依赖性愈强。 一旦离开教师的“扶”,学生的错题率增加,焦虑情绪随之加剧。 因此,由“扶”到“放”,大面积地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不仅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还是纾解学生焦虑情绪的需要。
“双减”政策及“五项管理”要求进行“课后延时服务”,而“课后延时服务”应该有别于一般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以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的学习在“课后延时服务”时的设计及反思。
设计一: 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 亲自量一量400米椭圆式跑道的内圈到外圈,根据内外圈长度之差亲自标注不同跑道的起跑线位置。 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标注时可能会焦虑,因为不知道究竟标注多少米才是合适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用着急, 我们回到教室后会认真讨论讨论,最终会有科学的数据。 ”
设计二:通过实地测量,学生了解到内外圈的长度之差与弯道有关系,而与直道无关系。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引领学生回到教室, 通过计算机设计一个“取掉弯道”的PPT,学生观察“取掉”之前或之后的长度,最终得出结论:两个弯道之差等于内外圈的长度之差。 学生依据准确数字,再次返回操场进行起跑线的科学标注。
以上两个过程充分重视了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亲身参与,学生少了等待而多了自信;由于教师放权,学生不再依赖他人,主动探究行动。在此过程中,操作的正确及目标达成并不是唯一重要的, 动手实践经验的积累、焦虑情绪的递减、正向心理品质的形成,才是实践中更加重要的目标。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推开一扇认识世界、 内观自我的门。 这里的“内观自我”其实就是正视自己的焦虑心理,使之逐渐淡化甚至消失;这里的“认识世界”其实就是认识到数学思想及方法,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并不难,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