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交叉路径 体会文本情感
——以《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为例

2023-09-28 10:47安徽省合肥市方桥小学程月蓉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段厂房细节

安徽省合肥市方桥小学 程月蓉

紧扣语文要素来实施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取向。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思路而言,语文要素概念的提出,不仅能够让教师有更加明晰的教学思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好地体悟课程要素,更好地领悟语文内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注意体会课文在场景下、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这一要素揭示了“体会文本感情”的两条重要路径,即“场景”和“细节”。 其中,“场景”描写,在文本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对于展现人物内在情感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何借助课文中的场景描写,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感情呢?笔者以为需要从学生文本阅读的规律入手, 依循感知场景、情感定向、贯通文本的顺序展开教学。 现以《慈母情深》一文描写母亲厂房场景的语段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尝试和思考。

一、想象拓展:体验式的场景再现

文学类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都不是单纯的写景、写场面,一定蕴藏着作者独特的构思规划和匠心用意。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想要一下子洞察作者如此构思、如此表达的真实用心,显然具有一定难度,甚至还会遭遇“欲速则不达” 的尴尬。 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搭建阶梯,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这里既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又有支架式教学的意蕴,从根本上来看也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性认识。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场景中学习, 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心境,因此, 借助场景体会情感, 首先要从感知场景画面入手。场景中有什么?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激活思维质态,以体验的方式,不仅感知场景内容,更要形成真切而丰富的内在感受。

梁晓声先生在《慈母情深》一文中以详尽、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母亲厂房环境的“压抑”,主要体现在面积小、人数多、噪声响、光线暗、墙壁破、温度高等不同的方面。五年级学生阅读这一语段,能够很快从关键性词句中提炼出这些环境恶劣、压抑的具体维度。这只是属于“认知”层面,即阅读了语段之后,“知道”“了解”母亲厂房是“压抑”的,但究竟是如何“压抑”呢? 尚缺乏真实、可感、丰盈的感性体验。其实这才是对五年级学生文本语言感知能力训练的重点。 如果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中形成真切体验,自然也就无法在后续的学习中理解母亲用1.5 元给作者购置《青年近卫军》这一行为背后所传递的浓浓母爱。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作者首次走进母亲厂房的情境下,品味语言文字的表达力量。比如结合“七八十人”和“不足二百平米”两个极具对比性的数据,想象厂房内的拥挤和局促;借助“七八十台缝纫机”一起做工发出的声响,想象厂房内的嘈杂环境;可以借助光线阴暗、吊着一只灯泡、不能开窗等,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身在蒸笼”中的闷热感受。

语文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1]。以体验化的方式走进语段,语言文字就不再是机械僵硬的符号,所展现的场景成为了一幅幅鲜活、可感的画面组合。 随着语言文字的呈现,学生就如同跟着电影镜头一样,充分调动了自身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样化的感官系统,触发了丰富、多维的阅读感受,厂房环境的恶劣、压抑之感,真切地萦绕在学生的心头。

二、感知体会:多维化的情感提炼

陶行知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这里所谓的“例子”,是指教材中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表达的榜样示范,同时也成为了品味辨析、揣摩探究的载体。借助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载体效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既要了解文本的内容,在探寻“写了什么”的过程中,经历“来”的理解与感知,又需要洞察作者的表达智慧,在探寻“怎么写”的过程中,经历“回”的倾吐与外显,更需要相机探究“为什么要写”。从这个角度审视,这篇课文重在展现母爱的主题,耗费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厂房的场景,用意究竟何在?这既是一个过渡性问题,又是一个方向性问题。

对于课文母爱主题的体会与感知,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物言行的表现上。 作为一个过渡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阅读思维从原本的物理环境转换到人为细节之中,直至渗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落实语文要素“体会情感”的目标;同时,通过这一问题,明确后续深入学习的思维方向。学生凭借原始的认知经验和现有的思维能力, 从整体上认知到:作者之所以运用如此丰富、 细腻的笔触描写厂房环境,就是要借助厂房的压抑和恶劣,体现母亲工作的艰辛,更能展现出母亲同意用1.5 元为作者买一本书, 是何等难能可贵,由此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可谓跃然纸上。 就如同在预期达成的目标处,为学生插上一面鲜亮的红旗,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的感知与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和“知道”的层面中,也不能止步于笼统的概念化解读上,而需要不断蓄积和丰润学生的感性认知,形成深入而厚重的基点,最终迈向通透把握之境。 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场面”描写并没有明确的情感取向和元素,如果将其从文本中单列出来,就是一段纯粹的环境描写。

事实上,文学性文本中环境描写之所以承载更为丰富的表达价值,就在于需要将场景描写融入到文本的整体性语境之中,才能揣摩作者如此创作的真实用意,也只有准确揣摩到作者的用意, 在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从而实现与作者内心的共鸣。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了要解读文本自身之外,更需要走出文本,走向学生的生活, 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联通文本与学生,而挖掘文本中的场景描写也就成为重要的教学选项。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的是,借助场景描写与后续情节以及人物言行细节的表现, 初步明晰作者的表达构思以及情感方向,才是迈出的最为基础的一步,教师仍旧需要在确定方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着文本深处迈进。

三、创新融合:贯通性的穿插催化

编者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将“场景”和“细节”融合起来,构建了“体会文本情感”的两种策略。 由于作者在表达过程中,用专门的语段对“场景”进行了深入、全面地细致描写,与人物所展现出来的言行细节处于不同的板块内容中,所以很多教师会采用割裂、分离的方式展开教学。事实上,“场景”和“细节”虽然在描写过程中没有交替进行,未能形成交融式的表达体系,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具体的人物表现,都是基于这一场景的环境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种方式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意味着描写场景片段不能一教了之,而需要将语言文字渲染出来的情境,铺陈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为后续聚焦细节时形成认知性的氛围。

先以这篇课文中的经典语段为例: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一段文字与语文要素中“体会细节中的情感”高度契合。 紧扣“细节”维度展开教学,可以巧妙地借助语段中的反复手法,感受作者在母亲“直起背”“转过身”和“吃惊望”的过程中,内心的不舍和愧疚之情。很显然,这种基于语段细节,从语言内部形成的情感虽然是正确的,但却是单向的、浅薄的、孤立的。这一段经典的“细节”描写,正是在母亲上班的地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细节和反复形式的基础上,再次凸显场景的描写质态,并逐步浸润到人物细节的描写之中,将内在的情感不断聚焦、放大。这段文字描写了母亲的三个动作:“直起背”“转过身”和“吃惊望”,教师可以紧扣当时所处的场景和环境,赋予这些动词以更多维度的情感体悟方法。比如“直起背”,可以结合厂房的局促,想象母亲在狭窄的空间里,艰难而缓慢转身的状态;“转过身”,可以结合厂房内光线的阴暗,看到母亲模糊的背影;而在感受母亲“吃惊望”的过程中,则可以结合屋内的闷热,描述脸上的汗珠,甚至已经流淌到眼帘上……细节表达的光辉仍在闪耀,场景形成的内在力量,交织其间,形成了整体和焦点之间的有效融通。

通过这种场景和细节的再度融合,可以发现母亲对于儿子学习、读书的支持以及浓浓的母爱,已经无需过多地赘述,就能够悄然地流淌进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意境,也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能够接受精神的洗礼,能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深刻认识,这些认识可以反作用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日常生活,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进入到新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情感教育是阅读的精髓,把握文本情感就抓住了阅读的本质[2]。体会文本情感,可以从“细节”和“场景”的两条路径入手,在不断交融、聚合的状态下,为学生体会文本情感提供复合型渠道。

猜你喜欢
语段厂房细节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
细节取胜
电子厂房多种接地连接方式的探讨与实践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